本文中的視頻由母嬰短視頻機構生了麼授權發布,視頻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小小值之前收到過一則值友的留言:去年9月份,三歲的兒子終於上幼兒園了,想檢驗一下訓練了很久的如廁效果,卻發現尿尿忽然開始蹲著。當時很不理解,明明沒上幼兒園之前都知道男孩
要站著尿尿的,怎麼上了幾天學,居然忘記了。
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就順口問了幾句,沒想到兒子說「我看見旁邊的女生就是蹲著尿尿的,有些男孩也是!」了解後得知幼兒園的廁所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帘子遮擋住跟小區裡其他的寶,媽了解情況,發現就連甲級乙級的公辦幼兒園也有這種情況,這樣真的好嗎?
小小值找到了一個街頭採訪的視頻,聽聽現在的家長對男女不分廁的看法吧。
不分廁現象很普遍
其實,國內現在除了一些大型幼兒園外,大部分的幼兒園仍舊是使用男女混廁的方式。 很多幼兒園因為場地以及改造成本等眾多原因,沒有辦法立即做到男女分廁。
還有一部分是幼兒園方認為孩子年紀都很小,大多數不會自己上廁所,因此都是由老師同時帶著好幾個孩子上廁所。如果男女生分廁,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難度。不過中班以後,老師會有意識讓孩子們分開上廁所,先女後男,或先男後女,逐步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
不妨問一問孩子的想法
曾經有專家針對幼兒園男女同廁的問題,到某幼兒園進行過一項統計調查,發現在接受調查的360名幼兒中,有314名幼兒希望試行分廁制。這一結果相信讓不少大人「打臉」。
因為在大人的眼中,小孩子即使跟異性一起如廁也是沒關係的,沒有什麼可害羞的,殊不知,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符號暴力」投射到孩子身上。正常情況下,孩子在3歲左右已經萌發了性別意識,但在「還都是孩子」的承認語境下被忽視、被抑制,導致他們逐漸將心理蟄伏的性別意識給壓下去了。
雖然小孩子都很單純,可是現在大多數孩子的性意識已經提前了,大約三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他們知道男女之間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讓孩子長期處於一種性別含混、模糊的生活環境下,對他個人的成長、發展都會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此外,這樣男女不分廁所的現象,也沒辦法很好的保護孩子的隱私。
幼兒園應不應該男女分廁這個問題,一些專家、學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直從事兒童性教育研究、長沙童貞講師楊陶如認為,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不分也是可以的,因為有助於孩子解決對男女身體的好奇,因為3歲是孩子性別認同確認期,孩子通過在衛生間的相互觀察可以確認自己的性別。不過,她同時建議孩子到4歲的時候,應該要開始建立身體的界限,要有保護隱私部位的概念了,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孩子進入中班的時候就要分男女廁所入廁了。
國家心理諮詢師、親子專家易大華則表示,幼兒園應該要分男女廁所,因為3-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性別意識了,如果他們長期在一種性別混沌、模糊的環境下成長,可能會在成人後引發性心理障礙。男女分廁,只要條件許可,她認為還是可以實行的,這樣有利於幼兒性別意識的形成。
「3至6周歲是孩子性意識的萌芽階段,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進行性別教育。」沈億柔說,幼兒園提倡從小班開始,就要時常給小朋友傳授男女性別差異的知識,讓他們懂得男孩和女孩不一樣的衛生習慣。「如果不培養這種意識,有些女孩還會學男孩站著上廁所。大家相互好奇,為什麼別人和自己不一樣?」
家長要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
比起費盡心思地給孩子找男女分廁的幼兒園,不如好好給孩子進行性教育。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不會因為男女身體的差異而感到好奇或是自卑。
同時,告訴孩子,哪裡是隱私部位,不能讓別人觸摸,讓孩子從小樹立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平時在家裡也不要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洗澡或者換衣服。
對於小階段的寶寶來說,繪本是一個簡單、效果顯著的方法!
今天小小值給爸爸媽媽們推薦幾個給寶寶性啟蒙的繪本,都是比較經典親自購入的。
1.《小威向前衝》
擬人化、場景化的把一個寶寶的誕生描繪出來,當孩子看完繪本時,會知道自己是有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結合而成。
2.《我們的身體》
我是從哪裡來的?我的每一個部分,手、眼、嘴巴都有什麼用呢?我是男孩跟那個女孩怎麼長得不一樣呢?這本書除了可以看還可以翻,可以拉,可以轉。趣味性十足,較為枯燥的人體知識,在新穎的形式中變得生動有趣。
3.《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
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男女生理結構的不同、生命的誕生、生殖器的清潔、保護自己不要受到性侵害等等,表達出「每個孩子都是寶貴的生命!」的美好情感。
4.《呀!屁股》
一本超級幽默的屁股科普文,讓孩子了解身體的部位、關注自己身體的部位。對他的成長非常的有幫助。而且小朋友還非常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