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公布海馬冷泉調查結果:南海或存「可燃冰」富礦
「海馬」發現 海底「冷泉」 自1999年起,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北部陸坡系統部署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和研究工作,圈定了多處潛在海底「冷泉」區。 2015年3月,優選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進行了驗證性調查,使用中國自主研製的「海馬」號4500米級非載人遙控潛水器,首次發現了海底巨型活動性「冷泉」。
-
到南海「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
南海發現可燃冰 證實其為天然氣水合物
2017年09月23日 10:04 原標題:中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可燃冰」 新華社青島9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
南海深部計劃:到「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綠洲—新聞—科學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為前沿科學研究打開窗口 海馬冷泉到底是什麼?
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5月1日晚通報:「海洋六號」科考船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於4月28日~30日展開聯合科學考察活動。其間兩船分別搭載的4500米級深海作業型潛水器「海馬」號遙控潛水器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馬冷泉」區進行聯合科學考察。
-
忙碌充實的南海冷泉科考
多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海底區域活動,先後組織開展了50餘個大洋調查航次,科考隊員年復一年堅守科考一線,劈波斬浪探索大洋奧秘,為我國海洋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即日起,本報專門開闢《科考者說》專欄,讓科考人員現身說法,總結深海大洋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記錄大洋科考中的難忘瞬間,弘揚科考隊員典型事跡,講好深海大洋科考故事,敬請關注。
-
南海廣泛分布的冷泉,是海洋礦產勘查的的重要證據
南海分布有30多個新生代沉積盆地,蘊含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南海就有關於冷泉相關發現的報導,近十幾年來,南海的油氣資源與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工作日益受到重視,與之相關的冷泉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繼發現了一些古冷泉和活動冷泉區。
-
【中國科學報】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冷泉並不是真的「冷」。研究證明,冷泉的溫度並不低於其所在海域海水的溫度,甚至略高於該區域水溫。可為什麼人們叫它「冷泉」呢?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科普秀】「發現」號探秘南海冷泉 解密世界海底資源寶庫「冷泉」
「科學」號正在南海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什麼是冷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之後的研究對它的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巖及流體活動特徵等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隨著勘探的不斷深入,全球冷泉越來越多地被發現,目前研究程度最深的冷泉區域包括阿留申群島、卡斯卡迪亞、巴貝多、俄勒岡州沿岸和墨西哥灣等地區。來自海底沉積界面之下的以水、碳氫化合物 (天然氣和石油)、硫化氫、細粒沉積物為主要成分的流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出,並產生系列的物理
-
我國首次使用兩臺深海作業級潛水器在「海馬冷泉」開展聯合科學考察
「海馬冷泉」現南海海底「冷泉」反映了地球深海海底的一種極端環境。來自海以下以甲烷為主的流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出,並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這種作用及其產物被稱為冷泉。「冷泉」活動區內海底生命極度活躍,形成了一片深海海底的「沙漠綠洲」。
-
【科技日報】冷泉專家談冷泉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馮東是冷泉專家,曾在美國進行5年相關研究,多次出海考察冷泉。他向記者介紹了冷泉的一些有趣知識。早在1977年和1979年,美國人就發現了生長有重晶石和管蟲的冷泉,但當時認為那是「低溫熱液」。1983年,美國科學家確定了第一個冷泉,那是在墨西哥灣的佛羅裡達陡崖,3200多米深的海底。
-
中國科考船海底發現「冷泉」,位於水深1200至1400米之間
科考期間,我國調查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發現一處新的大型活動性「冷泉」。「海洋六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考船。據介紹,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航次歷時36天,航程3000多海裡,共有18家涉海機構,111位科學技術人員(含科考船員29人)參與執行。
-
南海北部發現大型海底冷泉
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以多方項目合作的方式,實現聯合調查創新。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本次共享航次創新成果豐碩,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不僅實現了大型國產調查設備試驗性應用,對深海富鈷結殼規模採礦車開展了海上試驗,驗證了新設備新技術的深海探測開發能力。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以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主要依託單位,目前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
-
我國首次大深度潛水器聯合科考南海啟動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科技日報》3日報導,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考船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於日前展開聯合科學考察活動,期間兩船分別搭載的4500米級深海作業型「海馬」號遙控潛水器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馬冷泉」區進行聯合科學考察。
-
「潛龍三號」南海探秘疑似冷泉區
26小時,探秘神秘疑似冷泉區域。「潛龍三號」此行帶回了數千張拍自水下1400米左右的海底照片,有豐富的深海生物、斑狀菌席和疑似冷泉碳酸鹽巖,並探測到近底水體存在甲烷濃度異常。科學家分析,該區域可能屬於冷泉區。 「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B航段領隊韓喜球表示,分析「潛龍三號」帶回的數據資料和照片,有跡象表明東沙西南陸坡上存在甲烷自然滲漏現象。海底甲烷自然滲漏可能與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存在關聯。
-
「海洋六號」船返抵廣州 南海冷泉調查獲得新發現
中新社廣州5月16日電 (唐貴江 薛俊輝)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16日完成航次任務返抵廣州,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該航次歷時36天,航程3000多海裡,完成了來自中國國內不同機構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聯合創新成果。
-
中國發現世界第一能源,探明產量達2100萬億方,60億人夠用一千年
當下除開城市經濟的發展之外,更為重要的就是城市基礎建設的完善性,而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能源作為輔助,才能夠繼續發展下去。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在能源問題上依舊需要大量的進口,這也是因為不可再生能源量的有限相關。中國發現世界第一能源,探明產量達2100萬億方,60億人夠用一千年。這一次中國在南海一帶發現了可燃冰的存在。
-
中國地理小區域——南海
(1)描述我國南海區域地理位置的特點。(2)簡述我國南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地理條件。(3)簡述紅樹林的生態效益。(4)三沙市海域廣闊,但陸地面積小,該市以永興島為「試驗田」填海造陸,對此你怎麼看?請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