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①丨人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2021-01-20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理論網】;

【編者按】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從馬克思主義的高度領會這一思想的精髓,探討「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意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為此,中國理論網推出以人民為中心系列解讀書摘,以饗讀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明確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人民,人民是事業成功的根基。只有從人民中聚集力量,才能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就必須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擁護和支持作為力量源泉,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所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過程的劇中人。任何歷史的活動都是由人民實踐的,任何歷史的業績都是由人民創造的,沒有人民群眾,歷史的畫卷是不會翻開的。毛澤東曾講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秉承了這一思想,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強調了14億中國人民是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磅礴力量。

(一)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和擁有者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前提。人類要生存,首先要吃、穿、住、行,而人類生存所需要的這些基本的物質資料,正是由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的,恩格斯曾指出,「自從階級產生以來,從來沒有過一個時期社會可以沒有勞動階級。」這個階級的名稱、社會地位無論發生什麼變化,都不能改變它存在的必要性,沒有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恩格斯從實質上強調了生產者即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資料的主要生產者。從數量上看,人民群眾在社會成員中佔據絕大多數,任何一個社會的生產主力軍必定是人民群眾,這是不爭的事實。從質量上看,任何一種實踐方式究其根源都來自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否擁有財富的所有權,而不僅僅是擁有使用權,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它關係到一個社會性質的判定和價值的實現,也關係到社會制度性質的判定。當下,我國已經建立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整個社會的財富歸全體人民所有,因此,我國完全有能力避免這種異化現象的出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理所應當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擁有者。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漸確立,貧富兩級分化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分配製度的創新,在增量改革的基礎上使普通民眾的利益得到更快的增長,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也只有讓普通民眾得到更多的實惠,才能消除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些對人民群眾擁有財富所有權的強調話語雖跨越時空,但一脈相承,意蘊深厚。

(二)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評判者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也就決定了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必須是人民群眾。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換言之,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與唯心主義哲學家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是從現實的狀況出發去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奧秘,認為意識觀念的出現並不是由偶然的、神秘的或不可捉摸的天意肆意決定的,而是由現實的、普遍的社會存在這塊土壤所決定的。「任何導致神秘主義的因素都可以在那裡得到解釋,包括偉人的思想。如果將偉人的思想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或體驗相剝離,就消解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人物

的思想是現實環境產物的論斷。」偉人的個人思想或看法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絕不認為偉人的看法是高於或優於普通民眾的見解的,恰恰相反,偉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人民大眾的實踐所給予的啟迪。據此,馬克思主義反對將社會歷史的發展歸結為神秘的神意或偉人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絕不是精神觀念的被啟蒙者、被分享者,而是一切精神財富包括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評判者。精神財富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會以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出現。它們可能適用一段時間或適用更長的歷史時期,但是,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正如任何一種觀念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一樣,它們都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認識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錯誤認識之分,人類的真理性認識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經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提煉和總結出來的。而在總結出真理性認識的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扮演著各個階段思想觀念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評判者角色。任何思想的發展都要經過人民群眾實踐的檢驗,否則就會被淘汰,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和主導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還是代表歷史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的革命,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歷史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正是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群眾的社會革命推動了生產關係的變革,為人類社會發展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從社會歷史進程來看,人民群眾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主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和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並改造著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但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自發地完成,必然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去實現;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同樣也不會自發地起作用,從實質上講,社會制度的更替,最終還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最終也是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實現其作用的。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體,是歷史方向的掌舵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發展歷經曲折和艱難,但正是由於人民相信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支持黨和政府,我們才戰勝了一切困難和挫折。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逐漸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這種歷史性的變化,也是由人民群眾變革、實踐的。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的成功,靠的不是本本,是實事求是,是人民群眾的親自參與和實踐,「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這充分說明,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人民群眾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民群眾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就會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歷史實踐表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的,人民群眾是我們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主導和決定著我國的發展方向和前途命運。在今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本文摘編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研究》一書,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中國理論網

相關焦點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只要有經濟社會的發展,只要有發展理論、發展思想、發展理念,都會有一個為什麼人的根本問題,都會涉及到以什麼為中心這一發展的性質和本質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建議》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原則來著重闡述的原因所在。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習近平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指出,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在作開班動員暨主題報告時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和市委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取向和時代特徵,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許明出席,毛溪浩主持開班儀式。 周江勇指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和國家最深厚的根基。
  • 李立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事業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劉緒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李立國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未來五年乃至2035年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
  • 深刻理解和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這一重要思想理論的闡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深刻體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的基本問題,是對黨的科學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全面理解、深刻把握。
  • 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摘要】要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我們就必須要 「以人民為中心」,就必須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人民利益為本位和以人民共享為目的。【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政治發展道路 人民共享發展 價值特徵【中圖分類號】D731 【文獻標識碼】A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價值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要堅持人民發展主體地位,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宗旨、人民利益本位及其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
    黨的十九大擘畫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十九大報告精闢闡釋了我們黨在實踐中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八個明確」和「十四條基本方略」,回答了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的歷史性飛躍。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怎樣提出的
    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須臾離不開人民。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人民的地方就有203次之多,並四次提到「以人民為中心」,特別是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方略進行了系統論述,充分體現了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黨的基本理論的重大創新。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周江勇為市管領導幹部集中...
    會上,周江勇圍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題,對中央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作了深入淺出的闡釋。他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和市委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取向和時代特徵,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 精準扶貧生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意味著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諸領域、各方面與全過程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收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將邁進新的歷史階段,因此,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面臨諸多新考驗。就治國理政而言,「全過程」是時間與空間相統一的概念。
  •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周江勇為市管領導幹部集中...
    會上,周江勇圍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主題,對中央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作了深入淺出的闡釋。他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和市委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核心取向和時代特徵,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人民政協履職全過程
    【國是論衡】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目的、根本動力、根本價值、根本方法的深刻探索,反映出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運用達到了新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治國理政全過程...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容豐富、理論深刻、意義長遠,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黨治國理政必須自始至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時間意義的不間斷;另一方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貫徹落實到黨治國理政的各領域、各環節,體現空間意義上的全覆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就要在新時代新階段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做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篇重頭文章。
  • 戰「疫」: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
    ■ 作者:安徽大學團委書記 高貴和黨的十九大把「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就意味著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所困,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連載(4)堅持和...
    這一理論體系,紮根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之中,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順應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潮流,具有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在當代中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製度自信,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
  •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這一理論體系,紮根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之中,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順應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潮流,具有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在當代中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製度自信,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連載(5)新時代...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
  • ​李文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實現企業和職工全面發展
    ,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深刻理解這一思想的理論內核,並將其深入貫徹落實,是進一步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企業和職工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南。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根本遵循。
  • 從六大維度全面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人民將繼續大膽創新、推動發展,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