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器的興起與傳承———臺灣創新茶器

2021-02-19 天津福爾雅致商貿有限公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泡茶風氣開始在臺灣興起,茶藝館也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茶器的需求乃應運而生。不過當時本土茶壺不多,主要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潮汕壺或宜興壺,只是兩岸當時尚處於嚴重對峙階段,所有紫砂來源都經由香港或以漁船夾帶的方式引進,包括今天已飆破天價的許多明、清與明初古壺在內。

由於茶壺供不應求,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有業者透過轉口貿易引進紫砂陶土,以灌漿或拉胚方式仿製型態神似的「臺灣紫砂壺」,甚至仿潮汕壺的作法在外觀噴上朱泥漿;也有陶藝家以陶土拉胚後上釉燒制「陶藝壺」,兩者在當時都有一定的市場,可見當時臺灣茶藝的盛況。

其實臺灣早在日據時代,苗慄與鶯歌就有茶器的產制,代表人物為客籍傑出藝術家吳開興,只是品項與數量甚少,無法形成氣候。

1974年,蔡曉芳首度以各界驚豔的「寶石紅釉杯」,開啟臺灣現代茶器創作的序曲。此後即不斷接受各界如陸羽茶藝中心等委託,製作出系列經典茶器。1978年~1985年日本茶道更慕名來委託製作專用器物,以青瓷、青花與釉裡紅為主。1984年接受臺北故宮博物院委託,為新設之「三希堂」研製茶具後,「曉芳窯」更是聲名大噪。

陶藝界普遍尊為「當代臺灣官窯主人」的蔡曉芳大師,從傳統中創新火候,無論器形或用釉均堪稱無出其右。他所燒制的紅釉、冰裂瓷、仿汝窯等所呈現的色澤,無論圓潤玉肌的嬌黃、深沈飽滿的血紅、翠綠欲滴的碧,甚至粉青與豆青的樸實內斂、溫潤如玉等,將陶瓷的生命力鮮明地呈現。尤其有別於景德鎮制器從拉坯、繪畫、燒制完全分工,各司其職,蔡曉芳則是從土質的選擇、篩選到造型、釉彩、燒窯等,全部一己之力完成。作品不僅深受高人士的青睞,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對其推崇有加「造型優美、用色精準、高雅古致,感受中華文化內斂的人文神韻」。


1938年出生於臺中清水的蔡曉芳,早年曾遠赴日本研習,1975年在臺北創設「曉芳窯」至今。以本身的藝術天分與穩紮穩打的學習功夫,淋漓盡致地呈現中國陶藝的風華,並有感於近年臺灣茗茶文化已深具特色,但茶具的品項卻顯不足,因此以多年對宋瓷的研究為基礎,開創出一系列深具人文品味與美學內涵的汝窯茶器,之後更發展出許多單色釉茶具,如乳黃、牙白、定白、天青、鐵斑等系列。

人稱阿萬師的曾財萬,則是不同於宜興傳統拍身筒或擋胚工藝,全然以拉胚創作出無數經典紫砂或朱泥壺的佼佼者。作品從煉土、養土、構圖、拉胚、修胚、燒制皆親力親為,顯示他對土、火、藝三者結晶的最大堅持。已故宜興壺大師顧景洲曾於1993年赴臺拜訪,兩人合制一把「壺藝緣」,壺身由阿萬師現場創作。顧老則親自題詞並書畫落款,兩岸壺藝大師的共同創作,在當時也帶動了一股養壺賞藝風氣。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市場上一片宜興壺天下中,開啟臺灣壺創作風潮且獨領風騷的則是人稱「阿亮」的壺藝家陳景亮。緣於自己喜歡喝茶,當時宜興壺卻是價昂稀少的奢侈品,認為買宜興壺還不如自己做。不過他也意識到,宜興壺已經發展了數百年,後人不太可能超越。因此發願做臺灣壺,希望「臺灣壺的風格可以融進中國文化裡,能夠和宜興壺互相輝映」。從29歲開始(1984年),陳景亮全心投入,至今已是國際公認的壺藝名家,其作品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以及歐美韓日等知名博物館都有典藏。

不過陳景亮近年「正常」的茶壺卻少有創作,而以超寫實的技法用陶做了許多樹枝與枕木,而且每一截栩栩如生的樹木枯枝居然都可以泡茶,讓實用壺提升至觀賞壺的境界。

陳景亮弟子鄧丁壽研發的「古逸壺」則在21世紀初異軍突起。傳統品茗壺都是依流(壺嘴)、鈕(壺蓋)、耳(提耳)三點金格局製成,而鄧丁壽所設計的古逸壺,卻完全顛覆了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制壺形式,利用氣流對流的「虹吸原理」,將壺嘴由傳統的壺側移至壺底,與壺蓋上的小氣孔相配成垂直線貫穿,只需以食指按住壺蓋上的氣孔,彈指開合即可運用自如地自底部流出茶湯。推出後不僅獲得各國專利無數,限量生產的數百款古逸壺也一度在兩岸市場發燒。

巖礦壺的問世則為臺灣壺開創嶄新的材質領域,本名廖志榮的古川子,學生時就在「曉芳窯」工讀,退伍後先在茶行工作多年,1991年起開始研究茶葉與茶壺的搭配,用本土數十種天然巖礦調配陶土,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不斷的試窯創作,終於讓臺灣巖礦壺的表現臻於完美,並在2004年正式站上兩岸與國際舞臺。


古川子說自己在十多年前先「知己知彼」研究宜興壺,甚至不惜將高價購得的宜興老壺打破磨碎,還原後與其它陶土混和試驗,有時也直接購買宜興朱泥或紫砂做壺,發現兩者泡茶的風味迥然不同,更因礦物元素的差異而影響茶湯質量。因此以古代道家取材麥飯石、陽啟石等的「藥石理論」為基礎,用臺灣陶土大膽加上口哩岸石或綠泥石、頁石、鞍山巖甚至璧璽等磨碎混和,產生的多元功能,不僅兼具紫砂壺與麥飯石的優點,且因多次高溫氧化還原,使得質地更加堅硬,壺胎呈現光芒的質感。尤其臺灣巖礦壺經久用與滌拭後更增溫潤,可以堅緻如金,不僅可以軟水,改變茶湯口味,還因為壺中的礦物元素,把茶的苦澀轉為中性,變得柔順,讓人喝得更健康,因此最受行家喜愛。

臺灣巖礦壺強調以自然入釉,取材自樹木灰或泥漿,甚至溫泉泥、茶渣等無一不可以入釉,例如以茶葉磨成粉狀後作為灰釉,不僅可以避免化學溶劑傷害,更可以讓茶壺外觀呈現茶葉原有的釉色。

古川子還有一項重大的貢獻在於廣收弟子。他說:藝術家無法形成一個產業,沒有產業就無法成就一個文化。因此除了在數年前與陶作坊合作生產並迅速風靡大陸與日韓外,二十多年來更是培養出無數傑出的壺藝家,為臺灣茶器不斷注入新活水,如長弓、吳麗嬌、三古默農、廖明亮、遊正民以及曾獲陶藝金質大獎的杜文聰等。

相關焦點

  • 暖心茶器盡在臺灣頂級工藝
    9號館臺灣頂級工藝(T939)感受臺灣原創工藝精品。一句道盡生活所需,其中「柴米油鹽醬醋」皆為日常生活主食及調味必備,而現代人物質生活豐富之餘,「茶」儼然已躍升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因此,臺灣頂級工藝以茶為出發點,匯集臺灣茶器各領域翹楚,展出富含手感溫度與韻味的茶器,一壺好茶以美器相襯,器為茶之父,茶與器互為表裡,茶因器而香,器因茶而美,生活也因此多了番韻味。
  • 臺灣宜龍邀您探索柴燒茶器之美
    臺灣宜龍柴燒傳承並採用日本備前燒技術,所有柴燒作品均通過七天七夜不間斷供柴燒制而成,每件柴燒茶器都堪稱上品。臺灣宜龍柴燒茶器所用陶土富含多種礦物質成分,用於沏茶,可以軟化茶水水質;用於存茶,天然礦物質與茶氣相互融合,茶氣愈濃,茶味愈醇。
  • 賞器也賞韻 臺灣暖心茶器預約您的美好生活
    「臺灣頂級工藝」10月11日至15日於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登場,表現設計、材質精美的各式工藝茶器,變幻多端的陶瓷釉色包含柴燒、青瓷、天目釉、礦石結晶釉,為茶席增添藝趣的各式壺器以及融入自然風景的簡約茶具,隨光影角度變換萬千的藏色天目
  • 2019景德鎮茶器展開展(圖)
    中國江西網/景德鎮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邵文豔報導:5月1日上午,萬眾期待的中國(景德鎮)國際茶·器產業博覽會暨茶器包裝設計展(以下簡稱景德鎮茶器展)在景德鎮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開展。  開館式當天,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陳紹軍,福建省國資委原正廳級稽查專員、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星雲,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寧剛,亞洲會展聯盟副主席、中國城市會展協會聯盟主席、廈門市會展協會會長鄭智,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寬亮,臺灣頂級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等一行人,在主辦單位景德鎮市國資運營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領導的陪同下,對場館進行了巡視
  • 臺灣手作暖心茶器 俯拾間品匠人之藝
    「臺灣頂級工藝」首訪北京,6月1日至6月4日於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出,將臺灣職人工藝帶入北京茶博會,呈現匠師精湛技藝,並以茶為載體,將源於生活、根植於土地,彰顯人的智慧與溫度的工藝文化優雅演繹。
  • 網紅氣質茶器茶食!臺灣茶工藝精品館引爆成都茶博會!
    今天為你推薦即將亮相茶博會的臺灣茶工藝精品館! 臺灣茶工藝精品區位於世紀城會展中心3號館,由近20家企業組成,總面積500近平米。今年,臺灣茶工藝精品融入成都生活美學,邀請柴燒、陶藝、香道、漆藝、茶器、天目、古美術等茶文化精品,加上臺灣各式茶葉,聲勢奪人,震撼登場。
  • 柴燒茶器能走多遠——以柴房品牌創新為例
    作為柴燒茶器品牌的創造者,我們時常會想,柴燒茶器還能走多遠,這種危機感是自內而外的,深層的自我建設,也是現象的觀照和反思。談到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及其產業發展,單一化是最被詬病的,然而當你真正深入這個城市,卻難免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打動,回溯景德鎮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文化融合與輸出是這個城市始終的主題。
  • 深圳茶博會9號館國際茶器區展商推介
    深圳茶博會9號館國際茶器區展商推介- - - - - -臺灣展商:覌山水「手作手繪」系列
  • 頂級豪門的茶器珍藏(和風版)
    「唐物」的執著在茶道興盛時,一度被禁止,這種禁止也並非刻意,而是一種新的「和風」審美的興起所導致。大概早在村田珠光之後「和風」就伴隨著千利休的審美一度普及開來,尤其是是古田織部對和風茶器的直接介入,讓東瀛茶入有了屬於自己體系的審美觀,與茶道契合的特殊樸實風格,而小堀遠州顯然是集大成者。(重要文化財 黑楽茶碗 。銘「雨雲」 。
  • 茶器之美妙,你的茶器選對了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該咋樣去選用茶器了,不同材質茶器都有哪些特點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茶器材質分為玻璃、瓷器,紫砂。玻璃材質茶器玻璃茶具一般用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純鹼等混合而成,在高溫下融化。成型,在冷卻後製成。
  • 茶器 茶聲 茶會
    說起來,無論是唐代陸羽創製的茶器二十八式,還是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種茶器,抑或現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這些茶器十餘種的選擇,不同的材質器形,以及它們之間彼此連接關係,都隱藏著神秘的符號,而經驗老道的喝茶人是符號的破譯者,從這隻壺、那隻杯的關係中,在心裡慢慢勾畫出將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 創新成臺灣陶瓷茶具發展主動力
    在今春舉行的深圳文博會、廣州茶博會上,一批來自臺灣的茶器作品引發 內地陶瓷愛好者現場駐足驚嘆。其中,「新柴燒」技術革新運動的領軍人、臺灣著名陶藝家吳金維的柴燒作品尤為令人驚豔。   最近五六年,臺灣陶瓷茶器作為新的區域品種在國內掀起一股玩賞和收藏的熱潮。
  •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這時,唐代飲茶活動的興起和廣為流傳的時期,茶事成為「不可一日無」之事。而日本的最澄法師和空海法師就是在「茶煙嫋嫋籠禪榻」的情境中來到了中國。他們入鄉隨俗,耳濡目染,在寺院裡的茶水中,他們參禪悟道,他們領略了茶的奧妙,成為了嗜茶的茶僧。
  • 古人的「旅行套裝」這麼精緻丨上手歷代珍貴茶器文物
    東家學院-茶與茶器研修班7月26日-28日,東家APP、東家文博與中國茶葉博物館攜手茶界頂尖專家學者,從傳統茶文化到茶器設計創新到網際網路銷售,為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名學員奉上滿滿的「乾貨」。東家學院-茶與茶器研修班上,中國茶葉博物館特地向學員們展示了多件珍貴茶器文物,如唐鏨刻花鳥紋銀茶鍑、唐鞏縣窯白釉煎茶器、明雕漆盞託、明陳用卿款紫砂金錢如意壺、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清嘉慶青花五彩人物紋蓋碗、清錫胎嵌椰殼雕山水紋提梁壺、清刺繡六方茶壺套、清竹編都籃。
  • 茶器+茶席+茶聲+茶事+茶會
    說起來,無論是唐代陸羽創製的茶器二十八式,還是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種茶器,抑或現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這些茶器十餘種的選擇,不同的材質器形,以及它們之間彼此連接關係,都隱藏著神秘的符號,而經驗老道的喝茶人是符號的破譯者,從這隻壺、那隻杯的關係中,在心裡慢慢勾畫出將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 收藏名家的博物世界——古茶和茶器
    千年來,精美雅致的各種材質的茶器,蘊含文人之靈氣,一代又一代,傳承於茶人之手,他們已從單純的物質器具,繁衍而成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名:費朝奇藏品之古茶和茶器作者:費朝奇 費曉潔書號:978-7-5219-0736-0定價:680.00元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12月《費朝奇藏品之古茶和茶器》展示了大量百年以上各類古茶和茶器。
  • 十一文博圈重磅活動,臺北故宮專家北京首講清代工夫茶與茶器
    代表作有《歷代茶器與茶事》、《茶韻茗事——故宮茶話》、《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宋代吃茶法與茶器之研究》等。一物一型,洞見工夫之美「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 茶器(二十四器)
  • 1200年前,唐代陸羽《茶經》中的茶器
    分享茶器知識,最新市場消息就在,敢說真話的九叔茶器圈>茶器縱論-No.16系列文章,九叔聊茶器史(五)《1200年前,唐代陸羽《茶經》中的茶器》九叔才疏學淺,構不成專業評價,其中中卷,就講「四之器」,談煮茶、飲茶的茶器。
  • 新寶股份自主品牌東菱推出茶器系列--東菱鳴盞 延伸生活茶器新美學
    專注於西式小家電28年,以「趣•享生活」的理念接軌國內外,始終以出眾的品質、創新的設計感染著萬千顧客。而作為起步於中國,卻聞名中外的小家電製造企業,東菱電器希望宣傳發揚中國茶品的現代美學觀念,由此在2017年推出了全新茶器系列--東菱鳴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