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的小眾樂隊的集體走紅,樂隊的春天到了嗎

2020-12-14 騰訊網

中國臺灣的小眾樂隊的集體走紅,突破了小眾圈層的狂歡。成熟產業支持下的精良作品、消費升級的潛力市場以及嗅覺敏銳的中介推手,共同讓曾經在主流之外的臺灣小眾樂隊擊中了內地新世代聽眾。

記者 | 王一越

編輯 | 張雲亭

開播不久的《樂隊的夏天》掀起了一波小眾樂隊文化的回潮。自1990年代以來,大部分小眾樂隊逐漸轉為地下。但如果你是一位樂迷,也許已經在近年頻繁演出的臺灣樂隊身上察覺到了這股樂隊文化重新回到大眾的風潮。

在剛剛過去的五月,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deca joins等幾支中國臺灣的小眾樂隊在各大音樂節的名單中排列組合,馬不停蹄地趕赴內地各地演出。據統計,整個2018年,共有約80組海峽對岸的原創音樂人來到內地演出,在livehouse舉辦巡演的共有69組,樂隊佔大多數。其中,大部分樂隊創下了場場售罄的記錄。

有趣的是,相對於較早幾年的小眾樂隊,這一批樂隊的集體走紅,突破了小眾的狂歡。這種現象從2018年延續至今,臺灣年輕樂隊傻子與白痴主唱蔡維澤於2018年拿下選秀節目《明日之子》的最強廠牌,為他所在的樂隊帶來了未曾預想到的流量。《浪子回頭》在抖音創下上億播放量,年初沒有賣完票的茄子蛋,到了年末卻驚訝地發現場場爆滿。

蔡維澤所在的樂團傻子與白痴。

在臺灣稱為樂團的形態,內地更習慣叫做樂隊。概括來說,現代樂隊是由器樂演奏者們集體創作、集體錄音、集體表演的團隊,由人聲、吉他、貝斯、架子鼓、鍵盤等樂器自由搭配組合。在什麼都可以數位化的當代,親力親為的演奏帶有一絲倔強的古典意味。

真實、個性的自我表達,是樂隊更為重要、也更為迷人的特質——生來就是主動輸出大於被動迎合,這一特質貫穿於樂隊創作、編曲、錄音到演出等一系列表現形式。正因如此,樂隊往往徘徊於大型唱片公司的商業運作之外,或是選擇籤約獨立廠牌,或是成立小工作室自給自足。至於音樂本身,則長期在小眾圈層內流傳。

幾乎就在內地製造出讓整個娛樂產業瘋狂的流量偶像的這些年月裡,曾經佔領了整個中國主流流行音樂的臺灣音樂產業卻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們敏銳地用成熟的產業去支持小眾樂隊的生產和運作、去獲取消費升級的潛力市場以及成為嗅覺敏銳的中介推手,共同讓曾經在主流之外的臺灣樂隊擊中了內地的新世代聽眾。

樂隊的產業

臺灣的樂隊歷史,大約可追溯至1970年代中葉民歌運動時期出現的合唱團。一場以「唱自己的歌」為口號的音樂革命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在民歌運動中日益完善的唱片公司,以及在此期間磨鍊成長的音樂人們,日後成為了臺灣音樂產業的中流砥柱。

從企劃、創作、包裝到行銷,臺灣音樂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培養出眾多專業能力過硬的人才。在音樂產業的支持下,細分音樂市場衍生出各自的空間。滾石唱片旗下子廠牌魔巖唱片,就曾發掘出伍佰、楊乃文等氣質獨特的音樂人。而以水晶唱片為首的獨立廠牌則專注於發行地下音樂人的專輯。

不僅如此,臺灣音樂也擁有來自當地有關部門的補助。樂評人馬世芳就曾談到:「香港、內地的音樂人都羨慕死臺灣了。辦音樂活動、出唱片,政府還有補助」。他指的是臺灣文化事物主管部門針對創作樂隊的補助——金額從20萬到80萬新臺幣不等,涵蓋作品錄製、出海演出等方面。即使「供養」是否合理仍然存在爭議,這筆實報實銷的津貼無疑是初創樂隊的一筆成長基金。

而大眾影響力最為廣泛的金曲獎作為產業推手,除了在獎項中加設「最佳樂隊獎」之外,還從2010年起另設「金音獎」,以肯定搖滾、爵士、電子等細分音樂流派的原創作品。所謂主流與否的界限在臺灣已漸模糊,各流派皆有自己的聲勢。

在下遊,各地的音樂現場(livehouse)和音樂祭(內地所說的「音樂節」)提供了層層進階的展演空間。除了春天吶喊、野臺開唱、貢寮海洋三大音樂祭之外,地方也有自己的音樂祭。臺灣樂隊晨曦光廊的經紀人俞邵華說:「通常會請本地樂隊,不會有主流音樂人參加拼盤。」名噪一時的蚵寮漁村小搖滾,便是由蚵仔寮漁港的當地居民自發舉辦。

成立於1983年的紅螞蟻樂隊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支臺灣樂隊,他們不再局限於翻唱歐美作品,而是自主創作臺語搖滾樂。自國民黨當局開放「報禁」後,以濁水溪公社、董事長樂隊為代表的中生代樂隊逐漸將樂隊文化推上高峰,他們關注本土社會議題,讓抗爭與批判一度成為臺灣樂隊的關鍵詞。

經過三十餘年的積澱,樂隊風氣盛行於臺灣青年,玩團也早已成為校園傳統。「光是在臺北,大概就有上千支樂隊。」俞邵華說,在前來內地念書之前,他曾是校內金屬樂隊的主唱,「平均每個禮拜會看一次演出,現在演出基本上比較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得益於良好的產業基礎和音樂氛圍,臺灣青年們得以將充裕的時間和資本投入創作和磨鍊現場,產出質量相對較高的作品及演出。育音堂創始人張海生對臺灣樂隊的印象是「普遍音樂素養高,技術、音樂的理解、作品的創新度和完成度,以及表演的成熟度都比較好。」這家上海老牌livehouse通常是臺灣樂隊初次巡演時在上海的首選。

從1980年代到新世紀前十年,臺灣流行音樂依然佔據華語流行音樂的主導地位。而聚光燈之外,新世代的第一批臺灣樂隊也在悄然登陸。

但另一方面,卻是整個音樂產業的變革。隨著21世紀第一個十年網際網路數位音樂產業打破大唱片公司對音樂全產業鏈的壟斷,從製作到發行的門檻降低,音樂生產的權力下放到個人,聽眾變得分散,臺灣音樂產業也受到強烈衝擊。「流行音樂產值從2000年的160 億元新臺幣大幅萎縮至目前1/10 不到,其中(產業內)人才不足是最大困境。」《2017年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中寫道。

2006年,魔巖唱片創始人張培仁離開工作數十年的滾石,重新搭建起音樂人平臺Street Voice街聲。他對傳統唱片工業持有悲觀態度,「創新這件事大概傳統唱片工業很難完成了,但音樂產業最重要的還是尋找創作人才。」張培仁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

傻子與白痴參加街聲舉辦的「大團誕生」演出現場。

脫離了和音樂人籤約的傳統模式,街聲只是作為服務的提供方。目前街聲是臺灣原創音樂人發布作品時普遍選擇的網際網路平臺。而其主要業務,則是開闢包括網站和自媒體的內容矩陣,版權代理及數位音樂上架服務「派歌」,以及生活方式落地活動「簡單生活節」。

2018年成都簡單生活節現場。| 圖片來源:簡單生活節

草東沒有門票

街聲落地內地是在2016年。「以前人們希望米缸裡有米就好,現在想的是米缸裡裝的東西的品質好不好?米缸擺在我家適不適合?」張培仁離認為時機成熟了,這一代內地青年對精神消費的追求讓他看到文化產業所需的基礎場景。

隨街聲進入的是其在臺灣累積的大量音樂人資源以及一系列服務。《StreetVoice街聲2018年度洞察報告》顯示,包括老王樂隊、甜約翰、告五人在內的多組新興臺灣樂隊在「派歌」代理下,在音樂平臺和社交媒體上的熱度持續發酵,並通過其引薦參與巡演和簡單生活節,蔡維澤也正是在街聲上被哇唧唧哇公司挖掘,《樂隊的夏天》等新播綜藝導演也會在街聲上尋找最新的聲音。2018年街聲站內同樣因臺灣樂隊而迎來流量的大爆發,用戶增長高達971%。

與此同時,內地音樂現場演出市場正在迅速成長。《2018中國現場音樂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是中小型演出場地發展最快的3年。2017年展演空間票房漲幅達到51%,票房首次破億,達到了1.25億元。

《2017年臺灣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則明確指出,由於臺灣市場規模較小,作為最大華語音樂市場的內地不可忽略。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2014年到2015年這段時間,多支臺灣樂隊已經開啟了他們的第一輪內地巡演,包括俞邵華引進的晨曦光廊、Forest森林等樂隊。不過,彼時內地聽眾知之甚少。如今大熱的落日飛車也在這批樂隊之中,「第一次來杭州沒什麼人看,演出才賣了七十幾張票。」俞邵華回憶。

落日飛車日本巡演現場。| 圖片來源:GEEKSHOOTJACK吉術齋

臺灣人俞邵華是最早一批為臺灣樂隊與內地市場牽線搭橋的中介之一。在杭州讀大學時偶爾回臺灣,總會受朋友之託代購臺灣樂隊的CD。「內地樂迷沒有地方可以買,淘寶都找不到,而且我也發現臺灣很多人對內地是有興趣的。有人就說你CD也賣了,那你為什麼不弄個演出?」

2016年是轉折發生的一年,草東沒有派對在這一年發行了首張專輯《醜奴兒》,2017年,他們憑藉這張專輯獲得了金曲獎。

來自廣州的演出品牌在野音樂注意到了這支初露鋒芒的樂隊。之前,草東沒有派對先後在街聲和YouTube上發布過單曲,短時間內收穫了可觀的熱度,專輯發行半年即創下萬張銷量,潛力可見一斑。

「我們一直在觀察臺灣樂隊的動向,他們當時還沒有到內地演出,我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合作機會。」在野音樂品牌負責人鄒麗君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在野音樂先在樂迷群裡做了小範圍測試,熱烈的反響驗證了他們的預判。除了常規宣傳之外,草東沒有派對得到了一些專業樂評人的自發撰稿推薦,但仍是小範圍內的。

最終效果大大超出了在野音樂和草東的預期。演出票迅速售罄,不少本地知名的樂評人、電臺主播到場觀看,全場觀眾甚至能夠從頭合唱到尾,而這只是他們首張專輯的首場內地演出。「(演出場地)平常也就(容納)三四百人,當天來了五六百人,估計去到千人場館演出也沒問題」,在野音樂品牌負責人鄒麗君說。當2016年年末的八城巡演結束,草東沒有派對喜得新團名「草東沒有門票」。

如今一票難求的草東沒有派對。

隨後而來的就是佔據整個內地音樂演出現場排行榜前幾名的落日飛車、deca joins,以及後來的老王樂隊等。

大三學生阿儒正屬於新加入的消費者之一。「有些人在你人生中的出現,就是為了給你推薦一支樂隊」,她開玩笑說。去年夏天,她因為一名校園樂隊吉他手的介紹而對臺灣樂隊deca joins「一聽鍾情」,隨即通過在線音樂平臺的歌單推薦瘋狂地收聽相似歌曲,在這之前她喜歡的還是Hip-hop。

「我第一次看到別人開火車、跳水,現場氛圍超級好,回來會變得更喜歡他們。」阿儒開始為了看喜歡的樂隊演出而輾轉於周邊城市,每次都會購買樂隊所有的周邊。「從那以後瘋狂往裡面砸錢,感覺自己一般都處於貧窮狀態。」一年來她大約投入了五六千元生活費。

對非專業人士來說,解釋為什麼會喜歡一類音樂,不如說是在解釋一種共鳴。阿儒嘗試去表達這種感覺:「他們的風格是又喪又懶,感覺很適合自己。」 deca joins的回答則直接而精準,他們將自己形容為「嘴硬、固執無理卻又小家子氣」。主唱鄭敬儒這麼解釋專輯的概念:「我們要用痛苦來衡量對於生活和人的喜愛,那種情感很模糊,但總體而言是不開心。」

你可以從這一批在內地走紅的臺灣樂隊中感受到他們的共通之處:曲風柔軟迷幻,主題頹廢「厭世」,被認為詮釋了臺灣新世代青年中「魯蛇一代」(失敗者loser的音譯)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與內地青年自嘲為「佛系」的生活態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經濟環境足以提供溫飽的庇護,但現實壓力卻無從抵抗,所處環境不盡相同的兩岸青年出現了奇妙的契合。他們不再像前輩用激烈的歌詞與節奏討論公共議題,而是代之以抒發頹喪的青春期情緒。

「魯蛇一代」代言人deca joins。

「以前因為壓迫而歌唱,現在為生活而歌唱。」張培仁曾在電臺訪談中說。魔巖唱片子廠牌「中國火」所製造的現象級搖滾狂熱,曾是他所驕傲的成績之一,至今依舊被一些樂迷奉為中國搖滾的高峰。但張培仁覺得「是時代在那裡,我們只是完成產業的工作而已」。長期壓抑下多種思潮的碰撞,讓上世紀末的搖滾樂隊自然有吶喊的欲望。

而另一邊,內地與臺灣原創音樂的交流在步步深入,同根同源的文化相近性使得兩岸音樂容易互相吸收。最常為人討論的是這一代臺灣樂隊的「內地腔」——咬字時清晰的捲舌音、兒化音,以及整體營造的遒勁、蒼涼感。樂評人們將其部分歸因於在臺灣擁有極高的人氣的萬能青年旅店、宋冬野、堯十三等內地音樂人。幾乎聚集了全臺知名樂隊的2018年臺灣Wake Up覺醒音樂祭中,萬能青年旅店樂隊是最後的壓軸。

或許樂隊成員並非有意為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內地過去幾年蓬勃的娛樂和音樂產業吸引著臺灣年輕樂手,並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觀眾和機會——這在臺灣也許不那麼容易獲得。蔡維澤本人在接受街聲專訪時則承認,他持續看了一年的內地選秀節目,並特意研究了少數民族的唱腔共鳴,當被媒體問及「內地腔」時,他毫不掩飾地回答:「就有啊。」

樂隊火了?

臺灣樂隊的成功登陸,似乎讓各方看到了內地樂隊文化的興起跡象。

網易雲音樂的原創音樂人扶持項目「石頭計劃」的原創作品徵集進入第三季,首個賽季選擇以搖滾為主題,樂隊自然成為主要參賽者。網易雲音樂方面告訴《第一財經》YiMagazine,臺灣樂團在平臺上的數據表現是他們做出趨勢預判的原因之一。這意味著,此次「石頭計劃」將為扶持搖滾樂隊給予更多幫助。

在《樂隊的夏天》上,老牌勁旅和新生團體走入大眾視野,朋克、金屬、英倫等各類風格悉數登臺。緊接著,優酷和燦星製作的《一起樂隊吧》也即將在盛夏播出。

如果說臺灣樂隊確實刺激了部分消費,打開了樂隊文化消費的市場,另一方面,樂隊文化符合了當下青年的生活態度。這是否就意味著小眾樂隊的夏天真的來了?

育音堂創始人張海生認為,在內容生產端,和東亞其他地區相比,應當成為主要生產力的內地樂隊還沒有準備充分。「現在Shogazing(自賞)、City Pop(都市流行)等風格的樂隊來巡演的數量越來越多。」張海生說,在這一流行趨勢下,內地樂隊還在模仿階段,是這一輪臺灣樂隊填補了一些市場空缺。他們甚至有了流派名「臺北新浪漫」。

這批臺灣樂隊之所以能崛起與臺灣成熟的音樂工業密不可分。更大的問題還在於產業連接樂隊與消費者兩端之間的部分,由於內地音樂市場缺乏健康的歷史演化,唱片工業與演出體系尚未完備,數位音樂便迅猛來襲。而建立起音樂評價標準、培養原創音樂人才,乃至音樂產業鏈條的完善,這與時下流量快速變現的網際網路思維還有需要協調的矛盾。半道崛起的偶像產業勢頭轟轟烈烈,無疑為這一需要歷練的進程增加了可變因素。

不論是開墾市場的臺灣樂隊,還是走向地上的內地樂隊,這些樂隊和其背後的經紀公司們事實上也面臨著另一個挑戰,是追求網際網路流量塑造人設以便吸引更多的粉絲和品牌合作,還是堅持作為音樂產業中原創音樂的一支,以作品而非人設來吸引聽眾,是他們需要做出的選擇。正如現在蔡維澤在街聲專訪時所流露的困惑:「一定有因為我而接觸到更多樂隊的歌迷,但其實,還是有蠻多粉絲喜歡人設之類的東西,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應採訪對象要求,阿儒為化名)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與樂隊的冬天秋天和春天
    樂隊的冬天1999年冬天,我偶然騎車路過北語旁邊的嚎叫俱樂部舊址,大門緊鎖。在即將迎來世紀交替的大日子裡,中國樂隊圈集體掉線。搖滾中國樂勢力紅磡演唱會上的何勇實際上,中國樂隊曾經擁有令人目眩的輝煌時光。
  • 中國樂隊簡史:從一無所有到等待天才
    80年代中國社會進入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變之中。在此以前,迪斯科都是屬於黃色歌舞。改革開放後,開始有一些國外音樂人來到中國演出,1982年,日本音樂人佐田雅治來到北京開演唱會,成為最早到中國演出的國外音樂人,1985年英國威猛樂隊來到北京。臺灣音樂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羅大佑,1982年,羅大佑發行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帶領臺灣流行音樂走向批判與省思風潮。
  • 海報集|尋找樂隊中的獨立小眾
    小眾樂隊,顧名思義聽眾相對了解比較少的樂隊,但並不是指那些少有人喜歡的樂隊。那些少有人發現的樂隊,通常由朋友們聚在一起分享或製作而完成。樂隊的小眾與否,其實是由自己決定的。聲音多變且獨特的她與資深音樂人趙二合作,成立全新組合昨夜派對(L.N.Party)03安全著陸SafeLanding, 2016年創立的中國新晉說唱團體秉著"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愛上hiphop"的初衷,
  • 樂隊的夏天2第一期樂隊個人排名
    第八名: 傻子與白痴 【現場評分189=25+14+150】柳林一直就對臺灣的搖滾樂隊沒什麼好感,可能是因為文化的原因還是什麼,臺灣貌似就從來沒有出過一支像那麼回事的搖滾樂隊。即便是刺客也很勉強,香港再怎麼說也出過一支別安。臺灣沒有搖滾的土壤,那個地方是搖滾的沙漠。
  • 刺蝟樂隊熱度高漲超30倍!《樂隊的夏天》真的來了麼?
    小眾文化不小眾 老中青三代觀眾整整齊齊2017年,《中國有嘻哈》成為爆款,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小眾文化出圈的可能性。同樣屬於小眾圈層文化的搖滾樂經過三十年發展,曾經的文藝青年群體形成了有一定影響力的規模,80後和90後到了足夠緬懷情懷的年紀,這批人情感粘度和網絡話語權都足夠,《樂隊的夏天》順勢而生。《樂隊的夏天》打破了性別和年齡等特定圈層。從年齡分布來看,主打「小眾音樂」的綜藝並不小眾。
  • 這些連易烊千璽都在聽的小眾樂隊,你聽過幾個?
    傳說中Live現場堪比相親大會的「懷孕搖滾」樂隊落日飛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驀然發現與我共享著獨特品位和小眾的樂隊的那個TA時,頗有一番「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浪漫。今天,故事君就給大家推薦幾支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的寶藏小眾樂隊,讓他們或溫暖或憂傷的音樂能伴你度過這個漫長的冬日。
  • 樂隊火了,孵化樂隊的Livehouse如何打破小眾魔咒?
    在高流量曝光和綜藝包裝下,樂手們在臺前幕後的光鮮亮麗、熱血沸騰、苦心堅持第一次被大規模地聚焦放大,殊不知,這其中不乏樂隊已經默默奮鬥了二三十年,早已為圈內人士和樂迷們所熟知。在缺乏主流渠道的幾十年裡,他們一直活躍在相對小眾的演出場館—— Livehouse,那個常常被大眾誤解,和酒吧、音樂餐廳、夜店等場所混為一談的地方。
  • 樂隊火了,孵化樂隊的Livehouse如何打破小眾魔咒?-虎嗅網
    在高流量曝光和綜藝包裝下,樂手們在臺前幕後的光鮮亮麗、熱血沸騰、苦心堅持第一次被大規模地聚焦放大,殊不知,這其中不乏樂隊已經默默奮鬥了二三十年,早已為圈內人士和樂迷們所熟知。在缺乏主流渠道的幾十年裡,他們一直活躍在相對小眾的演出場館—— Livehouse,那個常常被大眾誤解,和酒吧、音樂餐廳、夜店等場所混為一談的地方。
  • 高曉松又熱愛音樂了,樂隊的夏天,到了嗎?
    消失的「樂隊年代」如果說90年代是樂隊這一音樂形態在中國的「夏天」,搖滾樂就是帶來這場燥熱的豔陽。樂隊的躁動從70年代末就開始醞釀。1979年,中國有記載的第一支樂隊「萬馬李王」成立。1986年,工人體育場一聲「而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後,中國本土搖滾樂隊也告別了「一無所有」。
  • 進入改編賽,聚焦小眾音樂的《樂隊的夏天》終於出圈了!
    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從小眾文化和小眾圈層切入,最終還是要走向大眾圈層,這通常都是節目本來的命題——傳播和普及小眾文化。所以,《中國有嘻哈》如此,《這就是街舞》如此,《樂隊的夏天》同樣也是如此。
  • 新一波臺灣樂隊在大陸「突然走紅」,他們當中會有下一個五月天麼?
    就像華晨宇翻唱一首《山海》能讓不聽獨立音樂的路人發掘到草東這支樂隊,抖音短視頻可以帶火茄子蛋一樣,大陸"強勢"的娛樂工業體系,使得進入大陸的臺灣樂團也開始逐漸適應規則。來自臺灣樂壇的"清新活水" 「單純說臺灣樂隊的走紅,在我看來可能有些偏頗。」國內某一線音樂公司高層對娛樂資本論矩陣號河豚文旅(id:hetunwenlv)這樣表示。 「並不是臺灣的,就容易在大陸走紅,無論臺灣還是大陸,都是華語獨立音樂,只有優秀的獨特的才會獲得樂迷青睞,大多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偶然性,才能走紅。
  • 中國搖滾樂隊「野」史
    創作者作為內容的生產環節,被納入到整個工業體系中去,自然也會影響到這個體系整體。從平克弗洛伊德的劃時代的金唱片《月之暗面》,到搖滾史上最貴的專輯,來自皇后樂隊的《歌劇院之夜》,再到奏響中國搖滾黃金歲月絕唱的《中國火》。樂隊通過專輯銷量、演唱會門票、收聽率等數據來證明自己的才華,同時也具備了同資本討價還價的餘地。
  • 新一波臺灣樂隊在大陸「突然走紅」,他們中會有下一個五月天麼?
    從北上廣到武漢,成都,西安,重慶,臺灣樂團的身影無處不在。 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老王樂隊,Deca Joins…這些來自海峽對岸的樂隊成為了大陸音樂節的熟悉面孔,只要有臺灣樂隊的地方,就永遠不愁票價。
  • 盤點國內最火的5支樂隊,飛兒樂隊第5,蘇打綠只排到了第2!
    5、飛兒樂隊飛兒樂隊,中國臺灣演唱組合,由主唱詹雯婷、吉他手黃漢青和鍵盤手陳建寧於2002年5月組成。2004年出道,憑藉出道歌曲《Lydia》走紅;同年推出首張同名專輯《F.I.R》。4、逃跑計劃逃跑計劃,中國流行搖滾樂隊,由毛川、馬曉東、剛昂、紅桃組成。樂隊的前身是孔雀樂隊,成立於2005年,直到2007年夏天貝司手小剛的加入,樂隊得以正式確立。2006年8月,主唱毛川代表樂隊參加了北京電視臺「歡度世界盃」,為樂隊打開了現身大眾媒體的第一扇門。
  • Sekai no owari:小眾卻超級棒的樂隊!
    The end of The world在中國算是小眾喜歡的樂隊,儘管如此也無法阻止我們對他們的熱愛,而對於主唱深慧,更是獨有情鍾。這支日本樂隊的風格定義為夢幻搖滾,由主唱兼吉他手Fukase,吉他手Nakajin,鍵盤手(鋼琴)Saori和DJ LOVE組成。樂隊於10年成為日本樂壇的耀眼新星,經歷了幾年的沉澱,歌曲《幻の命》,《花鳥風月》推出,他們的EARTH等專輯開始大賣...11年他們在日本武道館進行公演,取得巨大成功。
  • 他曾是傳奇樂隊的鼓手,樂隊解散一度抑鬱,如今再次走紅
    他曾是傳奇樂隊的鼓手,樂隊解散一度抑鬱,如今再次走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的突然走紅拯救了當時處於低迷狀態的香港歌壇。Beyond的歌曲充滿激情又不失細膩的情感,非常能夠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很快他們就收穫了大批的歌迷,一舉成為全中國最火的樂隊,也因為他們,搖滾音樂一下變得流行起來。而葉世榮作為這支傳奇樂隊的鼓手,他在舞臺上的激情四射,更是影響了許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成為無數搖滾音樂愛好者的信仰。
  • 《樂隊的夏天2》:不止是一場小眾音樂的勝利
    「是你們讓小眾音樂有了大的格局。」頒獎臺上汪峰話音未落,華東閉上雙眼,緩緩伸開雙臂,迎接他們的是臺下樂迷傳遞而來的獎盃。從盛夏到深秋,10月10日《樂隊的夏天2》迎來了總決賽。經過激烈的角逐,重塑雕像的權利、五條人、達達樂隊、大波浪、Joyside獲得了本季樂夏的hot 5。
  • 《樂隊的夏天2》即將開播 我喜歡的寶藏樂隊又要藏不住了嗎
    去年,《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意外刷屏,這個節目集結了31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樂隊,既有反光鏡、痛仰、新褲子、旅行團等老牌代表,也有盤尼西林、九連真人這樣年輕的小眾樂隊。圖:《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名單這次官宣的33支樂隊,看點同樣很多。既有老牌樂隊,如野孩子、達達樂隊、木馬樂隊、聲音玩具等……也有讓很多人萬分期待的島嶼心情和康姆士。
  • 中國樂隊排行榜TOP10
    但其所達到的高度令絕大多數樂隊仰望代表作:《石頭記》《神經》《你還愛我嗎》妖嬈男子,也是目前中國最長壽的樂隊。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Beyond轉變成一支偏向實驗色彩的硬搖滾樂隊,此時的他們和出道時相比已經大相逕庭了1 溫拿樂隊一個來自上古時期的樂隊,知道的人怕是真的不多,但吧溫拿排在第一位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 《樂隊的夏天》讓樂隊出場費增長20倍:搖滾的貧窮與夢想​
    從樹村出場費100元到幾十萬:中國搖滾二十年,商業化與獨立精神是悖論嗎?中國搖滾迅速發展的二十年,也是時代巨變、物價飛漲、社會經濟和精神文化飛速前進的二十年。率先被淘汰的那幾支樂隊像葡萄不憤怒這些變化不大,越留到後面的上漲越多,具體的還是得看人氣。」盤尼西林演出費漲了20倍,老牌樂隊如面孔商演邀約增多,某臺灣樂隊出場費仍保持在五位數,節目的收官戰已經錄製完畢,巡演即將展開,最終hot5或將成為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