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6日報導(文/資捃)一橋飛架三地,天塹變通途!
24日上午9時整,隨著香港口岸離境車道閘口開杆放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正式通車運營。
同一時間,珠海和澳門口岸離境車道上,等候許久的車輛也陸續通過關口,駛上大橋。
問鼎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通車運營。 (新華社)
此前一天(23日),在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見證下,工期歷時9年、全長55公裡、問鼎六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至此,始於上個世紀的跨越伶仃洋的聯通之夢成為現實,粵港澳大灣區的便捷互通和融合發展也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中國開通世界最長海上大橋」「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裡程碑」……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當天,外媒紛紛進行報導,不吝讚美和驚嘆。
港珠澳大橋
然而,這樣一座由粵港澳三地共建共管的跨境大橋,在海峽對岸激起的情緒和話題,卻看上去要複雜很多——
「用眼睛就能看到你和祖國的聯繫」
「這是歷史性的一天!」24日,乘車行駛在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上的盛智文對香港《南華早報》如是說。
這位被稱為「蘭桂坊之父」的香港商人用「一個新世界」形容大橋對於香港的意義。
盛智文是港珠澳大橋首批使用者之一。
與盛智文同樣感到欣喜的,還有當天港珠澳大橋數千名第一批使用者,對他們而言,通行時間的縮短、運輸方式的多樣化都意味著生活品質的改善。
《南華早報》在另一篇報導中援引香港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的話說,從香港至內地,通過港珠澳大橋的貨運成本可以減少三分之一,這將帶來更高競爭力。
《南華早報》報導截圖
作為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最長的鋼鐵大橋、最長的海底隧道,以及最大、最深、最精準深海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
除了創下多項新的世界紀錄,拉美社在23日的報導還稱,這座大橋更是港珠澳三地經濟實現一體化的裡程碑。
拉美社報導截圖
通過這條設計壽命為120年的鋼鐵巨龍,西邊的澳門可以與周邊城市取長補短,在更大範圍發展旅遊業,吸引更多外來投資;珠海也將一改澳門後花園的角色,可以成為區域交通樞紐;東邊的香港則能進一步緩解產業發展的空間需求,延伸經濟輻射力。
而在美國石英財經網看來,這座大橋延續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思路,是北京聯通香港、澳門和中國南方地區努力的一部分。
報導還援引一名香港議員的話說:「它(大橋)令人嘆為觀止,你甚至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它像紐帶一樣將香港和內地聯結起來,讓你用眼睛就能看到你和祖國的聯繫。」
臺網友呼喚「快接通臺灣」,綠營情緒很複雜
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用「舉世矚目」來形容並不為過。而在臺灣海峽的另一端,由此引發的關於「臺灣海峽跨海大橋」能否實現的討論卻成為熱門話題。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網站報導,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先前曾表示,完成了這項工程(港珠澳大橋)後,「下一步期望能建設跨越兩岸的臺灣海峽大橋」。
報導稱,孟凡超強調,要建臺海大橋,經濟、技術上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兩岸關係的走向和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時機」。
「東森新聞雲」網站報導截圖
臺灣《旺報》也注意到,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日前也表示:「拿下港珠澳大橋,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中國人不能造的橋。」
社交媒體上,臺灣「東森新聞雲」不無嘆服又不無失落地配圖寫道:「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長到不見另一頭的感覺……」
羨慕之餘,許多臺灣網友也紛紛呼喚「把橋連到臺灣」。
這一幕,不難讓人想起此前島內民眾對另一陸臺聯通方案——「兩岸海底隧道」的期待。
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稱,按照大陸科學家的規劃,這條海底隧道全長約135公裡,深入臺灣海峽200米深的水域,穿過堅硬的花崗巖、避開地震帶,連接福建和臺灣新竹南寮漁港。
文章稱,雖然設計已經完備,但若想真的開工,得先解決兩岸關係問題,並取得建設共識。
顯然,臺當局並不樂見這條通道的修建。臺灣陸委會不久前就此回應稱,兩岸從未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以目前兩岸關係發展,也不具備任何協商的條件」。
不過臺灣民眾似乎並不這麼認為。曾任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的羅智強此前在臉書發起投票,詢問網友「興建兩岸海底隧道對臺灣是好事還是壞事」,結果有近九成的網友認為是「好事」。
羅智強臉書截圖
有意思的是,當全球媒體都在用「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來形容港珠澳大橋時,臺灣TVBS新聞網卻以《港珠澳大橋只排第六 世界最長橋第二名在臺灣》為題,引用美國CNN的盤點稱,臺灣的「彰化-高雄高架橋」以全場157公裡位列世界長橋第二名,港珠澳大橋以55公裡的長度僅排第六。
而這波避重就輕、瘋狂找尋「存在感」的操作,也惹來島內網友的集體嘲諷:「世界上最長的路就是臺灣媒體的套路。」
「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這些事情都正在發生」
一座大橋之所以令綠營「急火攻心」,在臺灣問題專家張彬看來,主要是因為大陸不斷上升的綜合實力和臺灣日益沉淪的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他們準備實施的「臺獨」政策正不斷幻化為一個泡影。
「雖然臺灣海峽跨海大橋難度很大,但港珠澳大橋讓這一設想有了實現的可能性,這對於拉動臺灣經濟、增加兩岸粘合度大有好處,某種意義上也會為未來祖國統一創造更多的便利,這自然會令綠營如芒在背。」張彬說。
張彬補充說,港珠澳三地的相連與整合帶來相互依撐和互補、經濟融合發展的前景,也令島內一些人「羨慕嫉妒恨」。
而在臺灣中時電子報看來,大陸提出「大灣區」概念,三地通過大橋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區塊,通過經濟的融合,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而這個概念「同樣會影響到臺灣與大陸連結的思維」。
中時電子報報導截圖
在這篇文章看來,如果臺灣與福建也能融合成另一個「大灣區」,假以時日,必然會讓臺灣人民更能接受大陸的經濟生活,而利用經濟生活來打破政治的藩籬,增強心理的認同與依賴,不僅可以抵消民進黨政治操作兩岸議題的力道,也更能強化兩岸共同融合的目標。
最後,小銳想用一名臺灣網友的話作為結尾。
這名網友在臉書刊文稱,前幾年看到一個朋友在大陸高速公路上拍到「京臺高速」標識的照片,當時心想「怎麼可能會發生」。但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我突然有很深的危機感,未來這些優秀的左岸年輕人,可能可以每天開車到臺灣上下班了」。
臺網友臉書截圖
「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這些事情都正在發生。」這名網友最後說道。
(編輯/黃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