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舊時婚俗,雖然封建糟粕甚多,但其中一部分還是有某種積極元素的,有的還是可供借鑑的。
一、惠來縣葵潭鎮舊婚禮中,有一個「過腋禮」的風俗。當新娘子到達夫家要跨入夫家門時,新郎官站在門坎上,向上伸出一隻手,讓新娘子從他腋下穿過去。此時,新娘子也舉手輕碰新郎的手,並與新郎忸怩一番。這一戲謔性的動作,隱含著古話所說的:「妻也,與夫齊也。」也就是說,新娘子與丈夫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有幸福;不平等,是封建社會強加給廣大婦女的。以上這個風俗,其寓意是積極的,其思想內涵也是應該肯定的。
二、潮汕舊時婚俗還有一個傳授家規的風俗。女子出嫁時,父母要向女子傳授如何當一個好媳婦。潮州歌《竹筒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竹筒仔,腳短短,做人媳婦嘴學好,夜昏暗睡早走起,頭毛梳光人呵倮。
長莢豆,腳尖尖,做人媳婦嘴學甜,夜昏暗睡早走起,頭毛梳光無人嫌。
三、舊時揭西縣農家嫁女時還有個儀式,就是要女兒坐在水缸上,然後才上花轎,此俗寓意女兒要像水缸一樣,做一個「大器量」的人,心胸豁達,不要事事斤斤計較。
四、舊時揭陽縣西部的客家人,凡外甥女出嫁,作為外甥郎必須送糖包給外祖母吃,同時還要送豬腿敬奉外祖母,以示敬老。外祖母收了糖包、豬腿之後,待外甥女出嫁前,不論貧富都必須做淡青色的裙子一件,送給即將出嫁的外甥女。裙與「群」諧音,寄意出嫁後子孫成群,合眾人意,人緣好。這種尊重長輩,教育後生的風俗,是有積極意義的。
五、傳授良好家風的習俗。新娘嫁到夫家後,第二天起床,做完應做的禮節後,由翁姑帶領,做幾件事:一是「認米缸」,看看做飯取米的地方;二是「採水缸」,告知在什麼地方挑水,水缸、桶鉤如何放置,注意衛生等;三是「攪米泔缸」,看看裡面有沒有生米、熟飯,示意不要浪費,注意節約等。這個做法,類似現在的「交接班」,把家裡的情況向新娘做個介紹,是必要的。這個事,對現在的新婚娘子,也是必須做的,互相溝通情況嘛!
六、潮汕舊時婚娶時做「四句」的風俗,從文化學角度來分析,也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潮汕男女婚嫁舊俗,一定要聘一位如戲劇裡的賓相一樣的老婦女來主持各種儀式,這位老婦女叫"青娘母"。青娘母在主持各種儀式時唱的歌叫「青娘歌」。舊時,這種「青娘歌」,是有封建糟粕的,這另當別論。但其中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青娘母做「四句」,貫穿著婚禮的全過程。
女子的母家出閣時,食出嫁宴、新娘上轎、新娘到夫家門口、青娘母引新娘出轎、牽新娘入新房、新娘接收妝奩、食「合房丸」、青娘母引新娘到廚房、兒童討香包、鬧新房等環節,青娘母都要做「四句」,內容大致是:一、宣揚傳統美德;二、勸勉勤家力業和繼承良好家風;三、祝願新婚夫婦恩恩愛愛、白頭偕老;四、祝福新娘早生貴子、千子萬孫;五、勉勵新娘要心胸開闊,尊老愛幼,和睦鄰裡。當然,舊的「四句」也是有不少封建殘餘的,但大多「四句」的含義是積極的,對新娘也是一種傳授良好家風的教育。所以,完成婚禮、做「四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新娘進行傳統思想道德和良好家風教育的過程。
另一方面,青娘母做「四句」,實際吟誦的就是潮州歌謠,充滿著傳統文化味,蘊含著弘揚潮汕傳統文化之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潮汕婚姻舊俗大致都已經廢除,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繁文縟節也少有人用。在婚姻戀愛方面,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廢除父母包辦等現象;婚禮大多提供新事新辦,文明婚姻,或集體婚禮,或旅行結婚。現在城市的男女青年結婚,時興穿婚紗禮服,充滿著「洋」味。當然,在潮汕城鄉老一輩人的眼中,他們還受傳統婚姻舊俗的影響,在辦理子女的婚姻嫁娶過程中,仍然保留了傳統婚禮的某些環節,這也是很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