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薔薇
來源產地
為薔薇科植物小果薔薇的根及嫩葉。全年可採,而以10~11月為最宜。
生長於較暖的山坡或丘陵地區。分布河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別名紅茨藤,山木香、明目茶,小和尚藤,結繭、狗屎刺、小刺花、苙刺甲、荊刺葉、雞公子、五甲蓮,七姐妹、魚杆子、青刺。
【原形態】
藤狀灌木,長約5米,莖枝具硬鉤狀刺,小枝較細。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較短,託葉早落;小葉3~7片,寬卵形至橢圓形,長1.5~5釐米,寬0.8~2.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內彎的細尖鋸齒,無毛;葉柄和葉軸散生鉤狀皮刺。
春末枝頂抽出傘房花序,有花十餘朵,花梗長1釐米餘,被柔毛;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邊緣羽裂;花冠白色,形似薔薇而小,直徑約2.5釐米,花瓣5,倒卵狀矩圓形,凹頭;雄蕊多數,外長內短;雌蕊心皮多數,花柱伸出萼筒,被白毛柔毛。
薔薇果近球形,肉質,直徑約5毫米,熟後紅色。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根:苦、澀,平。葉:苦,平。
根:祛風除溼,收斂固脫。用於風溼關節痛,跌打損傷,腹瀉,脫肛,子宮脫垂。葉:解毒消腫,用於治癰癤瘡瘍,燒燙傷。
《中藥大辭典》
味苦,性平,無毒。"
散瘀,止血,消腫解毒。治月經不調,子宮脫垂,痔瘡,脫肛,瘡毒,外傷性出血。"
【用法用量】
根:內服:煎湯,0.5~2兩;或浸酒。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