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蠟樹
為木犀科植物小蠟的樹皮及枝葉。
夏、秋季採樹皮及枝葉,鮮用或曬乾。
生於疏林或密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別名水冬青、魚臘、魚臘樹、水白臘、冬青、山指甲、水黃楊。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4m。小枝圓柱形,幼時被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
單葉,對生;葉柄長2-8mm,被短柔毛;葉片紙質或薄革質,卵形至披針形,或近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銳尖、短尖至漸尖,或鈍而微凹,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或為楔形,上面深綠色,沿中脈被短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塔形,花序軸被較密淡黃色短柔毛或柔毛以至近無毛;花梗長1-3mm,被短柔毛或無毛;花萼長1-1.5mm,先端呈截形或呈淺波狀齒;花冠管長1.5-2.5mm,裂片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花絲與裂片近等長或長於裂片,花葯長圓形,長約1mm。果近球形,徑5-8mm。花期3-6月,果期9-12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寒。
清熱解毒,抑菌殺菌,消腫止痛,祛腐生肌。用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痢疾,肺熱咳嗽;外用治跌打損傷,創傷感染,燒燙傷。瘡瘍腫毒等外科感染性疾病。
0.5~1兩。外用適量,鮮葉搗爛外敷,或熬膏塗敷患處。
《中藥大辭典》
治燙傷。
研粉,植物油調敷。
《中華本草》
苦;性涼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溼熱黃疸;痢疾;癰腫瘡毒;溼疹;皮炎;跌打損傷;燙傷
內服:煎湯,10-15g,鮮者加倍。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熬膏塗;搗爛或絞汁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