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都是比較推崇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我國擁有7000多年的培育歷史,但相比較而言,日本大米在世界上的美譽度卻更高,比如一直以來享有「世界米王」美譽的越光米,它就產自日本,在前幾天的第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越光米還一舉拿下金獎。今天跟地道農旅小編一起來看一看日本的越光米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竟然可以超越我國這個大米產銷大國。
01
日本的「東北大米」
越光米是日本栽種歷史最久、種植面積最廣的水稻品種,從1953年開始至今已有66年,1979年首次成為日本最大面積種植品種,此後歷年皆為第一。其中以日本東北的新澙縣魚沼市出產的越光米最負盛名,相當於我國鼎鼎大名的五常大米,自1989年起,連續40年被日本穀物檢定協會協會評定為特A級大米,這是日本國內對於穀物鑑定的最高級別。
2007年,中糧集團進口日本新澙縣產的「越光」和宮城縣產的「一見鍾情」,共24噸,並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市場投放,售價為每公斤99元。如此「天價大米」竟在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售罄,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也吸引了媒體和消費者對越光米的關注。
02
越光米為什麼能賣那麼貴?
1優渥環境,環保意識
水稻的生長、產量、品質等都與氣候、環境密切相關。新澙縣的土質不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弱鹼性,它呈弱酸性,真是水稻最偏愛的土壤。新潟位於日本最長河流信濃川的入海口,高清度的深雪融水滋養了越光米。周邊高聳的山脈,不僅抵擋了從海洋與北方襲來的冷空氣,同時也在水稻生長季節形成較大的晝夜溫差,增加了越光米的甜度。
因此,越光米色澤透亮,顆粒飽滿,口感香糯、柔軟,具有粘性強、風味佳等優點,被稱為「不用配菜的米飯」。
氣候和環境是天賜的,無法決定,但是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生態環保意識,新澙縣農民基本上每戶都會為自己留一塊自留地,並給予稻米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用清澈甘甜的泉水灌溉,基本不使用農藥化肥,使得這塊地產出的米品質更高。
2精密種植,科技意識
越光米之所以享譽世界,除了獨特的氣候環境之外,更離不開當地農民的精心栽培、管理和加工。在日本最大的農機公司久保田所規劃的農業種植精密化模式中,種植戶不再需要「事必躬親」。農業經營者、現場種植者、雲端服務人員之間,通過高新農機、電子信息系統等手段實現協同合作,來促進生產的提升。
久保田有一款不同以往的稻穀收割機,其安裝的「食味傳感器」,在收割大米的同時,即可測量大米的蛋白質含量,並將數據實時傳送至系統雲端。雲端工作人員根據數值,來判斷土壤狀況,並調整來年的土壤改良計劃。由此可保證大米品質的標準化,使得每一顆新潟大米都能夠實現「米粒均勻飽滿,膠質濃厚,色澤晶瑩透亮」。
3人性加工,用戶意識
日本人對米有著自己的堅持:他們認為土地與人的聯結,並不只在填飽肚子,還包含著神與人的關係,靈魂與稻米的對話。
在魚沼市,大米種植協會對種植農戶的管理非常嚴格,頒布了面向所有農戶的「魚沼米憲章」,在投入品管控、田地管理、生產記錄等方面有著嚴格規定。為了確保新潟大米的高品質,「憲章」對大米的收割時間、面積產量甚至是大米的顆粒大小都有著高標準的規定。據介紹,這一「憲章」的頒布並不具備法律效應,但這一些規定的被執行率非常高,這也是整個日本社會的誠信環境的縮影。
越光米生產者嚴格按照越光稻的生長方式生產、管理,確保越光米的營養、口感。並且採用「少就是多」的原則,不追求產量只求質量,從而保護越光大米品牌榮譽。
越光米,不但在稻米栽培環節精心侍弄,其精米製作都是在接到客戶訂單才開始脫殼加工。這樣的做法確保了大米的口感、營養不流失、不受外界汙染。
4崇尚品牌,匠人精神
在日本,大米已經上升成了一種文化,在新潟縣,大米可以說是人們生活的中心,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日本農民對品種選擇、種植管理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確保大米的營養和口感,從而保護越光大米的品牌榮譽。
越光米是米飯仙人村嶋孟、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最愛,這兩位都是日本匠人的傑出代表。
點擊播放 GIF 1.0M
煮飯仙人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米飯,他把一碗小小的米飯做到極致,每天清晨4點起床,一天連續工作15個小時,堅持了50多年。他在大阪開了一間大眾食堂,每到飯點時便門庭若市,很多人排著長長的隊伍就為了可以吃上他做的米飯,甚至還有人從千裡之外趕過來品嘗。農夫山泉2017年廣告片,還特意邀請到煮飯仙人作為主人公。
點擊播放 GIF 0.6M
點擊播放 GIF 1.1M
小野二郎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匠人,被稱為「日本壽司之神」,他店裡的煮米飯的時間是按照客人的到店時間逆算的,一般吃的壽司米是冷的,壽司之神店裡的壽司米溫度和人的體溫保持一致,客人一到,煮好的米飯馬上開握,迅速吃完迅速握,讓米飯的溫度儘可能地少波動,暖呼呼熱騰騰的最好吃。
日本人一直是持有一顆敬畏之心的,特有的儀式感,令這種日常之食也被賦予深刻的意義。越光米用精美的環保木盒及可回收紙袋,以精心包裝,哪怕只是帶回家自己食用,儀式感不可或缺。
03
可鑑之處
1打造品牌,建設標準化體系
品牌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對產品品質的約束。一個項目或產品有了品牌,就更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佔領高地,而沒有品牌就易陷入同質化泥淖,只能打收益不高的價格戰。
打造區域品牌聯盟,構建標準化體系,明確準入與退出標準,這樣就為產業設置了一個高門檻,以品牌為中心進行一系列整合,優勝劣汰,增加品牌的集中度,才能保證產品品質,提高高端產品的比重,賣出高價,實現品牌溢價,同時還能不斷提高品牌的信譽度、影響力和競爭力。
2構建全產業鏈,從源頭確保產品品質
要使品牌保持長久的競爭力,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基礎工程建設上來。比如黑龍江五常市金福糧油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中高端大米的企業,為了充分保障大米品質,公司把水稻種植基地建設作為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方面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設了3萬多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獲得了歐盟有機認證、中國有機認證;另一方面通過訂單農業的模式發展了7萬畝優質水稻訂單,確保了優質水稻的穩定供應。
構建全產業鏈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制定加工企業操作規範、行業準則,做好產品生產全過程管理;還要強化產品加工、產品包裝、產品暫存等各環節的操作規範規程;還要做好客戶服務規範、實體店管理規範、電子商務服務規範,推進產品標準化作業示範區建設,對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實行綜合標準化管理,才能確保品質,為品牌建設保駕護航。
3要有用戶意識,深入市場群體
產品的差異化不僅僅在產品層面,更在市場層面,傳統農業經營者只管種植或養殖,市場如何、用戶喜好如何基本上是加工企業或者農批市場的任務,這樣很容易導致生產端與銷售端脫節,更導致傳統農業被動或一窩蜂的生產或盲目種養,因此常出現農產品滯銷、農旅項目門可羅雀的現象。
因此,我們在策劃項目或產品時,首先要做好市場定位,明確目標群體,然後試圖與消費者建立深度溝通,做好服務,以此來建立品牌定位,這樣才能投消費者所好、贏得消費者信任,實現產品有人買單、項目有人捧場、投入有所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