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寒山寺前,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堵杏黃色照牆,牆中鑲嵌鐫有魏體大字"寒山寺"的三方石刻,落款"東湖陶濬宣書";牆頭烏瓦為簷,簷脊飾有三組遊龍圖案.在兩側綠樹紅柵的映襯下,呈現一派肅穆莊嚴的不凡氣象.此為未人山門第一景,遊人至此,紛紛攝影留念.照牆,也稱"照壁"或"影壁"在大門內的稱內照壁".過去衙署、廟宇和官僚、地主之家的大門前多建有照牆.清朝末年,兩度修建寒山寺時,未立照牆。
據《姑蘇掌故》介紹,大致現在照牆的位置是廟門,門楣上方嵌有一巨石"妙利宗風"門額,系程德全書,此石現存寺門內左側的花壇上,有斷痕.1954年整修寒山寺時,任蘇州園林整修委員會主任的謝孝思先生提出建議,在寺前建一堵照牆,並將寺中發現的"寒山寺"三方石刻嵌在牆中,造就了寺前第一景觀.這堵照牆,使遊人來到寺前避免了一覽無餘之弊卻增加了涵珍蘊秀、引人入勝之感;既合建築格局古制,又與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相契,實有畫龍點晴之妙."寒山寺"三字石刻的書寫者,為"東湖陶濬宜".佛教寺院的山門,有幾層含義."天下名山僧佔多","深山藏古寺",進入寺院範圍的第一道門,稱作山門;規模較大的寺,特別是建於山中的寺院,往往有幾重門。
一座新建寺廟,亦稱為"開山".寒山寺,創建時叫"妙利普明塔院".提起寶塔,往往稱"開山有塔",進了寺廟,就是入了山門,不一定非有山脈不可.另外"山"與"三"同音,山門又象徵著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此山門也稱"三門".如,《寒山寺志》中有"文(徵明)書碑在三門內"語;元人湯仲友《遊寒山寺》詩中有"孤塔臨官道,三門背運河"句.有些寺廟的山門口,有一大二小三個門洞.走近今寒山寺山門,迎面撲入眼帘的首先是"古寒山寺"金字朱匾,落款"雲陽程德全題".程德全是清代末年主持修建寒山寺的江蘇巡撫,也是清代的最後一位江蘇巡撫。
程德全(18601930年),曾應聘入璦琿副都統文全幕為幕僚.後歷任知縣、知州、道員、副都統等職.1905年署黑龍江將軍.1907年後,先後任黑龍江巡撫、奉天巡撫.宣統二年(1910年)調任江蘇巡撫.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自任江蘇總督.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內務總長.袁世凱竊國,又任江蘇都督。
1913年孫中山護國討袁,程避居上海,退出政界,潛心禮佛.曾於1926年在常州天寧寺受戒,法號寂照;後一度寄跡蘇州木瀆法雲庵.死後葬於蘇州寒山寺近側,足見他與古剎的不解之緣1910年(宣統二年),程德全任江蘇巡撫時,繼前任巡撫陳夔龍之後,再次續建寒山寺,至1911年上半年基本落成.因此,現寒山寺中,多見程德全書跡。
跨進山門,但見彌勒佛高踞佛龕,敞開胸襟,笑口相迎.抱柱有聯:大肚鼓圓,能容天下難耐事;滿腔歡喜,迎接世間有緣人.按古印度佛經說法,"彌勒"名阿逸多.本是一位國王,皈依佛祖釋迦牟尼,而先於佛祖圓寂,升入兜率宮,暫任候補佛位的大菩薩.佛祖圓寂後,下降娑婆世界(人間塵世)成佛,頂替佛祖教化解脫眾生.所以稱他為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