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風景迷人的寒山寺,以及對寺廟建造的描述

2020-12-15 晉飛愛旅遊

來到寒山寺前,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堵杏黃色照牆,牆中鑲嵌鐫有魏體大字"寒山寺"的三方石刻,落款"東湖陶濬宣書";牆頭烏瓦為簷,簷脊飾有三組遊龍圖案.在兩側綠樹紅柵的映襯下,呈現一派肅穆莊嚴的不凡氣象.此為未人山門第一景,遊人至此,紛紛攝影留念.照牆,也稱"照壁"或"影壁"在大門內的稱內照壁".過去衙署、廟宇和官僚、地主之家的大門前多建有照牆.清朝末年,兩度修建寒山寺時,未立照牆。

據《姑蘇掌故》介紹,大致現在照牆的位置是廟門,門楣上方嵌有一巨石"妙利宗風"門額,系程德全書,此石現存寺門內左側的花壇上,有斷痕.1954年整修寒山寺時,任蘇州園林整修委員會主任的謝孝思先生提出建議,在寺前建一堵照牆,並將寺中發現的"寒山寺"三方石刻嵌在牆中,造就了寺前第一景觀.這堵照牆,使遊人來到寺前避免了一覽無餘之弊卻增加了涵珍蘊秀、引人入勝之感;既合建築格局古制,又與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相契,實有畫龍點晴之妙."寒山寺"三字石刻的書寫者,為"東湖陶濬宜".佛教寺院的山門,有幾層含義."天下名山僧佔多","深山藏古寺",進入寺院範圍的第一道門,稱作山門;規模較大的寺,特別是建於山中的寺院,往往有幾重門。

一座新建寺廟,亦稱為"開山".寒山寺,創建時叫"妙利普明塔院".提起寶塔,往往稱"開山有塔",進了寺廟,就是入了山門,不一定非有山脈不可.另外"山"與"三"同音,山門又象徵著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此山門也稱"三門".如,《寒山寺志》中有"文(徵明)書碑在三門內"語;元人湯仲友《遊寒山寺》詩中有"孤塔臨官道,三門背運河"句.有些寺廟的山門口,有一大二小三個門洞.走近今寒山寺山門,迎面撲入眼帘的首先是"古寒山寺"金字朱匾,落款"雲陽程德全題".程德全是清代末年主持修建寒山寺的江蘇巡撫,也是清代的最後一位江蘇巡撫。

程德全(18601930年),曾應聘入璦琿副都統文全幕為幕僚.後歷任知縣、知州、道員、副都統等職.1905年署黑龍江將軍.1907年後,先後任黑龍江巡撫、奉天巡撫.宣統二年(1910年)調任江蘇巡撫.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自任江蘇總督.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內務總長.袁世凱竊國,又任江蘇都督。

1913年孫中山護國討袁,程避居上海,退出政界,潛心禮佛.曾於1926年在常州天寧寺受戒,法號寂照;後一度寄跡蘇州木瀆法雲庵.死後葬於蘇州寒山寺近側,足見他與古剎的不解之緣1910年(宣統二年),程德全任江蘇巡撫時,繼前任巡撫陳夔龍之後,再次續建寒山寺,至1911年上半年基本落成.因此,現寒山寺中,多見程德全書跡。

跨進山門,但見彌勒佛高踞佛龕,敞開胸襟,笑口相迎.抱柱有聯:大肚鼓圓,能容天下難耐事;滿腔歡喜,迎接世間有緣人.按古印度佛經說法,"彌勒"名阿逸多.本是一位國王,皈依佛祖釋迦牟尼,而先於佛祖圓寂,升入兜率宮,暫任候補佛位的大菩薩.佛祖圓寂後,下降娑婆世界(人間塵世)成佛,頂替佛祖教化解脫眾生.所以稱他為彌勒佛。

相關焦點

  •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張繼寒山寺內無寒山,寒山是寺內一得道高僧的法號,為了紀念寒山和尚而命名寒山寺。張繼也不是詩歌盛行的唐代排的上號的詩人,但卻因一首《楓橋夜泊》也留名於世。,讓一介書生張繼內心震顫,繼而寫出千古絕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姑蘇城外的粉紅色寺廟——寒山寺
    如詩中所言"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坐落於古樸典雅的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許多人會以為是此處有寒山才得以此名,其實,並不然,寒山寺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因廟中的妙利普明塔而得名,唐代貞觀年間,因為一名叫寒山的高僧在此做主持,為了紀念他而改名寒山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詩情畫意的(寒山寺)唐代到底有否?
    由於盛唐詩人張繼的名篇《楓橋夜泊》中有「姑蘇城外寒山寺」之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寒山寺在唐代即已存在並馳名。浙江省台州地區的學者連曉鳴、周琦在他們《試論寒山子的生活年代》中提出:唐代並無寒山寺,張繼詩中的「寒山寺」是指蘇州城外秋冬季節山林中的寺廟,而不是專指某一佛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外是楓橋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著。如今流行歌手毛寧的《濤聲依舊》又把楓橋和寒山寺紅了一把。
  • 姑蘇城外寒山寺,寺名的由來
    寒山寺位於江蘇蘇州城外的楓橋鎮,該寺始建於六朝的梁代天監年間,最初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名僧人寒山、拾得從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到這裡住持,後因僧名寺,故稱寒山寺。當寒山和拾得來到這裡之後,為了由誰來做當家和尚,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呢!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江蘇寒山寺簡介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裡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新年撞鐘
    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抬得由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從此後人慕其名,改稱寒山寺。千百年來,寒山寺幾經興廢。除詩碑外,無復留存。現存的殿字為清末重建,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碑廊、鐘樓等。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內曲檻迴廊,綠樹黃牆,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境。
  • 姑蘇城外寒山寺,為什麼爭議不斷呢?
    第一個特點:風景美寒山寺坐落在蘇州老城區西側的大運河畔,站在寒山寺正門前,看著久遠的古運河緩緩流過,像一幅長卷靜靜地記載著寒山寺的歷史;正門左側,千年的楓橋拱在河上,凝視著來往的過客;正門右前方便是烏啼橋,拾幾級臺階而上,站在烏啼橋上極目遠眺,
  • 別只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背後的故事更傳奇
    別只知道「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背後的故事更傳奇 2020-05-02 14: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出乎我的意料的寒山寺
    我以為寒山寺建立在一座山上,其實在水邊的平地上。詩人的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成功地營銷了它,恐怕這是古代最成功的旅遊地營銷號了吧?寒山寺外的水道姑娘們在橋上合影寺外的壁上的詩句,勸人修身養性。門票20元錢,進入寺廟,人流如織,香火鼎盛,這麼熱鬧的地方怎麼可以靜修呢?也許是鬧中取靜吧?
  • 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這裡的古蹟甚多,是著名的祈福勝地。很多人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於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該歸功於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裡有一個關於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為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首句寫了與夜晚有密切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第二句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四句寫詩人在蘇州城外的寒山寺,聽到了夜半鐘聲,仿佛是聽到了家鄉親人的呼喚一般。
  • 姑蘇城外寒山寺,楓橋風景名勝區,因為唐代的一首詩而名揚天下
    詩碑唐代是詩歌的巔峰期,在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光環照耀下,仍然有大批的詩人,吟詠出了千古絕唱,比如說張繼,以及他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相信很多人,因為這首詩,開始對姑蘇城,有了一點點了解。這是一首傷懷的詩,人們感嘆的同時,或許是生活的不易,現實理想的真實寫照。還是來說張繼的這首詩吧。
  • 姑蘇城外寒山寺(文學原創)
    姑蘇城外寒山寺手機拍照臨近中午,我們隨旅遊車到了楓橋鎮。走在古鎮街衢,感覺出這裡,旅遊業的昌盛不亞於姑蘇老城。遊人穿梭,商業興隆,加上是春天時節,隨處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古鎮街,運河岸,賣旅遊紀念品的商販叫賣聲,不絕於耳,這些都勾不起我的興致。倒是古運河,看上去,很是養眼。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道盡了我對這座寺廟的嚮往
    來蘇州怎麼能不來寒山寺?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道盡了我對這座寺廟的嚮往與神馳。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曾是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寺之一。寺院裡有眾多碑文、古蹟,非常值得學習、借鑑、賞析一番。古寺清幽、宜人,確是自省、修心、養性的好地方。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的楓橋景區內,是蘇南地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 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
    遊寒山寺楓橋夜泊 《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寒山寺這個蘇州城外的小寺院出了名。寒假,我來到蘇州,有幸遊覽了寒山寺。清晨,陽光像千萬把利劍透過樹梢。我踏著晨曦,順著石徑,來到寒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蠟黃色的山牆,配以黑灰色的簷子,顯得清幽淡雅。繞過山牆,我走進院子。
  • 姑蘇城外寒山寺:摸一把錦鯉魚,祈求身體健康好運連連!
    2019年10月報導,江蘇蘇州,趁著天氣晴好,不少遊客來到寒山寺,感受這座千年古寺的莊重威嚴。 寒山寺,一座與詩歌有關的佛教寺廟。回溯到幾千年前的唐朝,姑蘇城外,一艘船在楓橋上夜泊,望著遠處的漁火之光,一位孤獨而憂傷的旅行家,吟著一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到客船。」
  • 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意境不凡,值得一遊!
    寒山寺照牆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之前,朝西臨河而立,上置脊簷,飾有遊龍,氣勢非凡。黃牆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鐵劃銀鉤,筆力雄峻。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外十裡楓橋西南不遠處。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舊臨官道今屬江蘇蘇州金閶區楓橋鎮。
  • 【唐詩】姑蘇城外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注釋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
  • 蘇州園林,姑蘇城外寒山寺,西園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五月的寒山寺遊客絡繹不絕,有拜佛的,有觀光的,走在寺院小路上傾聽僧侶在誦經。寒山寺外,唐代詩人張繼曾經停留的那條河還在,如今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據說寒山寺的朝向和其他寺院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條河的原因,根據這條河的走向確定了寒山寺的朝向。寒山寺也有蘇州園林的特點,小橋流水,走向曲折,充分利用了現有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