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航班延誤獲取巨額賠償到底是靠本事掙錢還是詐騙?

2022-02-03 陳律講法

近日,有一則新聞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南京一女子憑藉自己經驗,準確預測成功了900次飛機延誤,並憑此賺取到了近300萬的航班延誤險的賠付金,南京警方以其涉嫌詐騙罪與保險詐騙將其刑事拘留,那麼該女子的行為到底是構成犯罪還是憑本事掙錢呢?我認為,警方對其定性為詐騙罪是值得商榷的!

案情事實經過

2020年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樓派出所接到某保險公司負責人陳先生報警,稱在機票延誤險賠付時,發現以李某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護照號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陳先生懷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險詐騙。

鼓樓警方通過偵查發現,李某等20餘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險公司頻繁申請航空延誤險。經過進一步調查,民警發現這些帳戶的賠款,最終都轉帳到了李某的帳戶,警方推斷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警方鎖定李某後,得知李某曾經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的經歷,有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者延誤信息的途徑,這樣她就能挑選延誤率比較高的航班,再去查該航班的航程中有沒有極端天氣,以選取航班。

其次,李某以買理財為由從親朋好友處騙來20多個身份證號以及護照號,虛構不同身份購買機票。為了更具隱蔽性,李某每次購買機票都要用四五個身份,每一個身份,最多購買30到40份延誤險。

最後,李某時刻關注航班信息,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會延誤,她就會在飛機起飛之前把票退了,儘量減少損失。一旦航班出現延誤,李某便開始著手向保險公司索賠。

購買一份保險的保費大概是40元左右,保險公司因飛機延誤而賠付的金額在400到2000元不等。如果延誤時間長,賠付的費用甚至可以到7000-8000多元。經初步統計,從2015年至今,李某共實施詐騙近900次,獲得理賠金近300萬元。

法律分析

一、罪名釋義

在目前警方已經披露的現有事實的基礎上,我們來進行分析:李某是否構成詐騙罪或者保險詐騙罪?

首先,詐騙罪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保險詐騙罪是指以非法獲取保險金為目的,違反保險法規,採用虛構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者製造保險事故等方法,向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數額較大的行為。

要構成上述兩個罪名最重要的特徵有以下兩點:

1、行為人採用了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手段或方法

2、這種手段或方法讓受害人陷入到了錯誤的認識,錯誤的作出了財產處分,使得行為人佔有了該財產。

保險詐騙罪是對詐騙罪的進一步細化出來的詐騙,屬於「特殊詐騙犯罪」,保險詐騙對於虛構的事實進行了更為細化的規定,比如:

1、故意虛構保險標的,即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保險對象;

2、對發生的保險事故編造虛假的原因或者誇大損失的程度;

3、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

4、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

5、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

二、案情分析

(一)具體到本案中,李某購買航班延誤險並進行索賠有沒有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

首先,我們來分析購買機票的行為是否存在虛構的情形?

顯然,李某是花了真金白銀來購買機票的,其並沒有偽造機票或使用虛假的機票,因此,在購買機票這方面,李某並沒有造假。

這裡有人有質疑了,那就是——李某並沒有使用本人的名義購買機票!這裡其實並沒有問題,我父母出行的時候,由於他們不會操作,所以就是我來代買機票,不僅是機票,高鐵票也是如此,在買完票後我有的時候也會根據最近的天氣情況選擇購買延誤險,因此,沒有使用本人的名義購買機票並不違法!也不需要向航空公司特別聲明是代他人購買的。

其次,我們來分析購買購買航班延誤險的行為是否存在虛構的情形?

這一點,李某也是實打實的購買了航班延誤險的,而且並不存在虛構的情形,李某之所以借用親戚的名義,就是因為按照規定一個身份證只能購買一趟航班,而購買航班延誤險也只能以該乘機人的身份。

因此,購買航班延誤險的行為並不存在虛構的情形。

最後,我們來分析索賠的理由是否存在虛構的情形?

顯然,航班延誤是真實發生的,李某向保險公司申請索賠的理由並非其虛構或者杜撰。李某並沒有串通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在明明不符合索賠的條件下虛構了索賠事實。因此,李某每次向保險公司申請索賠時,其理由是真實的,並非虛構。

(二)公安機關何以會認定李某涉嫌詐騙罪或保險詐騙罪?

其實,公安機關以李某分別涉嫌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兩個罪名為由對其進行刑事拘留反映的恰恰是公安機關自己也搞不清楚李某的準確定性,只是辦案人員直覺李某從中套取了300萬為不正當利益,因此總應該構成什麼犯罪,所以索性以李某涉嫌上述兩個罪名對其進行立案調查。

所以,這其中的關鍵點還是在於這300萬是否是李某獲取的非法利益?如果是非法的,那麼李某就應當屬於犯罪。

我們可以仔細的推敲一下李某的「犯罪」路徑:

1、以自己對航班的熟悉情況和了解分析哪趟航班有可能延誤;

2、再以親戚的身份證購買該航班,併購買一定數額的延誤險;

3、假如航班沒有延誤就辦理退票減少損失,如果延誤了就申請賠償。

感覺這個「犯罪方法」萬無一失,不對其進行嚴懲別人都效仿這個犯罪方法怎麼辦?

但是仔細琢磨,這個「犯罪方法」真的是一本萬利嗎?要知道,飛機票普遍都不便宜,且折扣越高的機票退票時扣的手續費就越多,一般是10%~50%不等,有一些特價票更是明確規定不允許退票。另外,有些航空公司規定安檢後就不能退票了,而很多的航班在安檢前根本無法確定是否會延誤的,即便略有延誤,也無法確定是否一定能達到滿足延誤險賠付的條件(必須延誤三個小時以上!)。

有這麼多的風險,換個人去試試看?別說掙300萬了,搞不好要血虧300萬都有可能!

那麼,這裡就有個悖論了,李某盈利了被定為詐騙罪,那如果虧損了呢?至今我還沒有見過哪個詐騙罪在詐騙數額上定為負數的!

因此,警方只是簡單的從盈利了這個邏輯去思考看起來貌似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考慮到這個方法存在虧損的可能,就沒有那麼好判斷為詐騙了。

(三)值得商榷的三個問題

1、李某購買機票的目的問題

有人認為李某購買機票的目的不單純,其不是為了出行,而就是為了獲取延誤險的購買權,掙航班延誤的賠償。的確,李某的目的是不單純,問題是現在有這麼一個遊戲規則在這裡擺著,這個遊戲規則並沒有要求你購買延誤險的目的必須是為了保障出行而不能是賺錢吧?

福利彩票的宗旨是「團結各界熱心社會福利事業的人士,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籌集社會福利資金,興辦殘疾人、老年人、孤兒福利事業和幫助有困難的人」,結果有人天天研究福利彩票的數學規律,利用數學公式或別的方法中了1000萬,你能以其目的不單純,就是為了中獎而把他抓起來嗎?

在澳門的賭場裡,也有那種專門研究賭術的高手,破解了21點的方法,賭場也是乾淨利落的認賠的,只是賭場在認賠以後會將這個人列為黑名單,堅決不允許他再來賭場。

保險公司也是這樣的一種性質,保險本身就是一種對賭,只不過保險公司為了確保自己在對賭中佔據絕對上風,所以會制定許多有利於自己的規則,比如對於購買人壽保險的人要求身體健康,不能有重大疾病,有一些人甚至在自身健康但有家族遺產史的情況下而被保險公司拒絕購買人壽保險。

而保險公司之所以敢於出售航空延誤險,也正是考慮到了絕大部分的航班雖然會出現延誤的情況,但是到達時間晚於預計時間3個小時的情況依然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只要大部分乘客購買延誤險,航空公司就是穩賺不賠!因為,從延誤3個小時以上的概率而言,這依然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我一年坐飛機20多次,延誤3個小時以上的僅遇到過2次。

扯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李某購買機票以及延誤險的目的固然是不單純,但是她依然只是在合理的利用航空公司的遊戲規則。

2、李某使用親戚身份購買機票並獲得延誤險賠償的問題

這裡的關鍵問題在於李某有沒有告知親戚,用其身份在做什麼?從法理來說,李某隻是一個操作者,實際乘機人和購買延誤險的應當是李某的親戚,因此,因延誤險而獲得賠償的賠償款也應該給付到其親戚手裡,當然,如果親戚在知情的情況下不要是另一回事,否則李某就是盜竊了親戚的錢財。因此,我認為,就算要報案,也不應當是保險公司來報案,而是李某的親戚來報案。

3、李某在確認航班無法滿足延誤險的情況下選擇退票是否是構成犯罪的關鍵要素的問題

有人認為李某這個行為才是構成犯罪的關鍵要素。那麼假設李某選擇不退票,每次就買最便宜的特價機票,賭贏了就賺錢,賭輸了就認賠,這樣她的利潤肯定是有損失的,但是從她能猜中900多次來看,顯然她大部分還是賭中了。那麼,假設這種情況下李某隻盈利100萬,是否還構成犯罪?

如果認為這個時候就不構成犯罪了,那就說明李某使用親戚的身份再是問題,李某購買機票的目的也不是問題。

假如前面兩個問題都不是問題了,那麼為何「退票」的行為會構成詐騙?退票怎麼就會和保險公司賠付延誤險聯繫到一起了,如果不退票,保險公司就是應該賠付,退票了,保險公司就是被詐騙了!這個邏輯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結論

綜上所述,李某就是在靠本事賺錢,不要眼紅這300萬,我敢說大部分的人按照李某的方法去做,都是在給保險公司貢獻利潤,保險公司不但不會報警抓他們,還特別歡迎他們再多買幾份!

我的結論:在現有已知的事實和情況下,李某不構成詐騙罪或者保險詐騙罪,假如檢察院最終以上述兩個罪名起訴到法院,我建議做無罪辯護!

相關焦點

  • 南京一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獲賠300多萬元,是憑本事掙錢還是犯罪?
    近日,南京警方抓獲一名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李某。經查,李某自2015年,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的經驗,成功預測近900次飛機延誤。同時對航班及當地天氣進行分析,如不延誤立即退票,如延誤則著手理賠,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高達300多萬元。目前,她因涉嫌保險詐騙罪和詐騙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 利用「航班延誤」獲賠300萬,高手還是騙子?
    第一步:選取延誤率高的航班。據警方介紹,因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有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信息的途徑。為此,她挑選了延誤率較高的航班,再去查航程中有無極端天氣,以判斷航班延遲概率。第二步:虛構不同身份購票並大量投保,關注航班信息,選擇退票還是理賠。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理賠三百萬被抓,這樣薅羊毛算不算違法
    據媒體報導稱,當地警方抓獲了一名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李某。 經查,從事過航空保險工作的李某自2015年以來,多次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結合自己的「經驗」預測出近900次飛機延誤,包括分析航班延誤率、考察極端天氣、用不同身份大量購買延誤險等手段,近年來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高達300多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騙保「慣犯」。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獲賠300多萬,從保險角度分析算不算詐騙?
    我們先來看一下媒體報導的情況:近日,南京警方抓獲一名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李某。經查,李某自2015年,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估摸成功的近900次飛機延誤,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高達300多萬元。目前,她因涉嫌保險詐騙罪和詐騙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理賠300萬被抓!網友怒懟:有本事你別延誤!是否犯罪?
    導讀:6月10日,「女子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理賠300萬」的事件引發熱議。網友回懟:有本事別延誤呀!有律師認為不構成犯罪,你怎麼看?6月9日,南京市公安局發布消息稱,近日鼓樓警方成功偵破一起航班延誤保險詐騙案,從2015年至今,嫌疑人李某通過購票虛構行程,在近900次延誤航班中獲得了高達300多萬元理賠金。根據通報,警方接到某保險公司報警稱,在機票延誤險賠付時,發現以李某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護照號身份證號,多次進行理賠,懷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險詐騙。
  • 靠「航班延誤」薅羊毛,究竟是不是「合理致富」
    圖據河北青年報紅星評論買航班延誤險理賠300萬,宜當「民事」看待□ 劉遠舉(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金融學者)最近,南京警方抓獲「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犯罪嫌疑人李某的消息傳出之後,網友炸鍋了。此事披露出來後,有人說,「這是合理利用規則,保險公司被鑽了空子,就掀桌子不認規則了」;還有人說,「這難道不是憑本事分析數據賺錢?有本事別延誤。」不過情緒歸情緒,事實還需依據法律來仔細捋捋。
  • 女子買航班延誤險獲賠300萬被拘,到底算不算違法聽聽律師怎麼說
    近日,南京警方成功抓獲一名靠買延誤獲賠的女子,據保險公司說該女子涉嫌騙保詐騙巨額錢財。消息一出瞬間引發網友非議,那麼,這到底算不算違法呢?我們來聽聽律師怎麼說。 首先,來說獲賠被抓女子李某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利用親朋好友身份證或護照,靠著自己估摸成功獲賠900次,累積獲賠金額高達300多萬元。
  • 上遊法律圓桌:女子買航班延誤險獲利300萬被拘,到底犯不犯法?
    6月10日,南京警方抓獲「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犯罪嫌疑人李某的消息,除引發民眾廣泛關注外,李某的罪與非罪也引起法律界的熱議。警方介紹,在購買航班之前,李某會對航班以及當地天氣進行分析。
  • 靠飛機延誤險賺300萬,算不算憑「本事」賺錢?
    卻十分樂於這種情況發生從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誤航班近900次獲得理賠金高達300餘萬元真可謂「航班延誤,發家致富」然而這筆「財富」卻是李某通過購票虛構行程利用飛機延誤騙取理賠金獲取的4月29日南京警方將犯罪嫌疑人李某抓獲歸案
  • 「利用航班延誤騙保300多萬元」一案,引熱議
    近日,江蘇南京警方披露的「李某利用航班延誤騙保300多萬元」案件引發熱議。對於李某的行為,專業人士怎麼看?採訪中,浙江法律界人士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據報導,2015年至今,嫌疑人李某(女,45歲,山東青島人,曾從事航空服務類工作)利用其親友身份信息購買機票和飛機延誤險,在近900次延誤航班中獲得了高達300多萬元理賠金。4月29日,南京警方以涉嫌普通詐騙罪與保險詐騙罪對其採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 女子利用900次航班延誤理賠300萬被捕 網友怒了:怎麼能算騙保呢?
    利用保險規則漏洞大量投保是詐騙還是薅羊毛?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認為,延誤險屬於商業保險的一種,類似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涉嫌虛構保險標的,即虛構了多人行程以及多人需要航空出行正常如約到達的事實,通過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的消息的方式,購買延誤險以達到騙取保險理賠的目的,並且詐騙金額已達到保險詐騙罪的追訴標準,涉嫌構成保險詐騙罪。司法實踐中,也曾有相類似騙取延誤險之案例,也被認定為詐騙罪。
  • 女子薅航班延誤險羊毛獲利300萬引發爭議 詐騙還是無罪?
    來源:華西都市報詐騙還是無罪? 女子薅航班延誤險羊毛獲利300萬引發爭議民警對嫌疑人李某進行訊問。圖據揚子晚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從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誤航班近900次,獲得理賠金高達近300萬元,真可謂「航班延誤,發家致富」。然而,這筆「財富」卻是李某通過購票虛構行程,之後利用飛機延誤騙取理賠金獲取的。
  • 女子靠航班延誤騙保300萬被捕,玩不起就翻桌子?
    問法網小編獲悉,6月10日,南京當地媒體報導稱,女子李某使用本人和親友的證件號碼頻繁購機票和航空延誤險,並頻繁理賠,近五年內獲利近三百萬元。南京鼓樓警方依法對其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警方同時表示,其詐騙金額已達到保險詐騙罪的追訴標準。
  • 預測航班900次延誤,靠航班延誤險獲利300萬,是騙保還是合理利用規則
    2020年6月9日,南京公安局發布消息稱破獲一起利用航班延誤險漏洞的保險詐騙案,犯罪嫌疑人李某自2015年至今一共5年間準確預測900次航班延誤,從中獲得300多萬元保險理賠款。目前李某因涉嫌保險詐騙罪和普通詐騙罪被警方採取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女子靠900次航班延誤 理賠300萬
    根據警方調查,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有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信息的途徑,為了達到目的,她在網絡上挑選了延誤率較高的航班,再去查該航班的航程中有沒有極端天氣。之後李某會選取延誤率高的航班,虛構不同身份購票並大量投保。李某從親朋好友處騙來20多個身份證號以及護照號,為逃避系統核查,李某虛構不同身份購買機票。
  • 女子利用航班延誤險漏洞獲利近300萬元,到底算不算犯罪?
    現代快報訊(記者  顧元森)從2015年至今,女子李某通過買機票及航班延誤險,之後利用飛機延誤獲得保險公司理賠,獲利近300萬元。6月9日,現代快報報導此事後,引發不少網友和律師討論,李某的行為到底是不是犯罪?此事在法律界和普通網友中引來廣泛爭議。
  • 「航班延誤」索賠保險金:是否為詐騙犯罪
    買飛機延誤險被抓:「虛假」未必是詐騙犯罪 作者:金澤剛,同濟大學法學教授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的李某,被南京警方抓捕,卻引發了很大的爭論。
  • 法治在線丨是「薅羊毛」還是涉嫌犯罪?專家對買航班延誤險獲利行為...
    法治在線丨是「薅羊毛」還是涉嫌犯罪?專家對買航班延誤險獲利行為作出分析→ 原標題: 乘飛機出行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聽到的消息就是航班延誤,延誤的時間越久就會給我們帶來越大的損失。可有的人卻樂於見到這種情況發生,正所謂「航班延誤,發家致富」。
  • 靠航班延誤賺了300萬,然而……
    來源:她理財大家應該都不願碰到航班延誤吧,她姐當初被困機場8小時的慘烈場景還歷歷在目,但有一位「奇」女子李某,卻十分樂意這種情況發生......從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誤航班近900次,獲得理賠金高達300餘萬元,真可謂「航班延誤,發家致富」。
  • 預測航班信息,薅航班延誤險羊毛獲利300萬,構成保險詐騙罪嗎?
    據悉,李某之前曾從事過航空服務類工作,對於飛機延誤信息及保險理賠的流程都有所了解,能夠通過分析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信息。失業之後的她,欲圖購買航班延誤險獲得保險金。李某遂研究了經常延期的航線以及天氣情況,並從親朋好友處騙來20多個身份證號以及護照號,自己也多次「掛失」並補辦多本護照,用以購買機票和航班延誤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