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道開始,蘇打綠幾乎所有發表歌曲皆為團員所創作。這群個性張揚的年輕人,成就了音樂史上的奇蹟。蘇打綠成團十六年,2017年休團三年後,跟恩師林暐哲爆發版權官司糾紛,連蘇打綠團名的使用權都成問題。為了解決封版權問題,蘇打綠拆解組合,改名「魚丁系」,重新出發,並宣布7月31日臺北回歸。
2004年的5月30日,蘇打綠正式踏入樂壇。從當年的地下樂團到第一個登上小巨蛋的獨立樂隊,不知不覺蘇打綠已經陪伴我們十六年了。此次回歸,重新出發,除了名改,團員也取了新藝名,青峰是「日出」,小威是「八女」,馨儀是「香我」,阿福是「可田」,家凱是「豕豆」,阿龔是「金八」,粉絲新代號「浮萍」,後援會改名「池堂」。
成名
蘇打綠的成員多半是政大的學生,鼓手小威(八女)、貝斯手馨儀(香我)以及主唱青峰(日出)是在附中時就組團,大家不約而同考上政大,中間經過幾次團員的更迭,電吉他手家凱(豕豆)、吉他手阿福(可田)、提琴手阿龔(金八)的陸續加入,最終完成了現在的陣容。蘇打綠之所以叫蘇打綠,奇怪的名字並非有什麼深沉的含義,純粹只是因為團員覺得「蘇打」很適合用來形容自己的音樂,而主唱吳青峰(日出)喜歡綠色,「蘇打綠」的名字就此由來。
在海洋音樂季獲得了評審團大獎的蘇打綠,很幸運,當場便得到知名製作人林暐哲的邀約,有機會可以進入唱片市場,發行單曲。其實在林暐哲之前,已經很多音樂人,向蘇打綠探尋過發片的可能,但最後都無疾而終。因為他們中有的人想改變蘇打綠;有的只想接收他們音樂裡的某個特點,這是成員所不能接受的。蘇打綠是無可抗拒的搖滾精神,乍聽之下令人難以忍受卻又無力抗拒的,喜歡它就是要同時接收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不要試圖去改變。
音樂風格
蘇打綠的音樂很難定義,它有點像英式搖滾,但又不完全是。這也許和六個成員,對於音樂的啟蒙和品味都大不相同有關。鼓手小威(八女)的父親是牧師,從小聽教會音樂長大;家凱(豕豆)的音樂啟蒙是大學學長介紹他聽的齊柏林飛船;阿龔(金八)4歲就開始學鋼琴,受到古典樂的薰陶最深;青峰(日出)在國中以後,接收姊姊留下來的國語流行唱片,開始聽王菲的《天空》;馨儀(香我)喜歡日本搖滾樂;團長阿福(可田)高中時就到民歌餐廳演唱。這樣多元的音樂喜好和團員各自不同的風格的碰撞之下,造就出蘇打綠無法明確歸類的音樂風格。即使彼此的音樂品味大不相同,但大家在編曲時,都會拋棄成見,討論的只是:這東西好不好聽?彼此喜不喜歡?
有些人說蘇打綠的現場比錄音室好聽。其實live是個相當嚴酷的考驗,錄音室可以錯了再來,現場演出卻只有一次機會。當然,以現在的技術,是可以修補當天演出的錯誤,但是蘇打綠的唱片的後期製作,完全沒有任何一點重唱、重彈的部份,製作人只是盡力的捕捉當天現場演出的氛圍。
我們都相信音樂的魔力,相信魚丁系特有的魅力。所以說,就這樣吧,讓永遠變成永遠,一個美好而傳神的記錄。魚丁系依舊搖滾,像soda一樣慢慢的腐蝕著聽眾的心,空氣中的旋律是一場美麗的幻覺,是我們永恆的片刻。
美好的逝去
美好是因為無視美好的逝去。高中的時候,和死黨坐在操場的臺階上,一起分一個耳機聽著蘇打綠,看我們班上的男生跟其他班男生踢友誼足球賽,那就是我最夏天的記憶了。這份美好的記憶很少會被喚醒,我沒有刻意去銘記它,突然想起的時候,那份酸甜綿密的感覺包住心臟,會忍不住笑出來。
蘇打綠這次的重新出發讓我們充滿期待,不管是魚丁系還是蘇打綠,這個無法清楚界定曲風的樂團,依舊是那個在你難過的時候會陪你躺著的依賴。不要過於自大的去判斷他們的每次決定,要溫柔地做他們最堅固的堡壘。不管是任性的取名,從之前的名字裡拆解文字,讓大家更有記憶點;還是從live重新回歸,以全新又成熟的面貌,全員一起再遇見大家。我們不要扯魚丁系的後腿啊。會一直陪住他們,再很多個十年,一起面對白夜黑晝,星星月亮。
讓我們用這個夏日
來再次擁抱魚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