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臺灣稱八二三炮戰,香港稱金門八二三炮戰),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炮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國民黨軍隊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炮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炮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等的補運單位。炮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和美國建交為止。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金門,僅2小時內,就有4.5萬多發炮彈密集傾瀉到金門島。金門炮聲,天下驚聞。摸不著頭腦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杜勒斯趕緊跑到北卡羅來納山中地下深處的防彈掩蔽所,向總統艾森豪匯報了金門的消息。艾森豪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搞懂其中的玄機。於是他那豐富的想像力開始發揮作用:金門、馬祖失守,臺灣也就保不住了,這將威脅「日本、菲律賓、泰國、越南,甚至衝繩未來的安全……因而將使美國的根本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失」。他不敢再往下想,急急忙忙回到華盛頓,下令從部署中東的第6艦隊調出兩艘航空母艦加入第7艦隊。美國人終於隨著毛澤東的指揮棒動作起來。
民解放軍萬炮齊轟金門,打得金門守軍措手不及。臺灣老兵王先生回想:「那天,吃過晚飯,幾個弟兄又來叫我去漫步。我想起床底下還有兩件髒衣服要洗,就說:你們先去,我等一下去找你們。我剛給髒衣服抹上肥皂,解放軍的炮彈就漫山遍野地飛過來了,打得太準太猛,營區裡亮光閃閃一片煙塵,大地像裝了彈簧似的一跳一跳的,抖得人都站不住。弟兄們基本沒有防範,四下裡亂跑著規避。幸虧水房離營房比擬遠,落彈不多,我就勢臥倒,滾到一個一尺來深的地溝裡,兩隻手抱住頭,心說:乖乖,聽天由命吧!後來曉得,進來漫步的弟兄們死了好幾位,掛彩的就更多了。阿彌陀佛,是那兩件髒衣服保了我一命。」
8月22日,也就是解放軍炮轟金門前一天,蔣介石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奉命匆匆飛抵金門視察防務。次日下午5時許,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在北太武山麓翠谷的水上餐廳設宴招待俞大維。
此前兩天,蔣介石機密巡視金門時,也曾在這個水上餐廳用膳。飯後,他召集金門守軍團以上軍官訓話,以手杖指點地形地物,勸誡眾人要特別留意各級指揮所的平安。關於在場的胡璉和幾位副司令,蔣介石的訓話更為嚴厲:你們司令部的辦公室、宿舍區多沿著狹窄的北太武山谷地兩側建築,空間太小,又過於密集,完整暴露在敵火之下,一旦戰爭發作,敵機空襲,敵炮奇襲,極易遭受嚴重損傷,形成指揮上很多不利,故應將司令部遷移,愈快愈好。在指揮作戰中難得幾回正確的蔣氏此番的確「英明」了一回。
不測收穫:第一陣炮擊就消滅三名中將
讓我們回到炮戰之日的金門島。炮響之前,俞大維正與胡璉在款待所左近一塊平地上對坐交談。此時,人民解放軍的數千發炮彈從不同發射陣地聚集北太武山。
俞大維本能地蜷縮身體趴在地上,緊緊抓住胡璉的手臂說:「這裡不平安,你跟著我走!」胡璉看到他已被彈片炸傷多處,血流滿面。10分鐘後,待炮火稍稀時,俞大維被兩名憲兵扶持著進入坑道,借微小的燭光包紮傷口。當晚,這位「國防部長」就頭纏繃帶,被人抬上飛機返回臺北。
身處水上餐廳的三位中將副司令就沒那麼僥倖了。巨炮響後,副司令趙家驤拔腿衝上銜接水上餐廳與陸地的小橋,腰部被紛飛的彈片擊中,不治而亡。另一名副司令官吉星文在向水上餐廳匆匆走去的途中遭密集的彈片重創,急送醫院手術後,彈片被逐一取出,接著又調來一排兵獻了3000毫升的血,傷情稍加穩定,院方以為已無大礙。不料吉星文腹中仍殘留有一極微小的彈片未及時發現,3天後引發腹膜炎而亡。
第三位副司令章傑之死是炮擊次日拂曉才確認的。炮擊過後,胡璉清點軍官時,惟獨不見章傑。至次日清晨,有人在水上餐廳左近發現了章傑若干殘碎遺物,並經其傳令兵識別,證明章傑確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