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看旅順口,一個哪怕對兵志地要不甚了解的人,大概也能掂出這個戰略要地的分量。
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黃渤海之間交匯點上的旅順口,西抵京津、南接登萊、北連東北陸地,自古就是「京津之門戶,北衛之咽喉」。
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曾為這裡帶來無盡的財富和榮耀。史載,兩千多年前,這裡就是商業重鎮,「南來舟楫,非出此途不能登岸」。
當歷史書頁翻到近代,列強從海上蜂擁而至時,被英國人稱為「東方直布羅陀」的旅順口,屢遭兵災,生靈塗炭。
硝煙與屈辱,都已遠去,但歷史不容忘卻。今天的旅順口,正把恥痛變成一種澎湃的力量,在追夢路上闊步前行。
城之傷痛——
大屠殺慘案,旅順口的血色底片
海風習習。一口深呼吸,飽含負氧離子的空氣清新肺腑、愉悅心情。
可來到白玉山東麓萬忠墓,參觀完一圈下來,心裡卻堵得慌,格外沉重。這個滿是冤魂的墓,堪稱旅順口近代史屈辱一頁上,一個殘忍的註腳。
「不能說晚清政府一點眼光也沒有,從1881年至1894年,李鴻章就開始在這裡修軍港,築船塢,建海岸和陸路炮臺,開辦水雷、魚雷和管輪學堂。」大連市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珍仁說,甲午戰爭爆發前,旅順口東西兩岸築起新式炮臺9座,各種口徑火炮48門。一時間,旅順口似乎「固若金湯」。
縱然天險在握,但終究清廷腐敗,難抵倭寇之襲。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耗百萬白銀修建的北洋重鎮旅順口,一日之內淪陷。當清軍的龍旗被戰火與刺刀燒割得支離破碎時,旅順口的陰霾天空見證了一段曠世慘劇。
在萬忠墓紀念館,泛黃的老照片、淌血的文字記載、鏽跡斑斑的文物,向參觀者訴說著那慘絕人寰的一幕。當年日寇進城後,對手無寸鐵的平民大開殺戒,屠城三晝夜,死難同胞兩萬餘人,老病婦孺也未能倖免。據說,當時全城僅有埋屍的36人倖存,他們頭纏白條,上寫「此人不殺」四字。
旅順大屠殺的慘狀被當時英美等國戰地記者親眼目睹,並陸續報導出來。「為避免這一血腥事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更大的責難,日本政府外交公關,刊發『闢謠』文章,辯稱被殺害的大多是換上平民衣服的中國士兵。」萬忠墓紀念館副館長張曉倩說,日軍還焚屍滅證,把骨灰集中葬於現在的萬忠墓處,在墳前立一木樁,寫有「清軍將士陣亡之所」字樣,以此混淆視聽。
鐵證如山,歷史豈能黑白顛倒!張曉倩指著紀念館裡陳列的一堆遺物說,1994年,旅順口區政府發動社會各界捐款再次重修萬忠墓,文物工作者在清理萬忠墓墓穴時,發現了大量死難同胞遺物和遺骨。「遺骨中既有成年人,也有少年、兒童,有一塊骨片僅1毫米厚,經鑑定是幼兒頭骨。出土的玉石手鐲、玻璃料串珠等,也顯然都是婦女兒童的飾物。」張曉倩語氣悲憤。
「忘記大屠殺等於第二次屠殺。」哲人警句,言猶在耳。對甲午戰爭研究頗深的王珍仁研究員不無感慨地說,由於旅順大屠殺慘案製造者並沒有受到懲罰,加上日本政府的刻意詭辯、掩飾,外界對這段歷史日漸淡漠,縱容了日軍暴行。43年後,日軍故伎重演,製造了更加野蠻的南京大屠殺。
記者在採訪時,有專家建議,應把萬忠墓紀念館更名為「旅順大屠殺殉難同胞紀念館」。「百姓的無辜被殺和將士的為國捐軀是有根本區別的。萬忠墓的叫法衝淡了日軍屠殺色彩。」專家灼見,值得深思。
城之哀嘆——
一場被迫中立的戰爭,國格盡失
甲午戰敗,旅順蒙難。國之殤。
十年後,兩個強盜闖到家裡為搶地盤火拼,主人竟然中立。國之恥。
這場恥辱之戰,即是日俄戰爭。旅順口區史志辦主任張景範告訴記者,甲午戰後,日本割佔遼東半島,威脅到沙俄等列強的利益,俄、德、法三國聯合起來,逼迫日本還遼。在列強壓力下,日本忍痛吐出到嘴的肥肉。
日俄之間的梁子,由此結下。「剛把虎送走,又迎來狼。」張景範說,日本撤軍後,沙俄乘虛而入,欲把旅順口變成稱霸亞洲的橋頭堡,募集6萬中國民工修築海陸防線,構築永久性炮臺30餘座,配置火炮540多門。
戰火重燃。1904年2月8日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駐守在旅順口的俄太平洋分艦隊,日俄戰爭打響,旅順口成為日俄強盜的角力場。面對虎與狼的廝打,晚清政府宣布,「各省及內、外蒙古均保持中立」,丟盡國格。
「晚清政府猶如怕被打的鴕鳥,自以為把頭鑽進沙堆裡就安全了,可日俄的炮火傾瀉在中國的土地上,老百姓遭大難了。」旅順口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蘇義新憤慨地說,炮火下,旅順口不少村莊變成廢墟,大量平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哀鴻遍野。不少無辜百姓硬被當做間諜,慘遭日俄軍隊處死。
這場戰爭持續將近一年。俄國苦心經營的防禦工事最終崩潰。在別人的國土上修築防線,哪怕再堅固,也只是沙灘上的建築,沒有根基。俄國投降了,旅順口再度易手,又陷入日本鐵蹄長達40年的蹂躪。
殖民統治的烙印,至今在旅順口還隨處可見。關東軍司令部舊址、日俄監獄舊址……最有代表性的,還是白玉山山巔上,那座高66.8米的石塔。
塔名白玉塔。塔基邊,一段文字簡介了此塔來歷。日俄戰爭結束後,為紀念士兵亡靈,日軍從本國運來石料修成高塔,取名「表忠塔」。中國抗戰勝利,旅順光復以後,一些人主張將這座滿含恥辱的塔拆除,後考慮到這是一部難得的歷史教科書,就保留了下來,重新命名為白玉塔。
今天的白玉塔,不再為日軍亡靈招魂,而是給遊人講課,講述中國近代史,講述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史。「白玉塔作為見證者,矗立在這片曾經悲傷的土地上,像扎在人們心頭的一根刺,但它讓痛楚的我們不敢稍有麻痺大意,唯有發奮努力,才能禦侮圖強,振興國威。」蘇義新副部長說。
站在白玉山頂,俯瞰旅順口,感慨萬千。不遠處,就是某軍港所在地。著名歌曲《軍港之夜》就是以此港為原型創作出來的。軍港內,戰艦雲集,令人心潮澎湃。有威武雄壯的人民軍隊,昔日的屈辱史,絕不會再重演。
城之夢想——
奮起直追,書寫全面開放新篇章
旅順,一度不順。
從甲午戰爭起,旅順口先後被日本屠城佔領、被沙俄強行租借、被日本再次侵佔。日本戰敗後,旅順口交由蘇軍管理,至1955年才正式歸還。除港澳臺外,旅順是聞一多「七子之歌」裡最後一個回到祖國懷抱的孩子。
「鑑於其重要的軍事地位,旅順口對外開放開發較晚。」張景範主任介紹說,直到1996年,旅順口區才將北部區域開放,其範圍不足全區面積的二分之一。南部以軍港為主的區域仍舊封閉,外國人進入需經過嚴格審批。
當改革開放潮湧神州,周邊地區發展得風生水起時,旅順口這顆昔日的明珠,卻因承擔特殊使命而限制開放,發展腳步慢了下來。歷經苦難的旅順口,以淡泊的心偏居一隅,守著近代史上那些傷痛,捍衛著祖國北方門戶。
2009年11月21日,對旅順口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這一天,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旅順口區正式全面對外開放,開啟旅順口區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時代之門。百年滄桑的旅順口,迎來發展的春天。
大幹、快幹,旅順口雄心勃勃,奮起直追,繪製了新的藍圖:打造東北亞旅遊勝地、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歷史文化名城和科技創新主城區,建設遼寧對外開放最前沿,成為大連乃至遼寧沿海經濟帶新的增長極。
旅順口有底氣,有優勢。「暫且不說生態優勢、產業優勢等,單說區位優勢,環顧環渤海,旅順是該區域內少有的集港口、鐵路、火車輪渡、高速公路、城市輕軌『五位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昔日的東北陸路交通末梢如今已轉變為國際交通樞紐,成為連接東北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以及世界各地港口的重要節點。」旅順口區港口與口岸局副局長賈蕾說。
在旅順經濟開發區採訪時,記者了解到,開發區正全力打造千億元現代臨港產業集群,成為遼寧沿海經濟帶新的經濟增長點。園區船舶製造、軌道交通兩個主導產業已被納入大連市十大千億元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置身對外開放最前沿,旅順口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孕育著發展史上新的重要跨越。旅順口的新夢想,並不遙遠。(記者楊祖榮牛輝通訊員王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