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艦水兵。
日本出版的《日清戰爭實記》。
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甲午海祭」展 展示從日本民間購回的大量圖片實物
250張照片,60多件珍貴實物,真實地記錄著120年前發生在中國黃海的甲午戰爭,通過這些日本從軍記者的記述,日軍旅順屠城細節第一次被公開。 文/ 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宋敏
為期兩個月的「甲午海祭——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4日。現場展示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戰爭和屠殺圖冊,50篇日本隨軍記者龜井茲明的日記,日本參戰官兵戰後獲得的從軍紀念章……
廣東省博物館歷史部副研究館員易建萍稱,本次展出的證物是去年專門從日本民間購買回來的原件,其中記錄日軍和清軍的戰爭書籍就有500冊,這些書籍和證物是侵華日軍自己形成的文字和圖片記載內容,數量之多在中國內地罕見。
一本1894~1895年由日本東京博文館出版的《日清戰爭實記》(1~50篇),刊登了大量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值得關注的是,書中刊載有日本參戰軍官照片、日韓清地圖等,還有日本軍艦照片、黃海海戰的陣型圖,成為今天研究甲午戰爭的重要資料。
一本叫做《日清戰爭從軍寫真帖——伯爵龜井茲明之日記》,1992年由其後人出版(原版名為《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寫真帖》上下卷),其內容為當年日本隨軍攝影記者龜井茲明的日記。書中出版了包括日本間諜繪製的遼東半島地圖、黃海海戰後「旅順大屠殺後郊外收屍」照片。 據日記記錄,當時滿清政府只有10艘軍艦,黃海海戰一役就沉沒了4艘,剩下6艘被打怕了,一直龜縮軍港不出,日軍繞過旅順港海上的軍事壁壘,奪取旅順。
易建萍考證,1894年11月22日~25日,日軍在旅順屠殺了約2萬中國平民。旅順大屠殺還可從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回憶錄《蹇蹇錄》中得到印證:「此時得免殺戮之華人,(旅順)全市內僅三十有六人耳,……為供埋葬其同胞之死屍而被救殘留者」。「當時中國沒有隨軍記者,幾乎沒有圖片和資料留下,而日軍記者和軍官拍攝的大量照片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易建萍說,《日清戰爭從軍寫真帖》記錄了旅順大屠殺的真實情景。
黃海海戰:
北洋海軍4艦被擊沉
死傷官兵共700餘人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護送援軍至鴨綠江口大東溝,17日12時,正當北洋艦隊準備返航時,遭到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率領的12艘軍艦的突然襲擊,黃海海戰爆發。
由於日本軍艦在航速、武器上佔優,北洋海軍4艘軍艦被炸沉,「來遠」艦受重傷,共死傷官兵700餘人。日本聯合艦隊未沉1艦,但其「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艦受重創,死傷官兵300餘人。
特別亮點
甲午海戰將士多名廣東籍
參加甲午海戰的海軍將士不少是廣東籍,如「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平遠」艦管帶李和、「廣丙」艦管帶程璧光等。臺灣的義軍首領中,以粵籍客家人居多,其中有原籍廣東蕉嶺縣的丘逢甲、吳湯興、徐驤,原籍廣東陸豐縣的姜紹祖。吳湯興、徐驤、姜紹祖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原籍廣東欽州(今屬廣西)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堅守臺灣5個多月。他們為捍衛國家領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