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首個市級土地整治項目、浦東新區合慶鎮土地整治項目通過驗收。這也是上海首個以建設用地減量復墾為目標、首個通過表土剝離技術和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的試點項目。
站在合慶鎮的田埂上,很難把眼前這一片美麗田園,與之前陳舊破敗的駕校舊操場聯繫起來。不過,就是土地整治讓這種看起來的「沒關係」和「不可能」變成了現實,也為上海實現建設用地「負增長」的目標進行了積極探索。
從擾民駕校到都市農園
位於浦東新區合慶鎮,距離外環高架路約7公裡,距離浦東國際機場約13公裡,這一片逾千畝的土地上,原本有一個駕校。
由於駕校的運行產生大量廢棄物和噪聲汙染,再加上駕校周邊河道系統連通性差,部分河道還出現嚴重的黑臭現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農民抱怨連連,甚至還為這一困擾上訪過好多次。
如今,整治後的這一片土地,駕校搬離了,原本的建設用地復墾了,田塊更平整了,道路通暢了,水系也聯通了。困擾農民多年的汙染問題徹底解決了。不僅如此,這一片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都得到極大的改善和提升,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派「清水綠樹,園亭炊煙,一步一景」的江南水鄉風貌。
「原先我們不願意在周邊逛,如今晚飯後在周邊散散步,就像逛公園一樣。」當地的農民對新環境非常滿意。
其實,這樣的改變,就在這一年之間。據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合慶鎮這一片土地的整治,是一個土地綜合整治示範項目,主要包含建設用地復墾、農用地整治、農村居民點建設三部分內容。去年6月開工,到今年6月完成,差不多用了一年時間。
「在整治之前,我們對這一片區域進行了詳細地調研和評估。」該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不但有農民們反應的各種困擾,而且駕校作為這一個區域內零星孤立的建設用地,佔地面積大,土地利用粗放,實際的經濟產出價值不高。於是,在新區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商定將駕校這一塊建設用地復墾,這樣一來,不但實現了建設用地減量290.6畝,也完成了對有汙染、高能耗、低效益建設用地的淘汰和更新「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正符合上海建設緊湊型城市要求」。
從這一年項目實施過程來看,項目區整治針對性地從「視、聽、嗅」人體感官視角出發,開展了河道生態整治,通過疏浚清淤,完成挖方量8.99萬立方米,並打通斷頭河道和淤堵河道,實現了區域內外河道體系通聯,增強水動力以滿足自淨需求;同時,駕校建設用地復墾,解決了噪音汙染問題,增加了耕地面積;此外,整治中還實施綠色村莊建設和庭院工程,構築、搭建和組合園林要素,引入休閒亭廊等人文景觀小品,沿疏浚河道布設帶狀觀景平臺,有效提升河道整體的景觀觀賞價值。
如今的合慶鎮,完成了一次「大變身」,正要藉助土地整治推動都市郊區農業向多功能轉變,凸顯其生態、服務功能,促進農村經濟產業轉型發展和農民增收。據當地政府人士透露,該區域被定位於「近郊都市生態農業園」。目前已有農業開發公司主動上門對接,與鎮政府聯手打造上海火龍果種植基地和產業園。同時,這裡還將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閒為主體的農業旅遊節慶,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
相關人士也對經濟效益進行了估算,合慶鎮整治項目實施後,農業生產年新增效益可達35.05萬元,農業經營年淨收益可達100萬元。後續隨著現代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逐步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還將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
「負增長」倒逼轉型發展
合慶鎮的變化,是上海推動土地整治工作的縮影。
對上海來說,要實現建設用地「負增長」的目標,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舉措。「土地整治」,恰恰是名列其中。
據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介紹,土地整治就是將利用效率不高、使用不合理或者尚未利用的土地進行整治,將因生產建設和自然災害破壞而不能耕種的土地恢復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
近些年來,以上海為代表的大都市普遍面臨生態休閒、耕地保護與城市擴張的三重困境,都市近郊區農用地多功能利用之間的衝突尤為劇烈。開展綜合性、生態性的土地整治,與傳統的以生產性農業為目標的項目有明顯差異。前者更重視土地利用布局的優化、鄉村景觀的提升、鄉村休閒產業的發展以及土地整治技術的創新。
與此同時,土地整治對保障發展、保護資源和優化空間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優化本市城鄉建設用地布局、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意義重大。土地整治可以推動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工作,其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相結合,以城鄉內涵式增長模式,成功破解城鎮化進程中土地資源瓶頸,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拓展空間,推動上海轉型發展。
事實上,土地整治已成為全國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在《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嚴格規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都對土地整治提出了明確要求,將土地整治上升為國家戰略,視作實現耕地保護目標、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舉措。
正因為此,像合慶鎮這樣在村容村貌上實現「煥然一新」,只是整治成果的一部分。專家指出,土地整治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起碼有三個積極作用:一是實現土地利用的多重效用,實現城鎮土地的集約利用。二是通過土地整治,加強對文化和傳統景觀的保護,延續地域特徵和歷史特徵,兼顧生態、休閒遊憩的需要,實現城鄉地區的綜合發展。三是探索和創新新型土地整治技術,讓「集約節約、生態優先」的科學理念能夠在更廣闊的領域發揮作用。
為推動土地整治,上海由市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在本市基本農田保護區等重點生態保育區投資建設一批高標準、示範性的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其中首批共5個市級土地整治項目,總規模近3777公頃,涉及金山、崇明、奉賢、浦東、嘉定共5個區縣;預計整治完畢後,可為上海新增耕地677公頃。
變身美麗鄉村多種模式
土地整治有著多種模式——
從這些示範項目來看,合慶的成功「變身」,以建設用地復墾為主要內容,以近郊都市農業園為目標,化解了歷史遺留矛盾,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被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中心負責人稱之為「合慶模式」。
不過,他告訴記者,「外岡模式」則是另一種典範。
嘉定外岡的土地整治,也是一個示範工程,以促進近郊區城鄉統籌為目標,將項目區內零星散亂的宅基地進行拔點,將細碎的田塊歸併為標準田塊。同時,對區域內的灌排設施、道路系統、農業附屬設施,按照現代農業標準進行高標準建設,為農業的現代化、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基礎,為農業增產創造條件。該項目也於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完成後的首季水稻也已喜獲豐收。據鎮農委透露:整個新建設的項目區,已收割的20畝試驗田實際產量為1360斤,大大超出周邊農田的產量。同時,通過土地整治,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經營吸引力明顯增強。僅以項目實施前後對比,原先由外來人口經營的土地,70%已轉由本地農民經營了。
目前,還有金山廊下(以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目標)、崇明新村(以「灘涂成陸」土地開發利用為特點)、奉賢莊行(以遠郊區新農村建設為特點)等多個項目正在實施過程中。「各區政府都很積極、很支持,項目順利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新的成功的模式還會不斷湧現。」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負責人說。
除了這些與城鄉一體化有關的土地整治項目,還有一類整治項目頗受市民期待,那就是郊野公園。
根據上海生態網絡規劃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全市將建造21個郊野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加廣泛的休閒場所。目前,青浦區青西郊野公園、松江區松南郊野公園、閔行區浦江郊野公園、崇明縣長興島郊野公園、嘉定區嘉北郊野公園等5個郊野公園作為試點已經先期啟動,一期建設面積約32平方公裡。預計到2016年起,5個郊野公園將陸續開放。在郊野公園的建設過程中,也缺不了土地整治。以土地整治四大工程為依託,通過專業的規劃和專門的技術,整合農業、水務、道路交通、市政、林業、環保、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設施和資源,通過土地覆蓋、地表修復、河道疏浚、植被栽種等手段,注重自然要素的提升和保護,充分發揮上海農地的生產、生態和景觀燈多重功能,建成以美麗莊稼為基底的具有鄉野田園特色的開敞郊野公園。
此外,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已經出臺,提出了「145」土地整治戰略。即堅持「以綜合型土地整治推進上海轉型發展」為戰略導向,聚焦「增加耕地數量」、「提高集約水平」、「完善生態網絡」及「優化空間形態」四大戰略目標,在規劃期內完成五項任務:推進多功能農地整治,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48萬畝;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開展集中建設區外低效工業用地整治,重點推動高汙染、高耗能、低效利用、開工不足的小型獨立工業點及生態網絡控制線內的零星工業用地搬遷復墾;探索市地整治,開展城市郊區城中村改造;合理有序推進灘涂圈圍開發。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