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十分複雜。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艱難曲折而又充滿了變數。從國內看,雖然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有利於發展的條件也很多,但面臨的矛盾也不少。如何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準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門成立課題組,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特點與基本態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成員有餘斌、陳昌盛等。
□ 物價漲幅見頂回落
□ 經濟增長小幅下降
□ 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
□ 區域、城鄉、內外平衡狀況
有所改善
一
今年以來,宏觀調控堅持把控物價作為首要任務,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運行總體較為平穩,並呈現以下特點和發展態勢。
(一)物價漲幅見頂回落,全年CPI上漲5%左右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7月份達到6.5%的峰值後,受基數效應減弱、貨幣條件改善和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漲幅呈現回落趨勢,全年CPI上漲5%左右。
(二)經濟增長小幅下降,全年增速略高於9%
前三季度,製造業、房地產業投資高速增長,但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明顯放緩。由於汽車、住房等與住、行相關的消費增長明顯下降,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75個百分點。目前世界經濟放緩,對我國出口已經開始產生影響,預計全年出口增長20%左右。從內、外需求綜合看,今年以來總需求增長的適度回落,主要是宏觀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有利於控制物價漲幅和實現經濟運行的綜合平衡。GDP增速將小幅下降,預計全年增長略高於9%。
(三)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
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保障房建設按計劃推進,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商品房投資下降缺口。特別是,「限購」措施的落實和實施範圍的不斷擴大,以及開展房產稅試點等,房地產投資需求得到一定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態勢得到初步遏制。對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摸底和整頓,使正在上升的與土地、房地產相關的信貸風險和地方財政風險有所抑制,對防範系統性財政金融危機的爆發具有重要作用。
(四)區域、城鄉、內外平衡狀況有所改善
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得益於農民工工資上漲、農產品價格上升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明顯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出現積極變化,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在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進口保持更高增速,貿易順差規模減小,內外平衡狀況改善。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中尋求平衡,進行了不少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一是注重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與調整經濟結構相結合。調結構是為了持續健康的增長,平穩的經濟增長也有利於結構調整的實施,二者並不矛盾。「好」不一定會必然導致「慢」,但不能為了求「快」而犧牲「好」。二是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三是注重推進內外平衡。著力擴大內需,提高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妥善處理國際經貿關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時並重,提升價值鏈和擴展貿易增長點並舉,增強匯率彈性,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四是更加注重系統性風險管理,憂患意識與風險意識增強。土地、房地產與我國金融、財政風險高度關聯,整頓地方投融資平臺、調控房地產市場,建立預警機制和風險顯示機制,有利於降低系統風險。
在世界經濟大幅波動、增長低於預期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局面,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要看到,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消費佔GDP比重偏低、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高耗能行業快速擴張等問題依然存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
□ 國際經濟環境有所惡化
□ 我國總需求增長將有所回落
□ 力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 把防範化解風險放到重要位置
二
受美、歐債務危機衝擊,市場信心動搖,金融市場持續大幅波動,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下跌,全球製造業活動收縮,國際經濟環境有所惡化。2012年,我國出口、投資需求面臨下行壓力,潛在風險也在增加,需要在防範、化解風險中把握機遇,積極推動結構調整,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加深,國際經濟環境有所惡化
2012年,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政治周期與商業周期疊加。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多個主要經濟體將面臨政府選舉。面對經濟下滑、債務高企、失業增加等問題,政治家為了迎合選民需要,可能不顧客觀經濟現實,發表偏激言論和難以兌現的承諾,上臺之後也可能對現行經濟政策做出不合時宜的調整,使脆弱復甦進程雪上加霜。二是國際協調與合作更加困難。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面臨的短期挑戰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顯差異,政策協調與國際合作變得更加困難。同時,發達國家轉嫁危機,可能加深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矛盾。三是結構調整與短期目標衝突。國際金融危機是發達國家過去幾十年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的總爆發,需要重大結構調整才能出現轉機。但是,當前的政治氛圍和面臨的短期風險,使其無法實施真正有利於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調整。
從目前情況看,歐債危機的發展態勢,是決定2012年國際經濟形勢的關鍵因素。總體上發達經濟體陷入中長期低迷的可能性增加。經過美、歐債務危機的衝擊,世界經濟復甦前景變得更加暗淡。受債務規模高企、削減財政赤字壓力增加和政治因素的影響,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實際上處於緊縮狀態。目前市場流動性充裕,即便再度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在信心缺失和具有增長潛力的投資領域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效果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發達經濟體重啟新一輪增長周期,需要重大的結構調整和新增長動力的出現。然而,到目前為止,實質性的結構調整並沒有發生,新能源和低碳、信息技術、生物等新興產業發展緩慢,新增長點至今尚不明朗。可以說,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新突破,發達經濟體可能陷入類似日本「失去的10年」。
(二)我國總需求增長將有所回落
1.出口增長難以達到今年水平。發達經濟體結構調整無力,受主權債務危機拖累,財政刺激空間壓縮,經濟增長失去動力。2012年,即便不爆發深度危機,發達經濟體增長也將處於2%以下。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雖然好於發達國家,但由於國際市場動蕩,出口條件惡化,資本流動的衝擊正在加大,新興經濟體並不能真正「脫鉤」。在全球需求放緩背景下,2012年我國出口增長難以達到今年水平。考慮發達國家的剛性需求,必需品無法替代,而且入世以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的提升、出口結構優化和競爭力提高等因素,預計出口增長15%左右。
2.消費增長預計穩中有升。由於農產品價格高企,今年食品類消費明顯高於近年平均水平。受汽車限購、油價上漲等因素影響,汽車類銷售則大幅下降。目前,汽車銷量處於底部回升階段,考慮到汽車消費自身的更新置換周期,明年增速將會有所提高。在收入差距較大的特定發展階段,部分高收入群體奢侈性、炫耀性消費將持續擴張。同時,部分保障房建成入住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家電類消費增速也有望小幅回升。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左右,實際增長略高於今年。
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有所回落。今年投資能保持較快增速,主要得益於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投資高增長,這兩大行業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0%。我國製造業投資與出口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一般情況下,出口增長10%,會拉動製造業投資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2012年出口增速回落5個百分點左右,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製造業投資擴張。從房地產投資看,既定調控政策尚不能馬上放鬆,否則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由於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鍊趨緊,融資難度加大,未來一段時間商品房投資進度將會放緩;2012年保障房投資新開工面積有較大下降,公租房和廉租房融資難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投資增速也可能回落。從有利因素看,受既定項目開工和需求缺口推動,明年電力、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望明顯回升,這3項佔投資比重接近25%;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機器替代勞動」推動的設備更新改造,對投資增長也會形成一定支撐;在五年規劃周期中,第二年往往是規劃項目落地開工較集中的年份。綜合上述因素,預計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左右,比今年回落4個百分點。但考慮價格因素影響,投資實際降幅小於名義降幅。
(三)在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小幅回落中力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綜合上述分析,預計2012年我國總需求增長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在現有政策條件下,經濟增長將回落到8.5%左右。在經濟增長下行過程中,貿易順差規模縮小,內外平衡進一步改善;伴隨著出口、投資增長的下降,消費增速回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高;受產業轉移和能源資源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動,中西部地區將保持較快速度增長,有利於地區差距的縮小;農民收入增速有望繼續高於城市居民,有利於遏制城鄉差距拉大;由於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轉變,工資水平上升有利於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總體上有望呈現增長速度平緩回落、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的格局。
必須認識到,經濟增長速度過高,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符合「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預期目標,也將為結構調整創造了良好宏觀環境。2012年,在防範、化解風險的同時,把握好世界經濟格局調整、國內物價下行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中長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我國物價上漲壓力將有所減弱,2012年CPI漲幅將回落至4%左右。但全球性寬鬆貨幣政策還在持續,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蕩,以及我國經濟正處在成本上升階段,決定了反通脹仍具有長期性。尤其重要的是,控通脹應更多採取市場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供求的作用。推進資源要素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短期內會增加物價上漲壓力,但中長期有利於保障供給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抓住通脹壓力趨減的有利時機,理順價格機制十分重要,並通過增加對低收入群體補貼等方式提高社會承受能力。為此,建議將2012年CPI的預期目標設定為5%左右,為推進價格改革預留一定空間。
(四)要把防範化解風險放到重要位置
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高速增長的後期。本輪增長速度回調,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動,還是中長期潛在增長率下滑,需要進一步觀察。就明年而言,國際經濟態勢、國內房地產市場走勢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積累和引發的可能性增大。需要高度關注如下幾個領域的現實或潛在風險。一是明年投融資平臺將迎來集中還款高峰,局部地區可能面臨一定償付壓力;二是我國經濟具有明顯的速度效益型特點,當增長放緩後,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部分行業可能出現較大面積虧損;三是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大,如果房價較大幅度下降,銀行、地方政府都面臨巨大資金壓力;四是不規範的民間借貸和泡沫經濟結合,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可能引發較大衝擊和群體事件。
□ 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 如何促進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
□ 如何看待財政收支的可持續性
□ 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 如何應對國際壓力增加
三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有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經濟增長受宏觀政策和短期需求變化影響,更取決於特定發展階段的潛在增長水平。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達到11.2%,即便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較為嚴重的2009年也超過了9%。部分人因此認為,我國經濟增長處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其實,我國需求結構、人口結構、勞動力供求等經濟基本面因素正在發生變化。上半年,東部發達省市經濟增長明顯回落,基礎設施投資的潛力和空間也在縮小,這很可能預示著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經濟增長重回「十一五」時期高增長,既不符合「十二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的現實要求,也不應成為政策追求的目標。從日本、韓國的經驗看,一旦潛在增長率下臺階,擴張性政策並不能拉高增長速度,反而會積累新的風險。從中長期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已經不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外延式增長所能解決的,必須從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通過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同時,加快我國增長動力從要素投入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轉變。
(二)如何促進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潛在風險也在增加。國內外房地產市場大幅波動的教訓表明,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投機性購房佔比過高,是房地產市場積累泡沫的深層原因。促使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發展軌道,切實發揮住房居住性功能,需要實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需求與供給有機結合管理,嚴格限制投機、投資性住房比例。在調控政策上,可採取「穩供給、抑投機、重自住」的政策組合,即穩定商品房供給、限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鼓勵自住型需求;以時間換空間,房價不漲其實就是下降;以房價穩中有降為目標,爭取用3至5年的時間,使房價回歸社會基本可承受的水平。
(三)如何看待財政收支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財政超收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在看到財政增收形勢喜人的同時,應該看到背後的隱憂。一是大量超收資金游離在預算監督之外,影響了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和效率。二是伴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財政支出擴張也十分迅速,剛性支出一旦形成就難以壓縮。三是財政收入高增長與勞動收入佔比下降並存,不利於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這種高增長不可持續。經濟增長一旦下降,財政收入增長隨之下降,高增長時期形成的剛性支出將難以為繼。從國際經驗看,發展階段和稅制特點,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但隨著工業化逐步完成,稅收彈性會明顯下降,財政超收現象隨之結束。同時,在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階段,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往往會明顯增加。收入放緩而支出增加,財政可持續性將面臨考驗。對此,應早做準備,在不斷優化、調整稅制結構的同時,一方面著力涵養稅源,壯大稅基,另一方面切實量入為出,福利體系的建設要與財政能力相適應。
(四)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今年來,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資金偏緊背景下,行業間利潤出現不合理的擠壓分配。主要表現為:一是金融類企業利潤增長相對較快。在貨幣政策收緊背景下,金融企業定價能力明顯增強,對非金融類企業利潤形成一定擠壓。二是上遊行業相對於下遊行業利潤增長較快。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上遊行業具備更強的成本傳導能力,對中下遊行業利潤產生擠壓。三是隨著信貸規模收縮,市場資金成本上升,更容易獲取金融資源的大企業,部分發揮了「影子銀行」的作用,對中小企業利潤形成一定擠壓。在資金要素價格改革不到位的背景下,這種利潤擠壓使虛擬經濟或壟斷部門受益,而競爭性實體經濟,民營和中小企業受損,導致經濟運行活力下降。推動國有企業和壟斷部門改革,鼓勵金融創新,是減少這種扭曲的治本之策。
(五)如何應對國際壓力增加
首先,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為轉嫁危機和轉移國內矛盾,可能會實施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次,發達國家面對債務危機,可能要求中國無條件地、大幅度地參與救援行動,並在其他方面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第三,發達國家試圖把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責任推到我國身上,我們將面臨更加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對此,我們應加強戰略謀劃,增強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