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

2020-12-11 網易新聞

維多利亞港英文:Victoria Harbour, Hong Kong香港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是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由於港闊水深,曾被喻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香港亦因維多利亞港而有東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

早年,香港已被英國人看中了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的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土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以及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建設和發展的確一直影響著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亦主導著香港的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

根據2004年統計資料,維多利亞港面積為41.88平方公裡。範圍東至鯉魚門,西至汲水門,北至青衣南部海域。海港內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龍石等島嶼。

昔日在維多利亞港上頻繁進出的帆船是香港的象徵標誌之一,現已成為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徽號。

【歷史和名字起源】

名字起源:維多利亞女王1841年,根據上一年籤署的中英《南京條約》,英國佔領香港島。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籤署《北京條約》後,1861年1月英軍佔領九龍半島,4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而命名為維多利亞港。類似的命名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城(今西環至灣仔一帶)和維多利亞山(Alexandrina Victoria,今太平山)等。

【天然良港】

一萬多年前,維多利亞港附近的地域是大陸山脈的延伸部分。後來由於山體斷裂下沉與海水入侵才形成現在的維多利亞港灣,使香港島與陸地(即現在的九龍半島)分離。

維多利亞港是一個天然的深水港,位於維多利亞海峽近岸,港區海底多為巖石星底,泥沙少,航道無淤積。港區水域遼闊,可以同時靠泊50艘巨輪。港區水深大,平均水深為12.2米,萬噸級的遠洋巨輪可以全天候進出港口。港內有三個海灣和兩個避風塘能躲風避浪。另外,由於九龍半島向南伸入海中,消減了風浪,使港區相對平靜。

維多利亞港灣地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這裡港闊水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域總面積達59平方千米,寬度從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遠洋巨輪。維多利亞港有三個主要出入水道,是進入香港的門戶,維多利亞港目前有72個供遠洋輪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個可供長達183米的巨輪停泊。整個港區開發的碼頭和貨物裝卸區總長度近7千米,進出港的輪船停泊時間只需十小時左右,效率之高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

船塢香港作為亞洲重要港口,由20世紀初至1970年代的造船業亦十分發達,香港在當時擁有亞洲區其中兩個規模最龐大的船塢,分別是位於鰂魚湧,由太古洋行開設的太古船塢,及位於紅磡的黃埔船塢,僱用工人數以千計,造船技術及可生產的船隻排水量皆與日本齊名。但1970年代起航運業開始衰退,而香港的地產業則開始起飛,兩間船塢分別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原址則改建成住宅及商場,成為今日的太古城與黃埔花園。

軍事香港開埠以後,英國皇家海軍便在中環設立海軍基地,其後命名為添馬艦,現時該地段將有意發展成新政府總部。1990年代中期,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香港由於是自由補給港,又位於東南亞與遠東航道的中心點,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以前,維多利亞港常有英國或美國軍艦停泊,1997年後亦有不少美國軍艦來港進行補給。

貿易維多利亞港是國際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每年到港的船隻達22萬艘,海上運輸相當發達。早期維多利亞港已被視為重要商港。直至後來維多利亞港西部的葵湧貨櫃碼頭的興建,香港的海運才逐漸離開維多利亞港中心地帶,轉而以旅遊和交通為主,但仍有不少貨船來往。現時維多利亞港的中流作業仍然十分頻繁。

維多利亞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廣闊,平均水深達十二米,海底泥層亦沒有淤泥阻塞,可同時容納上50艘萬噸級的大型遠洋輪船。此外,港口東面的鯉魚門和西面的汲水門較窄,加上受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的群山所包圍,形成港口四面環山,強風因而被山勢所阻。港內又設有多個天然及人工的港灣與避風塘,足夠讓船隻在平日與颱風來臨時避免受到風浪侵襲。除此之外,由於香港氣候暖和,港口終年不結冰,船隻一年四季皆可自由進出,在各項優秀條件下,成就了香港成為優良轉口港的條件。

葵湧貨櫃碼頭葵湧貨櫃碼頭位於香港葵青區醉酒灣,是香港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全世界最大吞吐量貨櫃港口為新加坡)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

葵湧貨櫃碼頭佔地龐大,由葵湧,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帶,共有九個貨櫃碼頭,泊位共有24個,可停泊最大型的貨櫃船。碼頭全年總處理能力超過18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2004年,葵湧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總量約為1342萬5千個貨櫃單位。

葵湧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來自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對整個華南地區極為重要。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觀光點】

維多利亞港夜景全景:幻彩詠香江從香港太平山山頂上俯瞰維多利亞港在香港觀賞維多利亞港,遊客可以選擇從太平山山頂上俯瞰維多利亞港、或從尖沙咀海旁欣賞到維多利亞港的景色。亦可以搭乘渡海小輪或其他海上觀光船隻置身維港之中欣賞維港兩岸景色。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是世界上其中一個著名的觀光點,由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高樓大廈滿布,入夜後萬家燈火,相互輝映。香港的夜景因而與日本函館和義大利那不勒斯並列世界三大夜景。為慶祝特別節日及吸引遊客,維港上每年都會舉行數次煙花表演。2004年起香港旅遊發展局在每晚8時均舉辦幻彩詠香江的雷射表演,2005年11月21日成為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太平山山頂太平山(香港)不少遊客會選擇從太平山山頂高居臨下欣賞維多利亞港。目前太平山山頂已是香港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更吸引超過六百萬人次的市民和遊客前往。早年太平山一帶由於景觀優美、風高氣爽,因此逐漸吸引不少英國人居住和發展,所以也留下不少歷史建築,如獅子亭。太平山山頂也是購物和娛樂的中心,亦有不少高級食肆。

位於尖沙咀海旁的梳士巴利道景觀方面,太平山上可以清楚看到中環、灣仔一帶的摩天大廈,及對維多利亞港和對岸九龍的風景,深受歡迎。惟有些時候可能受到濃霧的影響,有礙景觀。

由於太平山山頂的早年發展,因此亦設立了香港最早通車的公共運輸工具--山頂纜車,沿途亦可飽覽維多利亞港美景。

尖沙咀九龍半島最南端的尖沙咀位於維多利亞港正中央,三面均被維港環繞,因此尖沙咀海旁設有海濱長廊,尖沙咀碼頭、文化中心的廣場和海港城亦設有觀景設施。亦有不少攤販以維多利亞港及香港島的景色替遊客提供即時攝影服務。

金紫荊廣場金紫荊廣場位於香港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人工島上,三面被維港所包圍,並在維港的中心位置,與對岸的尖沙咀對峙,是觀景的好地方。金紫荊廣場是為紀念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設立,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把一座金紫荊雕像送贈香港,並安放在當時新落成的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面對海港的廣場上,現時已成為香港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並吸引不少中國內地遊客觀光。金紫荊廣場每日早上八時更會舉行升旗儀式,在特別日子,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行政長官等政府官員會出席儀式,並由警察樂隊奏國歌。

【海上觀光】

天星小輪香港有多種海上觀光船,但其中以天星小輪最受歡迎。天星小輪主要往來中環、灣仔及尖沙咀等市區旅遊點,亦接駁不少其他交通工具,非常方便。而且收費亦相當廉宜,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

遊客除了可以依靠天星小輪穿梭港島和九龍外,亦可以在船上一覽維多利亞港,不少遊客均帶備相機於坐船時拍照。天星小輪作為遊覽維多利亞港首選途徑之一,近年更被《國家地理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天星小輪亦有經營「天星維港遊」。由於維多利亞港之出口位於東西兩邊,在黎明和黃昏的時候均能在船上觀看到日出和夕陽在海岸線上的景色。維多利亞有如一位膿妝淡抹總相宜的仙子,無論是遠景還是近景,美麗依舊。乘坐已有百年歷史的天星小輪,一個繁榮璀璨的美麗海港盡入眼帘;熙來攘往的船隻,升降頻密的航機,泊在港灣的國際郵輪,瑰麗壯觀的會展新翼....其他海上觀光服務維港海上遊、香港海龍遊其他觀光點中環、上環、筲箕灣、觀塘、北角都是可以觀覽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地點。

【交通】

香港海底隧道紅磡入口經常發生車輛堵塞,由於維多利亞港分隔香港島及九龍兩岸,因此維多利亞港的交通對香港發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輪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隨著香港經濟發展,維多利亞港的交通設施由原來渡海小輪發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鐵路等現代化設施。

跨海設施維多利亞港上雖沒有橋梁橫過,但它的底下現時有三條過海行車隧道,分別是1972年通車的香港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車的東區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車的西區海底隧道。政府正考慮規劃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興建電車系統之時,香港殖民地政府便已經有興建跨海大橋的打算,以連接港島及九龍兩岸。大橋上更包括電車系統,希望跨海大橋能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物。由於當年興建跨海大橋成本高昂,及影響維多利亞港船隻運行,故計劃擱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政府曾考慮天星小輪負荷問題,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橋計劃。當時建議中跨海大橋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破壞景觀而被擱置。後來政府更於1955年研究興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殖民地政府決定興建紅磡海底隧道,連接紅磡與銅鑼灣。1972年8月,紅磡海底隧道通車。

1976年,因紅磡海底隧道擠塞情況未有改善,香港政府曾再度研究在鯉魚門興建大橋,連接香港島及九龍東面,但其後因影響船隻航道及啟德機場飛機升降再度擱置,後來由東區海底隧道取代。

香港海底隧道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或舊隧),是香港第一條過海行車隧道,於1972年8月通車,耗資港幣3億2千萬元興建。目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因工程關係該島已與香港島連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於紅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來的。隧道使用舊式設計,只有雙程雙線行車,早於通車10年後行車流量已經飽和,往港島方向每天上下午尖峰時間(尤其是早上8點至10點)出現擠塞情況已是家常便飯。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而該隧道專營權在1999年8月31日屆滿,現已交還香港政府管理。

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通車分流,但由於兩隧均收費高昂,地理位置又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飽和程度日益惡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時到凌晨12時左右仍可見車龍。2005年,平均每日行車量達121,700架次。

東區海底隧道中環的一個路標東區海底隧道簡稱東隧,是香港第2條過海行車隧道。隧道連接香港島東部和九龍東部,全長1.86公裡,共有5條管道:2條雙程雙線行車管道、兩條為地鐵將軍澳線使用(將軍澳線通車前為觀塘線使用),以及一條容納環境控制系統的管道。隧道南端為鰂魚湧,與4號幹線(東區走廊)交匯;北端的茶果嶺出入口設有收費廣場。

中信泰富旗下的新香港隧道有限公司在1986年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發東區海底隧道30年的專營權。2005年,該公司在有龐大盈利下仍申請加價成功,引起市民很大的迴響,亦使本已飽和的香港海底隧道百上加斤。

西區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簡稱西隧,是香港第3條過海行車隧道,是全港首條雙程3線行車的過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長2公裡,連接香港島的西營盤和九龍油麻地附近的西九龍填海區,是香港第1條雙程3線分隔沉管式隧道,並與機場鐵路的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同時興建。九龍出入口附設有20個繳費亭的收費廣場,當中4條行車線可隨時改變行車方向,如尖峰時間便可為同一行車方向提供12條行車線。並在油麻地交匯處連接西九龍公路;西營盤出入口的交匯處包括17條接駁天橋、1條下通路和多段引道,連接4號幹線。

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在1997年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發西區海底隧道30年的專營權。因其高昂收費,西區海底隧道車流一直偏低,未能分流香港海底隧道的負擔,被喻為「有錢人專用的海底隧道」。於2001年,平均每日行車量只有39,700架次,遠低於可供行車數目的180,000架次。

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中國客運碼頭(中港碼頭)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是一條計劃中的海底隧道,研究在香港海底隧道東面興建另一條海底隧道。倡議中第四條海底隧道由連接香港島的炮臺山和九龍黃埔,並考慮同時興建鐵路管道,以減低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的興建成本。

事實上,有關工程的建議事實上已經響起了一段長時間,以抒緩紅隧的交通流量壓力。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通車為香港海底隧道分流,但由於由中信泰富旗下的兩間隧道公司所壟斷,兩隧均多次加價以致收費高昂,加上地理位置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飽和程度日益惡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時到凌晨12時左右仍可見車龍,使紅隧所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因此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呼聲再次響起,以抗衡中信泰富對香港過海交通的壟斷。

過海鐵路隧道現時有3條地鐵路線亦會穿過維多利亞港,包括:

第一條過海鐵路隧道:荃灣線(接駁港島金鐘站及九龍尖沙咀站一段)第二條過海鐵路隧道:將軍澳線(接駁港島鰂魚湧站及九龍荼果嶺一段,與上述東區海底隧道一同興建)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東湧線和機場快線(兩路線使用同一隧道,接駁港島香港站及九龍的九龍站一段,與上述西區海底隧道一同興建) 1967年,政府在檢討香港交通同時,同時邀請英國交通研究部門就香港整體交通作出研究。因此出現首次過海鐵路隧道雛型,在1982年與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四期工程一起啟用。此外,1970年亦曾建議在九龍尖沙咀興建另一條過海鐵路隧道連接香港島的上環,因為資金及人口問題而拖延。

1980年代,因第一條過海鐵路隧道開始出現飽和現象,政府決定在維多利亞港東面興建第二條過海鐵路隧道(請參閱東區海底隧道部份內容)。

1989年,因為過海鐵路隧道發展需求,紛紛出現多個過海鐵路隧道方案,其中在維多利亞港西面興建過海鐵路隧道相對重要,以便加強機場鐵路接駁能力。同時又因為部份路段與西區海底隧道重疊,一同興建可減低興建成本。

現時,政府正重新規劃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連接香港島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及九龍紅磡。此方案沿襲1970年的東九龍線方案,並加以改良。最初政府一直是考慮地下鐵路方案,但因1989年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而重成規劃。2002年,政府採納九廣鐵路的沙中線過海方案,後因政府考慮將兩鐵合併以減省開支並打造成世界級鐵路系統。2006年4月兩鐵合併終落實,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又再被重新規劃。

與此同時,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方案亦在1989年提出,曾考慮以觀塘線、機場鐵路或九廣鐵路連接香港島的炮臺山及九龍黃埔。由於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尚未興建,故香港並無需要興建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

渡輪服務在未有過海隧道和過海地鐵前,渡海小輪是往來維港兩岸的唯一辦法,香港的渡輪事業亦曾一時興盛。最早的渡輪公司是約在1888年成立的「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創辦,來往尖沙咀與中環。1898年,九龍倉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把「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

香港的發展一直側於香港島一邊,但隨著九龍的發展,市民對於港九之間的渡輪需求日漸殷切,20世紀初葉,分別由16間小輪公司承辦來往由中環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線,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辦,易生混亂,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專營權予「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營辦港九之間的渡輪服務。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約街坊輪船公司」專營權期限屆滿,由香港油麻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接辦服務。

此後,有一段長時間大部份航線由油麻地小輪提供服務,主要路線有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中環至佐敦道碼頭、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至中環的交通十分擠塞,油麻地小輪曾開辦由太古城至中環的非過海渡輪服務,1985年,地鐵港島線通車後服務便取消。渡海小輪的服務時間至午夜止,停航後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又或者乘搭收費較昂貴且危險的「譁啦譁啦」電船。

中環渡輪碼頭{港外線碼頭)的人行道牌上可以看見來往離島及新市鎮碼頭編號1990年代起,由於陸上交通事業的發達,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沒有大力支持,一些碼頭像佐敦道碼頭及大角咀碼頭一類往昔較繁忙的大型碼頭,在西九龍填海後並沒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官塘外,九龍區就只剩九龍城碼頭和紅磡碼頭這些沒有鐵路連接的區份設有渡輪服務。

過去油麻地小輪還有汽車渡輪服務,駕駛人士如需過海,便需把汽車駛至汽車渡輪碼頭,駛進特製的汽車渡輪過海,沿途可在車上欣賞兩岸風景。1980年代末東區海底隧道通車後,汽車渡輪服務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營運成本昂貴而終止。近日,由於兩條海底隧道的加價,促使紅磡海底隧道所面臨的交通壓力漸增,有人曾倡議恢復停辦多年的汽車渡輪服務。

維多利亞港內亦設有一些公眾碼頭,主要供小型駁船、遊艇、觀光船等作上下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天星小輪中環天星碼頭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簡稱天星小輪,在1880年代晚期開始提供渡海服務。現時天星小輪一共經營四條渡海小輪航線,並擁有13艘渡輪包括:中環←→尖沙嘴、中環←→紅磡、灣仔←→尖沙嘴、紅磡←→灣仔航線。其中紅磡←→灣仔航線是在1999年4月1日才由油麻地小輪轉到天星經營。

新渡輪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簡稱新渡輪,於2000年1月15日起接辦原本由油麻地小輪所經營的8條以持牌形式營運的港內及離島客運渡輪航線。現時在維港內經營有:中環←→長洲、中環←→梅窩、中環←→坪洲、尖沙咀←→梅窩←→長洲、北角←→紅磡及北角←→九龍城航線。

而新世界第一渡輪(澳門)有限公司則經營由尖沙咀往返澳門的航線。

港九小輪港九小輪有限公司是一間小輪公司,現時共開辦三條服務南丫島的航線,其中包括2條來往中環市區的:中環←→南丫島(榕樹灣)及中環←→南丫島(索罟灣)航線。

碼頭列表殖民地時代,皇后碼頭是香港政府官員及英國皇室成員使用的碼頭。1975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首次訪問香港,便曾於皇后碼頭上岸。渡輪碼頭:中環天星碼頭、灣仔碼頭、尖沙咀天星碼頭、北角碼頭、九龍城碼頭、官塘碼頭、紅磡碼頭已拆卸的碼頭:大角咀碼頭、佐敦道碼頭、旺角碼頭、深水埗碼頭 公眾碼頭皇后碼頭、九龍城公眾碼頭、觀塘公眾碼頭、分域公眾碼頭(灣仔區)

已拆卸的碼頭:卜公碼頭汽車渡輪碼頭(已全部停航)

統一碼頭、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北角汽車渡輪碼頭、觀塘汽車渡輪碼頭離島碼頭(港外線碼頭)中環渡輪碼頭離境航線碼頭港澳碼頭夜景維多利亞港上設有2個大型離境碼頭,來往澳門及廣東省珠三角各口岸,並設有出入境關卡辦理離境手續。

港澳碼頭位於香港上環信德中心,於1985年啟用,提供往來香港與澳門的高速客輪服務。碼頭設有出入境設施。碼頭可應付每年1500萬的旅客量,設有內、外兩座碼頭,中間有60公尺寬的水道供船隻行駛,並以行人天橋連接。

中國客運碼頭(俗稱中港客運碼頭或中港碼頭)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中港城,是香港第2個跨境渡輪碼頭,於1988年啟用,提供往來香港與廣東省多個港口及澳門的高速客輪服務。碼頭設有出入境設施。

避風塘海運大廈郵輪碼頭香港每年夏季時均不時會遭受颱風侵襲,因此,維多利亞港內設有多個避風塘供船隻躲避風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經營遊覽維港以及香港一些離島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娛樂設施和餐飲服務。銅鑼灣避風塘除了是遊艇的停泊點外,也以避風塘菜聞名,以富辛辣及味濃特色的海鮮料理為主,當中的避風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銅鑼灣一帶經營。

以下為維多利亞港上的主要避風塘:

銅鑼灣避風塘、油麻地避風塘、筲箕灣避風塘、官塘避風塘、鯉魚門避風塘、九龍灣避風塘、土瓜灣避風塘郵輪碼頭位於九龍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是香港目前唯一的郵輪碼頭。海運大廈於1966年落成,除碼頭外亦設有寫字樓及商場。不少著名郵輪曾在海運大廈停泊,包括曾經是世界最大郵輪的伊利沙伯號。

近年政府建議在前啟德機場所在的東南九龍興建一座新的郵輪碼頭,惟現時公眾仍未就該前啟德機場用地的填海面積達成共識。而一些商業機構亦曾建議其他地點,如港島北角區興建郵輪碼頭,但遭反對而被擱置。

【與維多利亞港有關的文化活動和盛事】

渡海泳

香港在1906年起開始舉辦維多利亞港渡海泳,曾經是一年一度的盛事,當時的渡海泳由九龍尖沙咀公眾碼頭遊往中環皇后碼頭,賽程長1600米。但由於海面交通繁忙令封閉海港困難,加上海港水質每況愈下,渡海泳在1973年停辦。近年政府稱東部已漸漸改善,加上在一些機構如香港業餘遊泳總會倡議下,有意再度舉辦渡海泳以吸引旅客,但公眾反應仍未有共識。2005年港九拯溺員工會亦曾計劃以發動救生員進行集體渡海泳為爭取權益。

但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遊泳,最高可罰款2000元港幣。

龍舟邀請賽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香港旅遊協會,曾在維多利亞港舉行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該活動始創於1976年,首屆於筲箕灣避風塘舉行,及後舉辦地點多於尖沙咀東及灣仔對開海面,每年均邀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代表隊前來較勁一番,是香港龍舟界的一大盛事,吸引不少觀眾前往維港兩岸觀賞。近年曾改為在沙田城門河舉行。

煙花匯演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舉行煙花匯演的主要場地。1983年起每年農曆年初二、以及1997年起回歸紀念日及國慶日,維多利亞港都會成為大型煙花匯演的舞臺,每年均吸引數以十萬計市民在維港兩岸欣賞。

環島帆船比賽

香港早於1864年已曾舉辦環島帆船比賽,2003年沙士疫症過後,採用原有航道恢復舉行。而皇家香港遊艇會亦每年舉辦「環島行」遊艇比賽。

香港維港日維多利亞港早年曾是不少水上活動的舉行場地,但近年由於海港汙染嚴重,及受填海工程影響,部份活動已移師其他地區。2005年起多間機構合辦香港維港日,希望引起市民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問題。

海景

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的港口景色。坐擁維多利亞港海景的住宅單位、酒店或辦公室,在香港被視為富裕的象徵。因此,「無敵海景」往往成為物業的賣點之一,有海景的物業售價或租金可以比沒有海景的相差很大。

維港巨星匯

「維港巨星匯」是2003年十月至十一月舉行的盛事,目的為了在該年年初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爆發後的香港經濟打氣,給國際和亞洲流行歌手及歌迷文化交流提供機會,並且吸引更多遊客去香港旅遊,讓香港成為國際的焦點。香港特區政府更為了這項盛事,出資一億港元支持,這也是重建香港經濟活力計劃的一部分。該盛事由美國商會主辦,香港特區政府協辦,邀請了多位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歌手和樂隊組合前來演出,更邀請得著名的滾石樂隊作壓軸表演,在滾石樂隊表演的最後幾個晚上,入座率幾近爆滿。

【維多利亞港的保護問題】

香港填海工程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香港開埠以來,政府多次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填海工程,大部份填海工程集中於維多利亞港。

1842年,由於興建皇后大道及雲鹹街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直接把沙石推進大海,以增加香港發展面積。政府1852年展開的文鹹填海計劃,是香港首次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環文鹹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

後來,填海工程由原來港島西面進一步擴展至整個港島北部及九龍,以便香港發展。例如中環德輔道、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跑道、港澳碼頭(香港)、觀塘工業區、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

由於不斷的填海,造成海港面積越來越少。香港回歸之後,香港政府的填海工程依然沒有減少,其中以東南九龍的填海計劃最受爭議。因此,近年來不少香港人開始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填海計劃,並開展了不少保護維港的運動,當中以保護海港協會最為人所認識,該會在1996年發動籤名行動得到170,000個市民籤名支持而成功推動保護海港條例後更正式成為法例。並曾在政府灣仔北與中環的填海計劃上鬧上法庭。雖然在中環的填海計劃上政府獲得勝數,卻在其他填海工程上被受社會注視。政府亦成立諮詢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以聽取有關的意見。

經填海發展得出土地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及中環廣場今天的維多利亞港由於經多次填海造地後已大幅地減少了面積,海上的交通卻一天比一天頻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況,影響體形較小的船隻在海上航行會搖曳不定。

水質汙染維

多利亞港的水質曾被長年忽視,其中以19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對水質汙染影響最甚,當時政府仍未有措施監控工廠排出的汙水,其中有不少含有毒物質及重金屬的廢料未經處理便直接排放到維港,沉積在維港海底的汙泥中。

缺德者亂拋垃圾到海中,加上船隻漏出的油漬等問題均是水質下降的來源。此外,充滿化學物的家居清潔用品經廁所排放到維港,特別是沙士事件時期,市民大量使用漂白水,致使海水中的阿摩尼亞含量偏高。

多次的填海亦是另一個間接影響水質的因素,填海工程將海岸線修直,造成一些海水流量不大的死位,而海港的收窄也減弱了潮水的衝刷能力,均造成維港上一度積聚垃圾及臭味。部份人更謔稱維多利亞港將變成「維多利亞渠」。根據水質測試證實海水中的大腸桿菌含菌量偏高,氧氣則含量偏低。

香港政府於是推行策劃性汙水收集及處理系統,又推出「淨化海港計劃」及「海港汙水處理計劃」(原名「策略性汙水排放計劃」)以處理水質下降之問題。據香港環保署監察所得之數據,近年來雖然水質汙染情況略有改善,但是仍需繼續改善維港的水質。政府一方面亦製作了不少電視宣傳片以呼籲市民不要將垃圾投入海港中,一方面則有部門負責檢拾海中的垃圾,及定期對水質進行調查。長遠方面,政府曾考慮過以導管將汙水排出公海以減低維港內的水質汙染。

維多利亞港中環岸邊在填海。過往維港上有不少捕魚活動,但由於水質汙染影響,魚類曾經在維多利亞港上絕跡。雖然一直仍有不少人仕在維港兩岸垂釣,可是維港中的海產卻卻依然被排除在食用之行列,一般釣魚人仕以興趣為多。

水質下降亦使往日在維港上盛行的渡海泳活動消失。

空氣汙染

雖然近年來維港兩岸的工廠已大多遷往中國大陸等地,但除著維多利亞港兩岸持續發展,汽車數量和流量亦不斷增加,積聚的癈氣被排到維港上空,加上不少以柴油推動的船隻行經維港,這些船隻沒有受到像路面汽車一樣被限制而排放大量黑煙,遂造成維港上空能見度低的問題,亦影響到香港旅遊業的發展。

此外,從廣東一帶吹來的空氣汙染亦日益嚴重,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就曾幾次到訪廣東與當地官員相討加強空氣汙染監管的措施。

維多利亞灣

維多利亞灣或維多利亞港灣是維多利亞港在中國內地的一個誤稱,由於維多利亞港的英文為「Victoria Harbour」,而在中國內地「Port」一般譯作「港(口)」,「Harbour」一字則因此被錯譯為「灣」或「港灣」,所以有了這錯誤的名稱。

「維多利亞灣」亦是有「北方的香港」之稱的中國大連市其中一個大型發展計劃,該市打算將市內的東港區進行改造。此計劃吸引了香港招商局、和記黃埔、新世界發展等多間香港公司考慮注資。

本文來源:綜合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旅遊必備常用英語:香港維多利亞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旅遊英語>正文旅遊必備常用英語:香港維多利亞港 2011-09-16 18:39 來源:ienglish.eol.cn 作者:
  • 維多利亞港今昔
    香港維多利亞港景色(太平山視角)"維多利亞港"系英國人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Victoria)而起。初期維多利亞港西界沒有這麼遠,只系包括香港島北角,九龍紅磡到昂船洲的水域。維多利亞港是位於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港口和海域。
  • 香港維多利亞港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與日本函館夜景和義大利那不勒斯夜景並稱為「世界三大夜景」,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由於港闊水深
  •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地處香港島(中環、灣仔)與九龍半島(尖沙咀)之間,因無敵海景和夜景,成為遊客來港必到之地。
  • 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
    湖裡有大量的集水區(194200k㎡),幾條較大的河流流入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只有一個下遊流出口,尼羅河,從湖的最北端流出,連接著維多利亞湖和Kyoga湖,這是尼羅河的一個較淺的、非常細的延伸。
  • 迷人的維多利亞港夜景
    "維多利亞港"系英國人紀念英女皇維多利亞(Victoria)而起。而維港亦坐落香港首府維多利亞城的北面。未起名維多利亞港之前,英文就叫Harbour of Hongkong或者Hongkong Harbour,即『香港之港』的意思。初期維多利亞港西界沒有這麼遠,只系包括香港島北角,九龍紅磡到昂船洲的水域。根據2004年的資料,維多利亞港面積為41.88平方公裡,平均水深達12米。最深的航道是鯉魚門,深約43米,最淺的航道則是油麻地,約為7米。
  •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船,千裡奔波之後浪再次掙扎、咆哮,摧毀時光構建的祥和,在維多利亞港。站在浪尖,沉迷於海韻,猶如一場觸及內心的交響樂。畫框裡的摩天大廈,與天空重合。移動的街道,和懸浮高空的霓虹影子,讓我心旌搖蕩,思緒萬千。潮起潮落,一幢幢漂移的船塢,超負荷笨重的軀體,在呼天喚地聲中託舉過諾亞方舟,可以把太平洋的濤聲擦乾淨。炫目的燈塔,豎立在港池裡。走進來,又走出去。
  • 維多利亞哈克木,擁有絢爛的色彩沙漠植物
    山龍眼目 Proteales山龍眼科 Proteaceae銀樺亞科 Grevilleoideae族 Embothrieae亞族 Hakeinae哈克木屬 HakeaBinomial name 雙名法Hakea victoria
  • 石斛養殖品種介紹:石斛蘭名花,維多利亞石斛講解
    石斛養殖品種介紹:維多利亞石斛一株紫色夢幻高貴罕見紫藍色的石斛蘭名花,而且在國內蘭展或花巿很難看到其身影,一株在國內難以栽種且少見其開花;而石斛蘭玩家都想收藏,唯一用英國女王命名的石斛蘭,所以又有女王石斛、維多利亞女王石斛稱呼,以下就來介紹這株紫色高貴花朵維多利亞石斛蘭
  • 維多利亞港煙花今晚綻放!這些觀賞點視野是極佳的!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謝鋒、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以及特區政府官員、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制服團體代表等共約2400人到現場觀禮。不過呢?香港國慶節的重頭戲就是維多利亞港的煙火表演了!
  • 紐西蘭留學: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受到世界廣泛認可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http://victoria.ac.cn/)主校園座落於紐西蘭首都惠靈頓,建校於1899年,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紐西蘭教育聯盟(http://www.nzliuxue.com/)介紹: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在學術及研究領域享有非常高的聲譽學校提供的學位受到世界上的廣泛認可。維大同首都地區的政府機構及研究院所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如維大法學院擁有並與紐西蘭國家高等法院共享法學圖書館,該圖書館的藏書量甚至超過英國劍橋大學法學圖書館的藏書量。
  • 惠靈頓留學 最古老的維多利亞大學(圖)
    「首都惠靈頓,經濟文化中心、女皇學校、最古老的大學……」看到了這些熱門惹眼詞彙,我們不難猜到這就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http://www.edu.org.nz/victoria/,它的首都優勢交通便利
  • 香港景點:維多利亞港
    香港景點:維多利亞港 2008年08月04日 15: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資料圖: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地標建築
  • 香港維多利亞港景點介紹
    維多利亞港的夜景尤其優美,萬家燈火,色彩繽紛,再加上平靜的水面,每當遊客們拿起手機,按下拍照鍵,便可以獲得一張相當優美的維多利亞港夜景圖。維多利亞港的活動也非常之多,有煙花匯演,龍舟邀請賽,香港維港日,香港巨星匯,以及環島帆船比賽。
  • 香港|維多利亞港
    香港港是中國天然良港,位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為遠東的航運中心。作為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國際貨櫃港口之一,香港港也是全球供應鏈上的主要樞紐港。目前有80多條國際班輪每周提供約500班貨櫃班輪服務,連接香港港至世界各地500多個目的地。截至2004年,香港港貨櫃吞吐量仍居全球首位。
  • 絢麗多彩的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絢麗多彩的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5/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5月17日晚,大批遊客在香港維多利亞港觀看絢麗多彩的夜景
  • 香港景點:維多利亞港(組圖)
    維多利亞港  想不到這彈丸之地竟擁有如此良辰美景!舊金山有一座著名的金門大橋;如今香港也擁有一座世界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吊橋-壯觀的青馬大橋。它連接青衣島、馬灣及大嶼山三地,工程之浩大,令人嘆為觀止。
  • 維多利亞港的燈光
    香港維多利亞港的夜景,歷來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說,我們的酒店訂在了金紫荊廣場會展中心旁邊的君悅,躺在19層房間的床上就可以俯瞰維多利亞港的夜景,看過維港夜景的小夥伴們總會脫口而出:夜景很漂亮!其實從酒店的房間裡看過去,和重慶長江夜景、上海黃浦江夜景和青島的五四廣場夜景相比,維多利亞港的夜景不夠璀璨,不夠絢麗,雖然江邊的高樓上也有一些LED大屏,在不停變換著不同圖案,但總體感覺還是內斂有餘,張揚不足。但是,每天晚上,或躺在床上,或坐在窗邊,或立於窗前,凝神觀賞水面上斑斕燈光,猶如一條條遊龍,還是感覺很愜意。
  • 維多利亞港為什麼不改名?
    這一起起改名不禁讓筆者想起香港的維多利亞港。  香港維多利亞港以維多利亞女皇名命名,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香港回歸時,就有人呼籲改掉這帶有濃厚殖民主義色彩的名字,在今年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又有人提出給維多利亞港改名,認為,一個美景如畫的港灣讓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給汙染了。  但港方政府倒並無改名的意思。
  • 香港維多利亞港,一起了解一下吧!
    香港維多利亞港由於港闊水深,曾被喻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香港亦因維多利亞港而有東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名。香港,維多利亞港。香港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英語:Victoria Harbour)簡稱維港,是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世界第三大海港。由於港闊水深,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東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