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酒也是拼了,有人為酒打仗,有人為酒媳婦都不要了!

2021-01-20 洛小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

魯酒薄而邯鄲圍

楚國的勢力強大起來以後,楚宣王命令天下諸侯都帶傷好酒前去見他。魯恭公因故來得晚了,而且所備之酒也較薄,宣王大怒,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魯恭公不甘受辱與楚宣王大吵一架,拂袖而去。

楚宣王大怒之下命令發兵伐魯,這一消息讓本不相干的魏惠王大喜。魏早有伐趙之意,只是擔心魯國出兵相救才遲遲未敢用兵,如今楚國與魯國發生戰事,正是天賜良機,便率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只因魯國酒薄,趙國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牽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賜酒施恩惠

秦穆公的兩匹愛馬被岐山野人(務農的奴隸)盜去後宰殺。當他率人趕去岐山時,三百多名野人正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起煮食馬肉。

隨同前來的將士見狀要將野人們抓走治罪,被秦穆公攔住,說:「君子不能因為愛惜自己的財產而去傷害別人, 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我很為他們擔心。」於是讓人賜酒給盜馬的野人,直到他們吃飽喝足才率人離開,盜馬的野人大為感動。

後來,秦穆公率軍在韓原與晉軍大戰,被晉軍圍困,在此危急時刻,岐山野人組成的隊伍趕到,拼死將穆公救出,報答了他的恩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摧。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王翰

絕纓之事

楚莊王宴請群臣,讓嬪妃席前助興。

酒酣之際,忽然一陣大風颳來,將殿上的蠟燭吹滅。混亂中,王后的衣服被人拉扯,對方似有調戲之意。王后便隨手扯下了對方的帽纓,走到楚莊王跟前說,有人趁亂對臣妾無禮,臣妾扯下了他的帽纓, 請大王點燈後明察。楚莊王想到席間皆是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酒喝多了不免亂性,如果為此事動了殺機,難免影響大局。

於是他大聲說道,今天飲酒,大家須盡情暢飲,誰的帽纓不扯下,說明他還喝得不夠痛快,群臣紛紛扯下帽纓。燭光重燃,誰也不清楚是哪位大臣對王后無禮。

絕纓之事也因此成為流傳千古的酒中佳話。

百事盡除去,唯餘酒與詩。——白居易《對酒行吟贈同志》

古人喝有詩意,現代人喝酒只有香菸

朋友們,你喝完酒都幹了啥?

相關焦點

  • 這位開國將軍打仗,靠喝酒壯膽,喝完酒打仗猶如戰神附體百戰百勝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帶來的內容是一位開國將軍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國家湧現出不少的打仗神勇的將軍,他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一個強大的新中國,如今的我們才能生活在這麼和平的國家,這些開國將領的故事我們很有必要去了解,緬懷革命先烈,飲水思源,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那些為了國家犧牲的人。
  • 馮夢龍:酒是燒身硝焰,色為割肉鋼刀!下半段更精髓,卻少有人知
    我們身邊難免有愛喝酒的朋友,大家在規勸其少飲酒時,常常會說:「酒是燒身硝焰」,希望能夠讓其驚醒。記得古龍曾說過,「只要有人來找他拼酒,別的事都可以暫時放到一邊,這拼酒的對手若是個漂亮女人,那就更令人愉快了。
  • 他喝了酒打仗更厲害,從沒耽誤打仗,被上級允許戰前喝酒,授少將
    他喝了酒打仗更厲害,從沒耽誤打仗,被上級允許戰前喝酒,授少將大家都知道,喝了酒是不能開車的,而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也是不能喝酒的,不僅會威脅到自身的安全,還可能延誤戰績,因此在部隊裡有規定,上戰場前誰都不許喝酒。
  • 「酒神虎將」許世友,沒酒如何打仗?且看十大元帥的喝酒趣事!
    你有故事,我有酒,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佳緣,尤其是在打仗年代,除了打仗,那些將軍們心中還要承擔千千萬萬百姓的安危生命,自然心中負擔比較多,喝酒就成了一種解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十大元帥的喝酒趣事。許世友在開國大將之中,喝酒最出名的當然是「酒神虎將」許世友,他一生嗜好喝酒,沒酒如何打仗?沒酒如何談笑風生?將軍目前到現在,也有堆積如山的酒瓶。
  • 為什麼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
    在古代的一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吃茶、吃酒這一說法,古人一直喜歡把喝酒叫做吃酒, 大多數人認為這只是古代與現代的區別,或是中國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區別,<<水滸>>中就是吃酒,喝水分開的.後代語言變遷,吃喝的意思就漸漸分化了。
  • 中國古人喝的酒,是啤酒還是白酒?其實都不是,答案令你大跌眼鏡
    怎麼,現代的酒就和古代的酒差距這麼大嗎?現在我們喝的酒,可謂是五花八門,一到館子裡,就能聽見有人嚷嚷「今天喝白的還是啤的」。那古人喝的酒是哪種,總不能也是啤酒吧?當然不是,古人其實比現代人更加會享受生活,他們的酒也更加「高檔」。中國的酒文化甚至比中國的歷史還有悠久,早在8000年多前,就出現了帶孔的釀缸。
  • 古人為何說「吃酒」、「吃茶」而不說「喝酒」、「喝茶」
    古人為什麼說吃酒而不是喝酒,吃茶而不是喝茶?原因在這裡,看了你就會明白!古人老說:一壺濁酒。其實,這不僅僅是謙虛,也是當時的釀酒技術導致的。「吃酒」一詞的由來古人的酒中一定有酒糟,因為古代人的製酒技術不比如今,運用的是發酵的方式,而不是蒸餾的方式,自然發酵釀酒,難免酒糟和酒混在一起,很難分離。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酒叫吃酒,那可真的是吃酒,並不是古代的「吃」與現代的「喝」喝同意。
  • 古人喝酒都要熱一熱再喝,為啥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其中有講究!
    古人喝酒都要熱一熱再喝,為啥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其中有講究!在我們中國飲酒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古代我們國家經濟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會釀造酒,自己喝酒了,現在釀酒技術更是高超,如今很多都是用機器釀造的酒,做出來的酒可以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還能銷到國外,古代的人們釀酒都是自己用糧食的,交通也不發達,要儲存呢,都是埋到地底下,喝的時候取出來。
  • 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老祖宗談喝酒,在理嗎?
    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老祖宗談喝酒,在理嗎?從前在南方的時候,一直覺得南方人喝酒厲害,至少在拼酒的時候,絕對是一箱一箱地喝的,這就讓人不得不驚嘆酒量了。直到後來去了北方,發現北方的酒度數都相當高,而且北方人喝酒更頻繁,這才發現,不論南北,酒文化都非常多,中國也算得上是個酒國了。與中國人愛喝酒這一點應運而生的是,古代的中國人也寫出了許多與酒相關的文字。詩詞歌賦予酒有關的不少,成語俗語與酒有關的也能說很多,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吧,愛酒所以就把酒融入中國人的思想,貫穿歷史的縱橫。
  • 為什麼古人把「喝酒」叫「吃酒」,除了語法之外,釀造工藝是關鍵
    讀過魏晉及以前的詩文或是史書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古代的我國對酒的修辭都是用飲字,明顯的就是陶淵明的飲酒詩。那時候的確對食物進行了劃分,像面、肉這一類都用食字,而水和酒這一類便用飲字。《詩經·小雅·綿蠻》:「綿蠻黃鳥,止於秋阿。道之雲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而到了唐宋時期才有了吃酒這種說法,比如杜甫「樓頭吃酒樓下臥」,而吃酒與吃酒同音,故傳。
  • 古人經常喝幾壇酒卻不會醉,難道他們的酒量很好?其實是酒的問題
    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無論是請客吃飯還是走親戚送禮都離不開酒,甚至還因此出現了酒文化。不過酒也分很多種,有白酒、紅酒、啤酒等,不同品種的酒度數都有所不同。而且酒這東西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以千杯不醉,有些人卻沾酒就醉,所以大家喝酒還是應該量力而行。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在文藝作品中,古人喝酒以「壇」論、以「鬥」論,一連喝好幾壇都不會醉。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 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
  • 酒說|喝酒和不喝酒,過的是不同的人生
    常言道:酒之道,酒友知道,小酌怡情,沒有關係的,喝點小酒對心腦血管可是很有好處的,可不要貪杯喲!大多數酒友往往表現真誠、直率、有內涵、懂酒、懂酒才懂人生,不信你喝杯試試?知乎上有一個古老的問題:為什麼咖啡能夠大行其道,而中國的茶卻不行。
  • 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知道真相你也是酒中仙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辦事一樣。所以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過考古發掘,在三四千年前青銅器中發現盛有酒。通過對我國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在早期的仰韶文化和隨後的龍山文化、良沽文化時期,都發現了盛酒用的陶器。
  • 喝酒、約酒的段子和動圖表情包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小酒怡情,大酒傷身。來一組喝酒的表情包和段子娛樂一下吧!1、不會喝酒,前途沒有一喝九量,重點培養只喝飲料,領導不要能喝不輸,領導秘書一喝就倒,官位難保長喝嫌少,人才難找一半就跑,
  • 為什么喝酒一定要乾杯?不乾杯就喝不了酒嗎?
    熱門綜藝《奇葩說》大家都看了嗎,在第三期《領導敬我酒,要不要硬著頭皮喝?》 的辯題中,自稱是一位酒文化推廣員的正方辯手劉風在辯論時說到古人喝酒時乾杯是為了防止對方下毒,所以要用碰杯這種動作來把酒撞到對方的杯子裡,以證明雙方沒有下毒。
  • 它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白酒前都是它的天下,現在沒落很少有人喝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酒,它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在白酒出現以前,都是它的天下,可惜現在沒落了,除了極個別地區外,幾乎沒多少人喝。它就是黃酒,採用的是酒麴複式發酵法釀造而成,是屬於釀造酒。黃酒的歷史非常悠久,大約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到現在已經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三大釀造酒之一(另外2個是啤酒和葡萄酒)。而現在備受大家喜歡的白酒,本質上是屬於蒸餾酒。
  • 拒酒的最高境界
    我比較佩服酒場上會拒酒的人,他們有的硬拒有的軟拒,本文重點寫軟拒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理,千萬不要往吃軟飯的層面聯繫。有人對我說,拒酒的關鍵要臉皮厚,只要自己不想喝或喝不了,就要經受住勸酒人損貶的考驗,以笑口常開不喝酒的精神,面對酒場上的外來力量。
  •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喝酒雖盡歡,可不要貪杯哦!
    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都在期盼著和親朋好友一聚,訴說今年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你是否也在摩拳擦掌等待著……等待著在酒桌上大顯身手,將桌上眾人喝倒在桌下,以展示相互之間的思念和情感。但是我卻想先給大家打一個預防針,喝酒雖盡歡,可不要貪杯哦!
  •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喝酒就辦不成事兒。不過大家也發現一個問題,千百年來人類各方面都在進步,可酒量仿佛大不如古人了。我們喝酒用酒盅,古人卻是用碗、用壇,而且隨隨便便喝個十來碗那都不是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