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楊金祝
在南充很多小區,居民們會習慣性地把家中廢紙板、礦泉水瓶、廢舊衣服攢起來,在每周固定時間,向前來小區回收垃圾的志願者兌換蔬菜、洗衣粉、洗潔精等物品。
這些志願者都是王元順的團隊成員,由社區居民、環保人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學生組成,每周會定期到各個社區進行垃圾分類回收活動,向居民們推廣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4年,王元順創立南充市垃圾分類促進中心。4年來,中心先後在南充多個小區和學校舉行以可回收垃圾換蔬菜、日用品的活動2000餘場,實現垃圾減量1400多噸,覆蓋超過10萬人。
今年,王元順站上了首屆四川省「十大綠色先鋒」的領獎臺,他說,「做垃圾分類不容易,希望未來每一位居民都用行動支持環保公益事業。」
垃圾變廢為寶
能兌換蔬菜、日用品
王元順剛創立垃圾分類中心時,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居民理解垃圾分類概念,「不能只是簡單的口號宣傳,關鍵是要讓居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實惠、便利。」
經過調查,他決定推行垃圾分類「綠行模式」,即通過垃圾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多次利用,同時讓分類後的垃圾能產生經濟效益,為百姓增收,為政府減負,達到多方共贏。
隨後,他開始在南充多個社區試點,在社區搭起特別「集市」,讓居民用家中廢舊物品來換蔬菜、日用品。「開始大家半信半疑,看到有人真正用家裡的舊報紙換了一袋蔬菜後,才相信這是真的。」
漸漸地,王元順組織開展垃圾分類置換日用品活動受到居民們的歡迎,他的團隊也在壯大,社區居民、環保人士、高校學生都加入進來。
在開展活動的同時,王元順也會讓志願者在現場設置垃圾分類的有獎知識問答,「居民在換東西的過程中就能了解實用的環保小知識,既提高了環保意識,對我們開展工作也有幫助。」
利用「網際網路+」
動員全民推廣垃圾分類
工作開展起來了,如何擴大垃圾分類「綠行模式」的影響力?王元順動起了腦筋。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他有了新打算:在社區推行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模式。
「我們的想法是,居民不僅能在線下兌換物品,在線上也能實現。」王元順說,中心通過去社區宣傳,讓居民們成為會員。然後,居民們給分類好的垃圾貼上專屬二維碼,投遞到中心在社區設立的回收站。待工作人員進行垃圾回收後,居民就能在線上獲得幾十到幾百不等的碳幣,在線上商城兌換喜歡的物品。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創新,並搭建起垃圾分類的互動平臺。」王元順希望能聚眾智、聚合力,動員全民力量來推廣垃圾分類,真正做到全民參與、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