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2020-07-16 雨濃的腳印

對日本的感覺,就像已婚的男女,偶遇心儀之人,想靠近,卻又不得不遠離一樣,很糾結。春日裡在微風中漫天飛舞的櫻花,陽光下被白雪覆蓋光彩奪目的富士山,遼闊的蒼穹下鋪展著五彩繽紛花海的北海道,川端康成筆下空靈清新的伊豆半島,還有小時候看過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和電視劇《血疑》及鄧麗君翻唱過的無數優美動聽的日本歌曲,都似那「心儀之人」,讓我想與「他」繾綣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但曾經受到的深入骨髓的日本帝國主義教育,卻又像禁錮身體自由的結婚證,讓我即使再想與日本凝眸,也不可能與它天長地久。不僅對它自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不感興趣,也堅信自己前世一定不是日本人。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可是,對唐朝文化的好奇和仰慕,我還是踏上了這片完整保留唐代古建築和唐朝文化精髓的土地。國力強盛、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文化昌盛的唐朝,是如何讓日本從混沌走向開化,從愚昧走向文明,成為自己忠實的「小迷妹」呢?

1300多年前,今天朝鮮半島上的百濟聯合高句麗,南北夾擊,阻礙新羅和唐朝的交通及向唐朝進貢,唐高宗聯合新羅滅掉了百濟。滅掉百濟的唐軍撤出後,給了日本覬覦朝鮮半島的機會。應自己「小弟」新羅的懇求,風頭正盛的唐軍揮師在今天韓國境內的白江口與日本發生了一場海戰。唐軍用先進的武器,以少勝多,用毫髮未損的最耀眼戰績大敗日軍。中日之間的這第一場戰爭,不僅讓日本幾百年不敢再染指朝鮮半島,更讓日本知道,什麼是「天地之差」,什麼是「雲泥之別」。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雖然日本人在此次海戰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丟盔卸甲,但能屈能伸的他們不僅沒有記恨唐朝,也沒有臥薪嘗膽,而是在200年間先後派了19次遣唐使來唐,除了科舉和太監製度外,這些遣唐使把唐朝的一切帶回日本全面抄襲和仿製。如果說此前由中大兄皇子倡導的,把日本逐步帶入封建社會,邁向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大化改新效法的是隋唐的一些制度,那在白江口之戰後,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開始了對日本的全面輻射,從典章律令選官制度、到文學書法唐繪,再到教育佛學節令、最後到習俗樂舞服飾,甚至工藝製作、醫藥和都城建設,無不囊獲。唐日間進入了長達兩個世紀的黃金交往時期。

翻開日本著名的長篇巨著《源氏物語》銅壺卷,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影子依稀可見;漫步在日本的寺院,唐朝建築的模版,三層鬥拱的建築方式無處不在。奈良的唐招提寺完美取法大唐,是日本對唐朝崇拜的巔峰之作。而奈良和京都,這兩個日本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不僅都城的形式和布局模仿長安和洛陽,連太極殿,朱雀門,朱雀街也模仿它們。如果不是因為有唐朝的身影,且各種建築保存完好,這兩個城市怎會有那麼多的寺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呢?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繁榮昌盛的唐朝,以站在世界之巔的氣魄為尚處在蠻荒時代的日本送去了一件又一件美麗的霓裳,而日本,這個擅長模仿的好學生的確照葫蘆畫瓢,把在他們眼中完美的國度-唐朝,無論從政治制度、儒佛經典和衣食住行都學得有模有樣,讓自己通過長達300年的「唐化」改革,從一個落後的荒島跳躍式進入封建時代。日本文學家西鄉信綱曾說:「我們祖先吸收中國文化所做的努力是非常驚人的。遣唐使與今天的留學生不同,是冒著生命危險前往的。同時,那時我們毫無成見,無拘無束地吸收中國文化,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

可惜,沒有什麼會永遠。發生於唐朝的「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標誌,也讓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中敗北的唐軍徹底失去了恢復和反擊阿拉伯帝國的能力,退出了染指中亞的舞臺,還讓日本,這個極其傾慕中華文化的國度開始了對曾是自己最高信仰的唐朝的懷疑。「廢止遣唐」、「抵制唐貨」宣告日本自上層社會起,逐步與自己的偶像,給自己帶來審美之源和精神之源的唐朝漸行漸遠。在此後幾百年的跌跌撞撞中,日本在「唐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不但把漢字變成了假名,把唐刃變成了太刀,也把唐裝變成了和服,直到明治維新,日本再次脫胎換骨。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如果沒有幾乎對唐朝全面模仿的大化革新,如果沒有對西方政治社會制度模仿的明治維新,日本就不會有今天在世界上的高度,也不能成為被世界公認的精緻國家。從生活用品,到廚房設備,再到家用電器,最後到藥妝美食,只要能想到的,日本人都能做出質感又有質量的產品。而源於唐朝的插花、禮儀、茶道、腮紅化妝都成為今天日本流行的習俗。為什麼日本對「雅」的文化,小而美的生活孜孜不倦地追求呢?

無條件的報恩和效忠文化是日本精緻生活的基石。在日本這個盛行神道教的國家,對天皇,這個半人半神的效忠和報恩促使日本社會無形之中形成了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和尊重,也形成了整個社會如德國般的等級固化關係。可是,雖然德國的等級固化關係造成上層和下層之間無法流動,但下層平民之間卻可以自由橫向流動。可日本的金字塔形等級架構,不僅上下層無法流動,下層也不能左右流動,每個人都像被密封在一個籠子裡。

在德國,因為生於義大利,被天主教會認為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阿奎納寫就的《神學大全》,基督教世界有了幾百年來嚴謹而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理論體系,即使下層人士沒有上升的社會通道,但德國人的精神世界也相對充盈。而日本半人半神的神道教,簡陋而原始,沒有基督教嚴密的理論框架,日本人可以無條件地服從,卻在精神層面上不知道服從的邏輯性。被圈在籠子裡的日本人上下左右都無法挪動,又沒有理論精神的指導,如果想尋求自由的空間,只能向內心深處去擴展,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會有世界聞名的「工匠精神」。

精緻的日本(1):唐朝的「小迷妹」

日本

另一方面,日本似乎是塊被詛咒過的土地,資源極其貧乏。相當於中國1/30國土和1/10人口的日本孤島,卻承載著世界上10%的活火山和世界上20%的6級以上地震。人口密度是中國的3倍,地下幾乎無任何資源的日本在「先天不足」的情形下,必然要在各行各業「精耕細作」。我們在日本的21天,無處不在體會著這「精耕細作」帶來的舒適和美好,也體會著在中國已經消失的很多唐朝元素,卻在日本保存完好的服飾、語言、文學、哲學、建築和風俗。那「精耕細作」和唐朝元素,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像春雨,「潤物細無聲」,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讓我們註定會與日本離別成歌,相思成語。

相關焦點

  • 唐朝真在日本嗎?日本為何崇拜唐朝文化
    一直有個說法是唐朝在日本,今天你觀察日本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比如服飾、語言、文學、哲學、建築、風俗等等,你總能看到唐朝的影子或痕跡。日本的禪宗、茶道、書道、藝伎、和服、文字、圍棋、寺廟,都是起源於唐朝。日本的文化就是以唐朝為模板的,日本的國名都是唐朝給起的。唐朝以前日本沒有文字,藉助漢字日本才開始進入文明時代,沒有唐朝日本還是那個落後的倭國。
  • 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的影響
    日本在很早之前使用的中國漢字,一直使用中國的典籍。直到空海、吉備真備等人從唐朝求學歸來後,才仿照漢文草書創造了平假名,又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這樣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日本的大部分典籍仍然使用漢字。
  • 正倉院特展:日本民眾熱捧中國唐朝寶物
    秋葉吹落髮髻精緻的人撐傘排隊等待與盛唐交談----秋日東京,上野公園秋葉染紅,銀杏灑黃。東京國立博物館門口,參觀者排隊購票,等待入場參觀「世界的寶物」——正倉院特展。婦人穿著和服,老者打著領帶,博物館提供的黑色竹柄傘精緻有樣。常有人說,日本收藏了中國風的盛唐。正倉院的國寶級藏品正是失傳盛唐的器物、用具的再現。正倉院位於日本奈良東大寺。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
  • 唐朝有多強大?日本人評價唐朝的強大,真正的輝煌帝國
    先後有各種敵人,被唐朝打敗的,如:吐蕃、東突厥、西突厥、吐谷渾、後突厥、回紇、高句麗、百濟、日本、鐵勒、薛延陀、高昌國等等。在這些敵人中,有的被打敗過,有的被滅掉。可見唐朝時期,戰爭之多,唐朝的國力也是靠打出來的。在戰爭的狀態下,還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戰爭並沒有拖垮唐朝,或者這盛世,就是靠打出來的,也奠定了繁榮的基礎。
  • 走進日本,夢回唐朝
    旅行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旅行是為了看風景,有的人旅行是為了拍照,有的人旅行是為了購物,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沒有誰好誰壞,而旅行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是了解當地民族文化和鄉土風情,去到日本後總有一種「夢回唐朝」的感覺。而在中國卻很難體會到這種感覺。作為一個遊客,在日本有以下三方面感觸最深。
  • 唐朝對日本影響有多大,為尋求發展,日本人幾乎將唐朝縮在了日本
    在這些被影響的國都裡,日本可以說是學了個十成九。甚至有人直言,看到日本文化,就仿佛看到了我大唐的縮影。日本人給世人的印象絕對是好學的,學習和模仿是他們發展的捷徑。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有些剽竊的意味,但不得不說,他們學習的很成功。
  • 日本繪畫和中國的關係,唐繪寺廟、佛龕,有著濃厚的唐朝風格
    日本繪畫中的唐繪,與流行在我國六朝的忍冬紋、唐草紋都是在這一時期成為日本美術基現在存於日本奈良縣法隆寺中的一座小型佛殿式的飛鳥時代的佛龕,是一座雕刻精緻、造型美觀的工藝製品.傳說裡邊的畫板當初是用甲蟲的彩翅嵌成的,前後左右板壁都有繪畫,用紅、淺棕黃綠四種顏色畫成,畫家用層疊畫法的表現形式在漆木上繪的《捨身飼虎圖》,是佛龕兩側畫的佛本生故事其中的一幅,所謂「佛本生
  • 日本奈良,一座唐朝城市在日本的翻版
    這幾年中國人出境到日本旅遊與日俱增,日本的許多歷史古城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天生的親近感,建築方面跟中國的古建築很像。日本的一座小城奈良,也成了不少遊客的出行目的地。奈良距離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不遠,這座小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古城,市區裡古蹟遍布,還有好幾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保留下來的古蹟多以寺廟為主,被譽為日本的「社寺之都」。不少寺廟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如法隆寺始建於607年,建築風格受到了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影響,寺內有古建築40多座,這座寺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日本模仿唐朝最成功的古寺:由唐朝日本「留學生」所建,保存完善
    位於日本福岡博多的真言寺也就是日本的東長寺,創立於806年,是日本九州最古老的真言宗寺廟。如果看過電影《貓妖傳》的人應該都對這座寺廟不會太陌生,影片中的空海就是這座寺廟的創立者。東長寺建築風格有濃重的古唐影子。據說是因為這座寺廟是由空海從唐朝回到日本後才創建的。
  • 日本刀的祖先,唐朝軍隊的制式武器,細數四種唐刀的不同用處
    日本刀作為冷兵器中的佼佼者,源自於中國唐朝的唐刀,而唐刀共有四種類型,分別有著不同的用處。日本的武士刀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是非常出名的。人們都知道日本武士刀源自於中國,但具體是從何時從何種武器演變而來,卻鮮有人知。其實,日本武士刀的原型就是唐朝的唐刀。 唐刀並不是一種刀的名稱,而是隋唐兩朝四種刀式的總稱。
  • 日本網友:遣唐使是對中國朝貢!評論:因為仁慈,唐朝才沒滅日本
    其實日本這個國家對於中國歷史是非常認可的,尤其是對於唐朝這個盛世王朝的崇拜之情是溢於言表的,有日本網友在日本歷史論壇上發帖:「我發現遣唐使是對中國朝貢!」看了這個帖子底下日本人的評論,你就知道他們有多崇拜唐朝了。
  • 唐招提寺:日本天皇為唐朝高僧建立的寺廟
    始建於759年的唐招提寺,是日本天皇以皇七子的舊宅為根基,為唐朝高僧鑑真修建的道場,由鑑真本人主持建造。「招提」,意為「在佛祖身邊修行的道場」。唐招提寺位於奈良西京五條町,殿宇重重,亭閣軒敞,既糅合了天平時代和天安時代的日本建築精髓,又洋溢著濃濃唐風。寺院正門,「唐招提寺」的牌匾雖歷經了千年的烽火沉浮,卻風華不減,筆法秀逸,柔雅中帶著磅礴大氣,相傳,乃是孝謙女皇御筆親題。
  • 世界上還有一個「中國」,僅有700萬人口,日本卻聲稱:絕不改名
    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世界上還有一個「中國」,僅有700萬人口,日本卻聲稱:絕不改名!據說在日本有一個地方也叫中國,老百姓看《中國新聞》,坐「中國」巴士,取錢去「中國」銀行,用的電是「中國」電力公司的,就連政府都是某某部門「中國」支部。其實,該地在日本,其中一個地方叫中國地區,據了解,這個中國地區位於日本的本州島西部,北面靠的就是北海道。
  •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文/王凱迪公元7-8世紀,日本國多次派遣唐使進入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並通過大化改新以唐朝為模板建立了所謂的「律令制國家」,將日本帶入了真正的文明時代。這套教科書的說辭為我們帶來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從而強大發展起來的印象,也讓很多人覺著日本才更好傳承了唐朝優秀典範。
  • 日本奈良城 尋跡唐朝風尚
    在日本理解中國唐朝,除開正倉院的藏品淵源,其實整個奈良城都可視作日本唐化運動的中心。即使就整個日本歷史而言,奈良時期也可算是第一次且是至關重要的一次中日文化交流浪潮。期間,日本天皇派出了十餘批遣唐使,不僅運進了很多唐朝器物,同時在制度、文化、建築和工藝等各方面也深受影響。
  • 唐朝一種美食,被日本人引進一直做到今天,幾平米小店年入三億
    唐朝一種美食,被日本人引進一直做到今天,幾平米小店年入三億日本人做事很認真,從吃方面就能看出來,可能是物產不夠豐富的原因,日本人總是能把有限的食材做到極致。日本有一種甜點是唐朝時期由中國傳入日本的,這種甜點叫羊羹,羊肉湯燒開冷卻之後肉和湯會混合凝固成膠質,日本曾經派遣大量遣唐使對大唐進行全方位學習,羊羹就是那時候傳入日本的,由於日本的佛教禪宗影響力比較大,不吃肉的習慣使得他們將羊肉替換成紅豆泥,後來隨著物產不斷豐富而進行不斷改良,不管是原料還是口感都已不再是大唐羊羹了,但是日本人仍然將這種甜點固執的稱為羊羹。
  • 日本天皇名號竟來自武則天,看唐朝是如何完美徵服日本的
    眾所周知,日本自1945年戰敗後,被美軍佔領6年,之後便成為美國最忠實的盟友之一。然而,在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中日關係,就和現在的美日關係一樣。那段時間,就是唐高宗統治的大唐。現代的一些日本歷史學家,稱呼那段歷史中的日本為」大唐的兒子」。就連日本人人敬仰的天皇的稱號,也是來自大唐。
  • 289年間,日本從唐朝學走了這些,至今仍然流傳
    當日本天皇孝德在七世紀登上日本王位時,他開始了一個新時代,它將這個島國帶入一個新的文明時代。在亞洲大陸隔海相望的是龐大而繁榮的唐朝。在他的九年統治期間,孝德下令多次訪問唐朝長安,並開始進行改革,以使日本向中國學習並效仿唐朝。
  • 唐朝文化史:東北亞新羅日本諸國
    唐朝曾與高麗發生過一些戰爭,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六六八年(總章元年),高麗滅亡,新羅統一半島。此後,唐朝同新羅關係步入正軌,經濟文化交流向前推進一步。新羅商人來唐貿易,次數頻繁,人數眾多,北起登州、萊州,南到楚州、泗州等地,都有新羅商人足跡。登州城有新羅館,文登縣東界有新羅所,楚、泗二州各有新羅坊,是他們住宿和交易的主要場所。
  • 日本有一個比京都更像「唐朝」的地方
    日本說,徐福是到了日本,並在和歌山縣上陸。在現在的新宮市,不僅有徐福上陸之地,還有徐福的墓,還有徐福公園,規模都不小。另一位,是日本和尚,法號「空海」, 諡號「弘法大師」。公元774年(唐朝大曆九年),空海出生在贊岐國(今日本香川縣)。15歲時,隨父親進京,當時日本的首都是平城京(今奈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