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暹羅」改名「泰國」:從一九三九年往事說到歷史學與民族主義

2020-12-12 界面新聞

按:歷史學中的民族主義問題,本不易解答。葛兆光的這篇文章,無意對它給出答案,而是藉助一次中外歷史學界的對抗,將治學中的主客觀糾纏,予以呈現。不同人士的箇中心情,令人玩味。

當「暹羅」改名「泰國」:從一九三九年往事說到歷史學與民族主義

文 | 葛兆光

(《讀書》2018年11期新刊)

一九三九年七月,還在香港養病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收到外交部來函,詢問:「關於暹羅人改稱泰施,其來歷與中國之關係如何?」蔡元培立即把此函轉發給史語所,讓史語所進行研究。同年的八月九日,收到史語所回函:「送暹羅改稱泰國、暹羅人改稱泰人諸問題論文,請轉交外交部。」(《蔡元培日記》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三日,643頁)現在,我們一時不能查出究竟史語所送呈院長的是什麼人寫的,什麼內容的論文,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倒是很清楚的。

一九三九年,以鑾披汶為首的泰國政府,在暹羅鼓動「大泰族主義」,特別是一方面在當時深入東南亞的日本鼓動之下,一方面在當時流行的「民族國家」(即所謂「一個民族一個共同國家」)的理論刺激下,號召要統一所有鄰國中的一切泰人,建立自己的大泰國。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泰國藝術廳廳長鑾威集瓦他幹發表演說,說大泰族的分布超越了暹羅國境,在中國廣東有七十萬,貴州四百萬,雲南六百萬,四川五十萬,海南三十萬,越南與寮國兩百萬,緬甸兩百萬。而且「滇、黔、桂、粵至越、緬各地的泰族,聞暹羅亦有泰族而喜,故須喚起泰族,團結合作,領導泰族,進於繁榮」。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暹羅正式改名泰國(Thailand),政府公告中說:「基於本國國名,素被作二種稱呼,即『泰』與『暹羅』。唯民眾則多喜稱『泰』。政府為依民意,故更改國號及國籍。」

鑾披汶·頌堪,1938年出任暹羅王國總理後,將「暹羅」改名「泰國」,對內推行民族主義經濟與文化政策,對外要求收復法國佔領的領土(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暹羅改名泰國,在當時的中國引起震撼,一時間議論紛紛。很快,吳逸生在《現實》第二期發表《暹羅改國名曰泰》,鄭重告訴國民「這是一件含有極大的政治野心的動作」;蘇鴻賓在《南洋研究》第八卷第三號上發表《暹羅改變國號之意義》,指出暹羅提倡大泰主義,是「明明效法希特勒之藉口,與日耳曼民族分布於中歐東歐者需聽其團結合併而為一國之說相同」。國民政府的外交部也敏感地察覺到,泰國改國名,排斥華人,奉行大泰族主義,對於正在艱苦抗戰的中國是一種威脅。當時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日本侵略陰謀慫恿下,泰國政府主導的一次民族主義運動。因此,特別擔心這會引起國內所謂「泰族」甚至包括苗族、彝族的獨立傾向。

特別是,這一波風潮與當時汪精衛之叛變、日本南進策略、國內苗族復興傾向相互呼應,是否會掀起一股分裂中國的波瀾?

最早察覺這一趨向的歷史學者中,可能第一個就是史語所所長傅斯年。

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那時暹羅還沒有宣布改名——他給顧頡剛討論邊疆問題的一封信中,就提醒顧頡剛注意:「今日本人在暹羅宣傳桂、滇為泰族Thai故居,而鼓動其收復失地。」(《傅斯年致顧頡剛[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傅斯年遺札》,954頁)可能是在傅斯年的提醒下,六月暹羅宣布更改國名之後,國內氣氛緊張,議論紛紛,作為一個關注「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在十一月五日的《新中國日報》上,就以「顧銘堅」筆名發表《中國人應注意暹羅的態度》一文。在文章開頭他就問:「暹羅是一個獨立國家,改國名是其自由,為什麼改為『泰國』便和我國發生關係了呢?」

顧頡剛,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族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來源:新浪)

在民族危機時代的史家顧頡剛,對通過歷史學論述捍衛國家統一有很強的責任感。他強調說,暹羅在歷史上是中國的朝貢國,又得了中國的無數好處,「不止靠中國人救回來,也是靠中國人充實起來,……中國確實是暹羅的母國,暹羅的種族、文化、經濟諸端,無一不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孕育長養起來的」。可是,現在的暹羅傍上了現代化的日本,居然要「造出理由以搶奪我們的國土」。

為什麼顧頡剛說是「搶奪我們的國土」?他說,因為他們這一民族即「泰」(Thai),英文為「Shan」,中文和日文中有「撣」,《後漢書》有「撣國」,這個國家原本在緬甸(在今緬甸撣邦),但日本學者懷著「獨霸東亞」的野心「杜造歷史」,說自古撣國等就是一族,他們都是泰族。當時日本對東南亞包抄拉攏的局勢,讓中國學者特別注意到暹羅改名的日本陰影,也看到這種歷史敘述背後的政治意圖。因此他指出,暹羅的一些鼓吹「大泰族主義」的人,就宣稱包括中國的雲南、貴州和廣西的好些非漢民族,尤其是雲南西南的擺夷,都是泰族。由於暹羅把它當作自己的來源,並且在建立大泰族國家的口號下,宣稱:「凡是泰族人都應當屬於這個國家,凡是泰族人以前諸國的土地都應當還給這個國家。」

顧頡剛非常憤怒,他說:「暹羅改國號的一事,和我國西南邊防是有重要的關係的。」

民族主義向來是一柄雙刃劍。

在面臨外敵侵略和國族危機的時代,正義的民族主義常常是國族凝聚力和動員力的來源,在和平的國際秩序和合理的全球貿易時代,狹隘的民族主義(尤其是政治民族主義)往往造成人類之間的敵意。民族主義立場影響下的歷史研究也是如此,歷史一方面當然有喚起民族認同的意義,但另一方面也應當有促成世界意識的作用。可是,當民族主義的正義和熱情影響到歷史學,甚至幹預了對是非真偽的判斷時,它也會導致歷史判斷偏離甚至走向極端。暹羅更改國名的事件,就影響到一個原本純粹歷史學的判斷,即暹羅或泰族,是起源於中國雲南嗎?歷史上的南詔大理是泰族建立的嗎?他們是因為漢代和元代的壓迫被迫南遷的嗎?

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國際學界主要是歐洲東方學界,對於「泰族」或「暹羅」的歷史,往往支持一種說法,即(一)泰族起源於雲南(甚至起源於中國內地),被漢族(如諸葛亮)、蒙古人(忽必烈)一次又一次的侵略而被迫南遷;(二)古代的哀牢夷(漢代)、孟獲(三國)就是泰族;(三)南詔(唐)、大理(宋),都是泰族建立的國家。這些說法,得到很多西洋、東洋學者的研究支持。中國學者陳呂範曾列舉出不少例子,比如「漢族壓迫泰族南遷」,是法國人拉克伯裡在《撣族發源地》〔The Crable of the Shan Race,這篇論文原本是科洪(A. R. Colquhoun)的 Amongst the Shans 一書的「導言」〕中提出來的。他說,漢人的祖先是公元前二十三世紀才從中亞進入中國的,然而在公元前二二〇八年,撣族就已經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而撣族的祖先,發源於四川北部和陝西南部;而著名的法國東方學者伯希和(Paul Pelliot)也主張,南詔就是泰族建立的國家;而英國人戴維斯(H. R. Davies)的《雲南:印度與揚子江之間的連線》(Yunnan,The Link Between India and theYangtze,Cambridge,1909)更認為,撣族發源於廣東。這個說法得到德國克勒納(W. Credner)的贊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克勒納在《南詔故都考察記》(Culturaland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s Made in the Tali Yunnan region with SpecialRegard to the Nanzhao Problem)中,也說撣族是從華南熱帶地區遷徙過來的;而美國傳教士杜德(W. G. Dodd)的名著《泰族——中國人的兄長》(The Tai Race,Elder Brother of the Chinese,Iowa,1923)則認為,泰族屬於蒙古血統,是比希伯來人和漢人更古老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二二〇〇年中國人來到之前,就已經是中國土地上的主人,其故居在阿爾泰山一帶,以後逐步由北方遷入中國,公元前六世紀又從中國中部遷入南部,再從南部遷入印支半島(參看陳呂範主編:《泰族起源與南詔國研究文集》,二〇〇五年)

丹隆·拉查奴帕親王,第一個運用西方歷史學研究法研究暹羅歷史的人,他編著有《曼谷王朝拉瑪二世編年史》《曼谷王朝拉瑪五世編年史》以及《暹羅佛塔志》(en.wikipedia.org)

被譽為「暹羅歷史之父」的丹隆·拉查奴帕親王(DamrongRajanubhab,1862-1943)一九二五年在朱拉隆功大學關於暹羅歷史的系列演講,後來被編輯為《暹羅古代史》一書,大致就是這樣敘述暹羅的歷史的(丹隆:《暹羅古代史》,有王又申中譯本,一九三〇年。由於此書中譯本錯誤很多,曾被許雲樵等人嚴厲批評)。而集大成的英國學者吳迪(W. A. R. Wood)所著《暹羅史》(A History of Siam)就接著這些說法,認為在公元前五八五年(東周簡王元年)以前,中華帝國只是在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都是蠻夷,「其中泰半殆為泰族,皆系今日之暹羅人、寮國人,與乎撣(Shan)諸民族之鼻祖也」。他們是在耶穌紀年一世紀,才「相率南移,達今之撣國北部一帶之地」。他強調,南詔就是泰族所建王國,早在公元六五〇年(唐永徽元年),「泰族復告獨立,且蔚然成為強盛之帝國」,只是「公元一二五三年,南詔(或大理)為忽必烈汗(元世祖)所徵服,此為泰族帝國之終局,而其結果即促成泰民族大量南遷」(《暹羅史》第一章,陳禮頌中譯本,一九四七年)

但是,中國歷史學家卻堅持另外一種立場。

站在中國立場上,歷史學家們的解釋是,(一)泰族確實是中印半島北部和雲南南部起源的,它本來就是「中國」境內的一個族群;(二)如果追溯早期歷史,它們就是生活在這一帶的 「撣國」,即《後漢書》中的《和帝本紀》《安帝本紀》《順帝本紀》中記載的「永昌儌外蠻夷及撣國」。他們曾向漢朝進貢,漢朝授以金印紫綬。特別是史料記載,永寧元年撣國國王雍由調曾經遣使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當時,漢安帝封撣國國王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說明它很早就納入了漢朝的朝貢圈。(三)考古發現的元謀人和各種遺物,說明撣國是「紅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遊,延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古代撣人之地」;(四)講泰語的古代撣人,在與講高棉語的扶南和真臘,講越語的安南,講緬語的驃國,講彝語的南詔,在互相聯繫和衝突中,一直到十八世紀,才逐漸形成了現在泰族的族群和疆域(如方國瑜、陳呂範等,參看陳呂範主編:《泰族起源與南詔國研究文集》)

這裡的關鍵是,如果泰族是永寧元年來朝貢的撣國之後裔,自漢代就是「漢大都尉」,那麼,它從一開始就是中國境內族群之一;如果泰族作為一個整體族群,是在十八世紀才逐漸成型,那麼,南詔、大理就不可能是泰族建立的國家,泰族也就談不上被漢人或蒙古人壓迫而南遷;如果現代中國的版圖內發生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國家,中國境內各族應當是整個的中華民族,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徵服大理就是客觀上促進了大一統疆域的形成。早在一九三六年,方國瑜就在《益世報》發表《僰人與白子》對西方學界,尤其是伯希和有關泰族為南詔國之說法提出反駁,指出南詔並非泰族建立的國家。暹羅改名的一九三九年,方國瑜更發表《讀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其中「南詔所用之文字」一節,駁斥伯希和南詔通用可能是緬甸文的說法,著意指出南詔遺留的石刻、鐵柱銅爐和詩文通用漢文,民間可能通用僰文,強調南詔、大理與內地漢文化的聯繫(收入《方國瑜文集》第四輯,377頁)。在方國瑜的論文中除了學術批評之外,也常常可以看到「險惡用心」「無中生有」「謊言無恥」以及「為殖民侵略服務」等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詞(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上冊,367—369頁)。順便可以一提的是,直到現在國內學者仍基本主張,南詔、大理是由彝族、白族的先民,即烏蠻和白蠻建立的「地方政權」,而忽必烈滅大理,是「剷除了唐宋以來南詔、大理五百餘年的割據局面,則是對中國社會發展做出的一大貢獻」。

19世紀中葉,普魯士特使所繪泰國曼谷風景版畫(Ansichten aus Japan China und Siam: die preussische Expedition nach Ost-Asien,1864. 來源:書格)

但是,日本在「二戰」時出於某種侵略野心,不僅在政治上極力支持大泰國形成,慫恿暹羅鼓吹「泛泰主義」,而且在學術上支持泰族起源於雲南,南詔、大理為泰族,以及元世祖徵服後泰族南遷說。面對異國侵略和國土分裂,學者立場為針鋒相對而往往偏向一側。國內一些歷史學家在討論暹羅和泰族問題的時候,就特別強調,暹羅接受多少中國的好處,泰族受到多少漢文化的影響,就像前引顧頡剛所說的那樣。著名學者陳序經甚至在《暹羅華化考》一文中,引用《大明一統志》卷九十《暹羅國》的話說「暹乃漢赤眉種」,還說,如果這個話可靠,那麼暹羅人本來「就是中國人,而其文化也完全是中國文化」(《東方雜誌》第三十五卷二十一號)。陳序經當然注意到「暹羅人的大汰主義」和日本人的「大陸政策」一樣,「都是侵略的口號」(陳序經:《暹羅與日本》),但是把暹羅人說成中國人甚至「漢赤眉種」,這個說法也太過偏頗,史料依據也實在缺乏。所以,當時專門研究過暹羅史的許雲樵,就在《讀暹羅華化考》一文中,針對這些說法在史料、文化、語言方面提出了很不客氣的批評,並說:「暹羅的染濡華化,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較之印度化,相差猶遠,這是稍加研究暹羅文化的人所公認的事實。」

「立場」使得有關南詔大理國家與族群問題的歷史學研究,染上了濃重的政治和時勢的意味,有人乾脆在論文中,把「泰國」的「泰」,寫成「埋汰」的「汰」。

當民族主義或政治意圖支配了歷史研究,歷史研究很難超越「立場」。

最後講一個有意思的舊事。在暹羅改名泰國之後的第三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民國政府評「蟻光炎獎」。蟻光炎(一八七九至一九三九)是泰國華僑,也是支持暹羅抵抗日本的領袖,後被暗殺。當時,中國政府用他的名義設獎,顯然是在表彰東南亞抗日華僑的精神。然而,當評審委員會把田汝康《擺夷之擺》一書評為第三名時,傅斯年卻非常警惕。他說他偶然看到這一消息,「頓覺此事大有毛病」,便立即給朱家驊、翁文灝、葉企孫寫信,指出這部書是調查「芒市那木寨的宗教活動」,與評獎原則中「專給予研究泰國、越南、馬來亞之歷史、地理、文化、經濟而有重要成績之中國人」一條不合。它不僅「不在本獎金範圍之內」,更重要的是,這部書研究的是「擺夷」,而擺夷就是泰族。傅斯年說,「全中南半島之泰族多矣」,「全中國說泰語者,恐有二千萬人,皆中國人也」,可是由於暹羅近年來「不知自量,要玩大泰主義」,「以雲南、廣西為其失地」。他強調,屬於中國的雲南西南部包括芒市,本來「以受南支佛教影響,頗有離心力」,如果政府再把本來專給外國研究的獎金,給了研究雲南芒市中國人擺夷的田汝康,那麼就等於「將雲南劃歸中南半島,且顯示泰國研究課包括雲南一部之人,與暹羅政府之妄言吻合」。所以,傅斯年強力主張刪去這個第三名。

傅斯年(來源:pnn.pts.org.tw)

傅斯年曾說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學問不應多受政治之支配,固然矣。然若以一種無聊之學問,其惡影響及於政治,自當在取締之例。」可問題是,什麼是純粹的學問?什麼是無聊之學問呢?在國家面臨危亡之際,民族情緒充斥之時,這還真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一日匆匆寫於上海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當「暹羅」改名「泰國」-虎嗅網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泰國藝術廳廳長鑾威集瓦他幹發表演說,說大泰族的分布超越了暹羅國境,在中國廣東有七十萬,貴州四百萬,雲南六百萬,四川五十萬,海南三十萬,越南與寮國兩百萬,緬甸兩百萬。而且「滇、黔、桂、粵至越、緬各地的泰族,聞暹羅亦有泰族而喜,故須喚起泰族,團結合作,領導泰族,進於繁榮」。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暹羅正式改名泰國,政府公告中說:「基於本國國名,素被作二種稱呼,即『泰』與『暹羅』。
  • 二戰時期,「暹羅」為何執意改名「泰國」?
    文|蘋果小哪吒泰國以前名為暹羅,現在有的泰國主題的文藝作品也還是以「暹羅」為名稱呼這個國家。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泰國人把他們的國家名字從暹羅改為泰國呢?(泰國所在地理位置。當時他推出一項被稱為「大泰民族主義」的國家主義政策。從1939年到1942年約三年的時間,他先後頒布12個政府通告,希望通過創建一些新的政治、文化理念來改造泰國。泰國的改名就和第一個政府通告有關。第一個政府通告是在1939年6月24日頒布的。
  • 為什麼,暹羅改名為泰國?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為什麼暹羅改名為泰國的歷史往事。泰國居民俄羅斯一位人士,對為什麼暹羅改名為泰國,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為什麼,「暹羅」會改名為「泰國」?一、古代歷史在公元2世紀,在今天泰國的土地上,居住著莫納斯人(今天他們也生活在泰國以及鄰國緬甸)。這些莫納斯人,後來被高棉帝國(在今天柬埔寨土地上成立的古代國家名稱)徵服。
  • 泰國古時候稱暹羅,為啥改名?原因很簡單!
    在中國古代史書上,泰國的名字一直叫做暹羅。那麼,為何改名叫做泰國呢?原因很簡單!「暹羅」其實是句泰語,意思是皮膚較黑的部族。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 。此後,大多都這樣稱呼泰國。1652年,中國是清朝的時候,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
  • 當時的「暹羅」,為什麼要改名為如今的「泰國」?
    泰國舊名「暹羅」,是中文語境下對古代泰國的稱呼。泰國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大成、吞武裡、曼谷王朝四個時代。圖為19世紀末曼谷王朝時期的泰國,一個出售玉米棒子的河邊流動市場。
  • 「暹羅王國」如何變成了「泰國」
    整個世界似乎正準備超越19世紀的歐洲遺產: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早晚都會被棄置一旁。但轉瞬間,英國公投脫歐,新的「古老」國家再次浮現。國家感(nationhood)即使正被淘汰,也依然充滿著號召力。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逐漸成形的。
  • 歷史:二十世紀的暹羅,以及暹羅改名的原因!
    歷史:二十世紀的暹羅,以及暹羅改名的原因!1932年,有一場幾乎和平的革命使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在新世紀,引入了義務教育,泰國人得到了他們的名字。1939年,它對整個世界變得有意義,暹羅更名為泰國王國,翻譯成俄語意為「自由之國」。1932年暹羅的政變 - 絕對君主制向憲法的轉變。
  • 中國古代,為啥稱呼泰國為暹羅?
    在中國歷史上,泰國古稱暹羅。那麼,暹羅是什麼意思?為啥又改名為泰國呢?中國古代,一直以暹(xian)羅來指代泰國。根據史料記載,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一員前往真臘國,也就是今日的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泰國稱為「暹羅」,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
  • 歷史上的今天,1949年5月11日,暹羅改名為泰國
    泰國古稱暹羅(邏),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裡王朝,後來拉瑪一世奪取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裡王朝(曼谷王朝)。16世紀歐洲列強來到暹羅,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
  • 泰國做了什麼?使顧頡剛暴怒,並說出「搶奪我們的國土」
    泰國,古稱暹羅,與中國自古就有很深的文化交融。但在一九三九年間,泰國做了一件事,讓身在香港養病的蔡元培不顧病中之軀就急忙向當時的外交部寫信,因為這件事也使得顧頡剛暴怒。泰國在當時到底做了什麼,讓兩位知名學者憤怒——因為泰國改了國名。
  • 了解不一樣的「暹羅」
    其實,小編一開始以為「暹羅」只是一種顏色;因為,小編第一次了解到「暹羅」這個詞是因為一種貓——暹羅貓,那時候只覺得這種貓很好看!圖片來源於網絡隨後,小編又了解到一種兔子——暹羅兔,然後,小編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暹羅就是一種顏色。
  • 泰國暹羅紅柚品種特點
    泰國暹羅紅柚有的人也會叫泰國三紅柚,有的苗商也會給起名叫泰國紅燈籠柚、泰國大紅袍柚、中華紅柚等名字!下面我們福建其山苗木合作社在這向大家介紹下泰國暹羅紅柚的特點。泰國暹羅紅柚在福建平和縣掛果表現1.泰國暹羅紅柚的適應性相同於國內其它品種柚子的適應性,只要長江流域或者長江以南的地區均可種植
  • 中國為啥稱呼泰國為「暹羅人」這是什麼意思?泰國人怎麼稱呼中國
    中國為啥稱呼泰國為「暹羅人」這是什麼意思?泰國人怎麼稱呼中國泰國一般都是我國國人出境遊的第一站。我們只要稍微對泰國有點深度調查的,我們就能發現一個詞:暹羅。那是泰國的舊稱。泰國在古代就是叫做暹羅,因為「泛泰主義」的崛起。泰國1939年改名為「泰國」,1945年恢復「暹羅」的舊名,1949年再次恢復「泰國」的名稱至今。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土面積是513,120平方公裡,人口達到6886萬。中國古代,一直以暹(xian)羅來指代泰國。暹羅是什麼意思呢?
  • 此國建國時求中國賜名,叫了600年,現在改名了,叫「泰國」!
    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等,而下面這個國家,在建立後,求中國賜名字,最後朱元璋給其取了一個名字,其一直用到1949年才改名,用了600多年,現在中國人喜歡去那旅遊。  宋代時,泰國中部興起了一個羅斛國,也就是今天泰國的華富裡一帶,當時雖然是鄰國真臘的屬國,但與中國之間貿易頻繁。
  • 泰國曼谷——巴吞旺縣 暹羅商圈
    巴吞旺縣(泰語:;英語:PathumWan)為泰國曼谷的50個區之一。毗鄰地區份為:拉差貼威縣、宛他那縣,空堤縣,沙吞縣、挽叻縣、邦巴沙都拍縣以及律實縣。 暹羅商圈是巴吞旺縣最為著名的購物區,也是曼谷第一大綜合性商圈。 日本,、瑞士、英國以及美國駐泰國使館均位於巴吞旺縣。這個區域也是曼谷擁有皇室血統土地最多的區域之一,可以說是曼谷的心臟地帶。
  • 段宇宏:華人與暹羅復國戰爭
    泰國媒體《ASTV-Manager》曾做過一篇對王室「大不敬」的專題報導,感嘆說:「他信家族中了曼谷王朝的魔咒嗎」,封面和封底分別是泰國華裔國王「鄭信」和華裔首相「他信」的肖像。這家媒體總結說,鄭信和他信都有很多共同點:他們有發音和拼寫相似的名字(Taksin—達信,Thaksin—他信),他們都是北方人,他們都有中國血統。
  • 【泰國】曼谷攻略:玩轉Siam暹羅廣場
    暹羅廣場是曼谷的靈感來源,它的出現創建和發展趨勢都是在這裡形成的。這一地區從拉瑪一路延伸到朱拉隆功大學校園,從帕亞泰路到亨利杜南特路,深受大學生、媒體類型人群和曼谷的年輕人的青睞。中間的兩層是為泰國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預留的,有幾家嶄露頭角的時尚精品店聚集在暹羅廣場購物中心的5號廣場。最上面的樓層主要用於餐飲,其中參雜著幾家科技用品店。這些餐廳覆蓋了亞洲大部分地區的美食,包括韓國烤肉、日本麵條,甚至還有法式風味餐廳等等。
  • 去泰國來一場暹羅之旅,然後說走就走!
    收拾好心情與行李,準備開啟我們的暹羅之旅。泰國即泰王國,聽名字就知道是個君主憲制的國家了,舊名暹羅,還是蠻有感覺的一個名字。泰國一直是東南亞地區比較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佛教之國,對於宗教國家總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總覺得有信仰的國家的人們都很幸福,精神世界豐富,待人的感覺很不一樣。
  • 暹羅古城七十二府,在這裡縱觀泰國歷史,了解泰國文化
    暹羅古城七十二府,在這裡縱觀泰國歷史,了解泰國文化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又是和格格觀賞泰國美景的一天,今天格格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泰國暹羅古城七十二府。在這裡格格想說,如果小夥伴們是第一次來泰國,並且遊玩時間有限的話,又想儘可能的多了解泰國的歷史文化,那麼暹羅古城七十二府是很好的選擇。北欖府在曼谷郊區,坐落在這裡的古城七十二府其實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古城遺址,而是一個巨大的「泰國之窗」.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館就是這裡。你可以在一天內飽覽泰國700餘年的歷史,不同王朝的建築風格的變遷。
  • 豔紫鉚從阿育吠陀到暹羅(泰國)草本
    書中重點提到了一種丁香Butea Superba(豔紫鉚)草本,它通常在泰國(暹羅)的落葉林中被發現,泰國稱之為Kwao Krua(高科),長期以來這種植物的根莖被用來促進男性活力的傳統草藥,當然古代時候食用這種植物的根莖非常簡單,它需要食用大量長時間才可能讓人有感到改善,無法掌握準確的方法包括衛生問題可能會對人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