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中國有機谷網際網路產業園孵化大樓。
應屆大學畢業生阮道麗選擇返鄉就業,月薪超過5000元。
從北京返鄉就業的IT工程師張海濱正在編程。
企飛科技的辦公區內,員工們在認真工作。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 通訊員 實習生 王敬丹 張悅晨
這是一次在危機中育新機的生動實踐。
5月18日開園以來,位於穀城縣城關鎮北辰大道的中國有機谷網際網路產業園一天一個樣。
產業園主體是一棟總投資1.5億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5層孵化大樓,可容納2000人創業就業。截至8月24日,開園僅3個多月,大樓內已入駐30餘家企業,共1100餘人。
園區最大的企業是襄陽企飛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總裁是1996年出生的谷城小夥陳旭。
「3個月來,公司陸續招聘了700餘名新員工,其中108名是從「北上廣」返鄉就業的網際網路人才。」陳旭興奮地說。
縣城公司
開出「30萬年薪」
企飛科技的核心業務,是為當下正火的網絡直播提供軟體開發、數據分析、產品推廣等服務。
走進該公司的辦公區,一眼望去都是密密麻麻的工位,佔滿了整整兩層樓。
在技術部的一角,6月入職的新員工張海濱正在編程。29歲的他,在公司裡已是「老大哥」,他的同事們,平均年齡只有22歲。
來該公司前,張海濱已在北京打拼了7年,先後在「vipkid在線教育」「國美在線」「百度小說」三家國內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工作過,有豐富的後臺建設維護經驗。
張海濱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返崗受阻,長期在谷城老家遠程辦公。5月上旬,經當地人社部門牽線搭橋,他與企飛科技接觸。
「沒想到,他們開出了年薪30萬元的待遇,跟我之前在北京的收入差不多。」張海濱說,這份有吸引力的報酬,讓他萌生了家門口就業的想法。
在家鄉工作,既能找到用武之地,又能照顧父母,還無購房壓力。權衡過後,張海濱決定加入企飛科技。
對於企飛科技來說,張海濱的加入,如同瞌睡遇到了枕頭。一入職,張海濱就利用豐富的工作經驗,對該公司的一項APP服務後臺進行了優化,將每秒最高承載的同時訪問量從100人次提升到了1000人次。
家門口就業,讓張海濱進入了全新的生活狀態。
「在北京的時候,我每月花5000元在六環外租房,每天上班要擠1個多小時地鐵。」張海濱感嘆,如今,騎車10分鐘就到公司,下班回家就有熱飯熱菜,壓力小多了。
陳旭說,像張海濱一樣從「北上廣」歸來的100多名優秀青年,讓公司的人才結構上了一個大臺階。
一個畢業班
20多人家門口就業
相比北上廣回來的「老大哥」,加入企飛科技的新員工中,更多是應屆大學畢業生。
1998年出生的阮道麗,剛拿到大學畢業證,應聘進入了該公司的行政部。她是穀城縣石花鎮人,此前就讀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所學專業是建築工程裝飾技術。
「我們班有50多人,20多個都回到谷城就業了。」阮道麗說,疫情發生後,畢業生找工作面臨困難。好在,當地人社部門「一對一」服務,積極推薦崗位,讓她遇到了企飛科技。
雖然工作和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對口,但阮道麗認為,作為應屆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再擇業」。只要努力去學,就能勝任這份工作。
「疫情後,網際網路行業迎來又一個風口,5G時代即將到來,這個行業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對於未來,阮道麗信心滿滿。
陳旭說,企飛科技的發展,需要大量像阮道麗一樣熟悉網際網路的年輕人。
「網際網路行業就業打破了地域限制,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更多的年輕人吸引回來。」陳旭說,公司的思路就是高薪攬才。如今,公司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佔到了70%。
隨著大量年輕人才的加入,企飛科技的業績也迎來跨越。2019年,該公司全年營收3000萬元。今年截至7月底,營收已突破8000萬元。
「孵化器」引來
30位返鄉創業者
企飛科技的「領頭燕」效應,也帶動了當地的返鄉創業。
在樓內的蝌蚪網絡有限公司,3名1994年出生的「合伙人」,已經接到了公司成立來的首個大單,為當地的「山藥小鎮」做網絡推廣。
該公司發起人帥中琦是谷城人,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疫情發生後,他聯繫到在武漢工作的陳澤坤和陳榮威,3人一起成立了這家短視頻公司。
「陳澤坤是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當過演員,做過導演。陳榮威是武漢一名知名網紅的專用攝影師,技術很好。」帥中琦說,短視頻業務正在往縣鄉一級下沉,對他們來說,返鄉創業正當時。
與帥中琦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貓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野。
王野是一名退伍軍人,此前在杭州和武漢打拼,從事電商行業11年,還有3年的創業經歷。疫情發生後,他回到谷城招兵買馬,成立了這家從事網絡直播的新公司。
「3個月來,我們手把手培養出了26名網絡主播。」王野說,公司從6月中旬正式上線開播,到8月中旬就實現了收支平衡,前景可期。
「我們將落實好返鄉創業就業的扶持政策,到今年底,力爭在產業園內孵化創業企業50家。」穀城縣公共就業與人才服務局局長馬光焰說。
按照穀城縣有關規劃,未來三年,該產業園將培育孵化企業300家,引進創業、安置就業6000人,年產值達到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