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偷把玩具裝進褲腿,父母應該怎麼做?嚴加管教就錯了

2020-12-17 小天寶大玉兒

周末帶孩子去了遊樂場,大寶在玩廚房玩具時,寶爸走過來對我說:「兒子褲腿裡面好像有東西,你等下想辦法讓他掏出來。」正好懷裡的小寶吃完奶了,把她交給寶爸後,我坐在外面不動聲色地觀察大寶。

此時的大寶,眼神不太自然,根本沒有心思玩遊戲了,有小姐姐邀請他一起玩遊戲時,他也站著不動生硬地拒絕了。我找藉口喊他:「快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去超市買菜吧,出來穿上鞋子。」

大寶看著我別彆扭扭地懇求我:「你別把我褲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我假裝不知道:「哦?褲子裡有什麼東西?」(回答的有些突兀了,聲音也有些大。)他剛過4歲生日,已經有些懂事了,可能覺得我這樣的回答會讓別人知道他的秘密,他有些惱怒著急。

我趕緊對著他做了個「噓」的手勢,他向我走過來,我幫他穿鞋子的時候,悄悄問他褲子裡面有什麼,他告訴我是草莓、菠蘿、香腸……。我問他為什麼要拿這些東西,他說:「我喜歡這些東西,它們很好吃。」我告訴他:「有想吃的東西,媽媽可以帶你去買,但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的,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是不禮貌的行為。」

聽我說完,他說:「那我把它們掏出來吧。」在他把褲腿裡的東西還回去後,我帶他去了超市買菜,給他買了他喜歡的草莓和菠蘿。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別的東西?

三四歲的孩子心智發育的還不成熟,他們分不清楚公共的物品和私人物品,當看到公共物品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玩時,會認為它們是沒有主人的,就可能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回家。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他的意識裡分不清楚「你」、「我」、「他」,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

從大寶的表現來看,他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道德還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他希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道德感逐漸增強,他的「自我中心」意識逐漸減弱,「佔有欲」也會逐漸減少或消失。

此時,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偷竊,真正的偷竊發生在6歲至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偷拿行為只是孩子「佔有欲」的表現。

孩子偷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或發洩心中的不滿。如果父母的工作很忙,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感情太少,孩子也會用偷拿東西的行為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有的孩子會用偷拿東西,發洩心中的不滿。比如說幾個孩子在幼兒園爭搶玩具,沒有得到玩具的孩子心中會產生不滿,可能就會把這個玩具偷拿回家發洩情緒。

當孩子偷拿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時,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做,父母不要表現得太激烈,告訴孩子這種是不禮貌的行為,並及時歸還回去;如果孩子不是第一次做,父母要嚴肅地對待,因為現在不起眼的行為,不及時糾正就會逐漸形成習慣。

一、告訴孩子不能侵佔別人東西

如果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詢問別人:「你的玩具能借給我玩會嗎?」別人的東西,要經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偷拿」的行為是不禮貌的。

父母也可以使用「共情」的方法,誘發孩子的同情心和內疚感。讓孩子試著感受下,如果小朋友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見了,產生的傷心和難過的心情。孩子對東西的主人產生同情,就能有效地避免這種行為的出現。

二、鼓勵孩子物歸原主

父母除了讓孩子分清是非對錯外,還要注重事情的處理結果。當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父母要鼓勵孩子物歸原主,這個過程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這是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礎上的,讓孩子明白其中道理後,自願作出歸還的行為。

就像大寶的例子,在我告訴他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是不禮貌的行為後,他自己主動提出要把東西歸還回去。這個過程不是押送,而是給予孩子支持,讓他有勇氣去改正錯誤。

三、不要懲罰孩子

發現家裡多了不屬於自己的新玩具或者其他東西時,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上來就劈頭蓋臉一頓猛批,哪個孩子也受不了。也不要用審問的方式,審問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還會逼迫孩子學會撒謊。父母要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父母不要用強烈的懲罰方式去處理,強烈的管教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心理需求,從而對偷拿東西更加變本加厲。

其實,在孩子的概念裡,還沒有偷竊的意識,所以父母切忌不要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因為標籤效應不自覺地向著「小偷」靠近。

相關焦點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在家庭裡,不乏聽見這樣的話語:「下來,別上去」、「這你都錯,怎麼這麼笨?」、「跟你說過沒?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 「韓國收回「父母懲戒權」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究竟如何管教?
    韓國去年9歲男童被父母鎖進旅行箱數小時最後窒息而死的虐童事件,韓國法務部決定刪除民法中有關「父母懲戒權」的條款,以此來杜絕超出教導範圍的懲戒行為。此消息一出,造成社會不小的輿論影響。 在引起民憤的同時,其實也折射出亞洲父母普世「打罵成才」的育兒論。
  • 反話管教孩子的7大影響,如何正向教養減少孩子負能量?
    「去收一下玩具,否則我就將玩具丟垃圾桶」、「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就別哭」……父母管教孩子,有時會不注意脫口而出類似的反話,甚至有些父母會說「你在鬧,我就不理你。」其實上述所言都是話中有話,字面上是「你再鬧」,但真正用意是在警告孩子、要求他停止目前的行為。
  • 該如何把握管教兩歲孩子的尺度?這樣做,你會發現管教孩子很簡單
    有的父母簡直叫苦不迭,說這孩子,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該講的道理也同他講了,但就是完全不管用,這是為什麼呢?兩歲孩子,到底該怎麼把握管教的尺度呢?其實,孩子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語言能力、探索能力都在快速發展,此時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雖然這種主意在大人眼裡根本就是胡鬧,但對他而言卻是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
  • 面對孩子3個叛逆期,高智商父母教養孩子,從不說一個「不」字
    面對孩子的3個叛逆期,父母應該怎麼做。 一、自我意識成長期(2.5歲到3歲) 當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父母就會常常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慢慢地孩子也就學會了。孩子和我們一樣,從心裡就不想被人控制,所以「不」字就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父母應該學會的兩個教養方法
  • 家有「人來瘋」的孩子怎麼辦?家長把握三個管教方法
    孩子的到來,給每個家庭增加了很多歡樂,他們有時候是天使,有時候是魔鬼。尤其是家裡來了客人,可愛的孩子秒變「熊孩子」,打斷大人說話,稍有不對勁就哭鬧,淘氣大喊……俗稱「人來瘋」,孩子這樣的表現,很是令父母頭疼!
  • 真該對這些熊孩子嚴加管教,「棺材」怎能隨便鑽,身在福中不知福
    真該對這些熊孩子嚴加管教,「棺材」怎能隨便鑽,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當中總是會出現非常多不順心的瞬間,但是我們在面對這些的時候,仍然要注意保持好的心情去度過這美好的每一天,畢竟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要讓自己在有限的生活裡面
  • 南京警方通報中學生弒母案:父母都是老師 管教嚴格
    並在16日南京警方證實網傳信息屬實,並對此案發布警情通報,通報稱李某某對其母親管教等問題長期產生矛盾。據該小區居民稱:「事發前幾天有公安在小區中出現,並表示其父母都是老師,管教也比較嚴格。」李某某學習成績優異、方法得當,並代表學生參加過表彰講話。就此事許多網友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 熊孩子鐵軌上放石頭逼停火車,令家長管教?能管教好還有這事?
    由於這些涉事孩子年紀還小,警方已經勒令家長嚴加管教。社會對未成年孩子及其監護人確實過分容忍,實際上這種容忍也是一种放縱。話說,如果這些家長能管教好他們的熊孩子,還至於有此事發生?難道他們不清楚這種事情的後果嚴重性?在鐵路沿道的家長,不該事先做好足夠的警戒和教育嗎?這種惡作劇,實在應該引起關注,避免製造安全隱患。
  •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扔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扔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但有時候孩子扔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去判定孩子扔東西的目的性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孩子哦,正確的教育孩子,一定是先搞清楚為什麼,然後再是怎麼做!
  • 孩子發脾氣時,90%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未被看見的委屈和壓抑,像一隻蠶一樣,蠶食著親子關係中的親密和信任。看見孩子背後的情緒,遠比簡單地壓抑它更有用。一味壓抑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對父母關閉心門,再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該怎麼做?
  • 孩子玩具被搶後的反應暗示性格,父母這樣教育,高情商解決危機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插畫:Juice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時,很可能因為玩具發生爭執,當孩子玩具被搶時,父母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同,到底該怎麼做呢?「這就對啊,鏟子是樂樂心愛的玩具,如果你要玩,他會很樂意分享,可是你直接搶走的話,樂樂也會難過、不開心的。」「阿姨,對不起,我知道錯了。」小男孩將鏟子歸還給樂樂後並道歉,樂樂瞬間笑容滿面地說道:「沒關係,媽媽說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我們一起玩吧。」
  • 「最殘忍生日蛋糕」走紅,孩子當場淚崩,父母這份「驚喜」錯沒錯
    01「最殘忍生日蛋糕」走紅,孩子當場淚崩,父母這份「驚喜」錯沒錯有一個小男孩兒,看著應該是個小學生。在生日這天,爸爸親自揭開蛋糕,想給孩子一個「驚喜」。孩子本來也是滿心期待,但是在看到蛋糕的具體模樣之後,瞬間淚崩。原來,這個生日蛋糕不似我們平常見到的水果蛋糕,又或者玩具蛋糕等,而是一個「書本蛋糕」。只見,蛋糕上放了6本書,都是孩子會學到的英語、數學等等。
  • 養孩子不是「從來如此」,管教應該有邊界
    現在的教養方式,也可能存在問題如今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卻也走向"管教過多"的另一個極端。現在市面上火爆的育兒書籍,更是給父母的焦慮心情添了一把火,通過不停給父母製造各種"危機感",告誡家長要更多地愛孩子,更"科學地"管教孩子。一邊拿度尺去丈量孩子的成長,一邊給自己套上質量上好的合金枷鎖。只不過是生了個娃,卻讓整個人的言行都變得謹小慎微起來。
  • 孩子被欺負,我們可以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
    循聲望去,你的孩子正在和另一個孩子為他們視若珍寶的翻鬥車進行爭鬥!此時,你可能會被「超級父母」的身份驅使,去拯救你的寶寶和他的玩具。而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卻不在場……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但也同時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可以去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
  • 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父母三種錯誤做法危害大,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合著這不是你們家的孩子,哭不哭的都無所謂。JoJo媽還記得上次,也是跟這個小男孩一起玩,JoJo看到小男孩的玩具放在地上沒玩,就拿起他的玩具,然後小男孩的媽媽看到,立馬衝過來,一把搶走JoJo手上的玩具,說「你女兒怎麼那麼霸道,別人的玩具也玩,不好好管教,以後還了得」。
  •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
    別再吼罵孩子了!孩子犯錯後,父母只需說這1句話,比打罵更管用疫情期間,鄭州的一位大姐被兒子氣得幾近崩潰。「我裝一袋水泥是1塊錢,4萬多塊錢,我得裝4萬袋子水泥啊!」原來,大姐是做水泥生意的,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工作。
  • 你家孩子喜歡說謊?恭喜你!這是孩子在成長,4招教你正面管教
    其它原因有些時候,孩子年齡小,可能是單純記錯某件事而造成的說話不準確、也可能是把想像和現實混淆。這種謊言在所難免,只能說孩子發育不完善,慢慢長大就好了。孩子喜歡說謊,4招教你正面管教1.允許孩子適當犯錯,但不要貼標籤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犯錯後,不要隨意指責或批評他的行為,甚至不要輕易拆穿他的謊言。
  • 孩子哭鬧要買玩具,媽媽沒有打罵,說了一句話,孩子乖乖聽話
    前不久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在超市購物。按照這個年紀的通病,肯定會拉著他媽媽給他購買玩具。果不其然,小男孩的腳步停在了玩具區,看上一款遙控汽車。他開始扯媽媽的衣角,對其撒嬌,小男孩的媽媽蹲下了身子,輕輕地詢問孩子:「這種類型的玩具家裡有很多,你確定要買嗎?」
  • 不服管教的孩子怎麼辦?用對「正面管教」3步驟,理解是關鍵
    相信家長們都會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總是不服管教該怎麼辦?有的家長會認為只要打孩子幾頓就好了,只要下手足夠狠,孩子自然會聽話。有的家長卻認為動手打孩子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樣孩子雖然可能表現得比較聽話,但是會越來越叛逆,還會慢慢疏遠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