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我們可以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

2020-12-23 紐哈頓國際早教

在寧靜悠閒的下午,陽光明媚,清風微撫。你坐在長凳上,一邊看著本月的讀書會精選,一邊看著五歲的寶寶在操場上開心玩耍。突然,震耳欲聾的尖叫聲打破了田園的寂靜。循聲望去,你的孩子正在和另一個孩子為他們視若珍寶的翻鬥車進行爭鬥!

此時,你可能會被「超級父母」的身份驅使,去拯救你的寶寶和他的玩具。而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卻不在場……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但也同時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可以去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如果當孩子有危險或出現嚴重傷害時,我們應該介入,相信多有的家長都會認同這一點。但是如果風險和後果都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育兒博客一樣多,但卻都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辦法。因為每種情況的出現都是獨特的,需要高超的溝通技巧才能解決。

以下建議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但假設沒有毆打或暴力行為,那這裡有幾個方法,可以幫我解決從玩具盜竊到揮桿搶奪以及罵人等問題。

給和平一個機會

家長總是會為自己的孩子辯護,這是一種本能。但我也經常被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震驚,如果你給他們彼此一點空間的話,其實很多事情無需家長參與。

幾年前,我在操場上值班,看到一個學齡前兒童試圖從她的朋友那裡拿走一個球。當時我正在院子的另一邊上課,教給孩子關於「分享」行為。這時我聽到那個憤憤不平的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拿走它!請等到輪到你玩的時候!」她的自信讓我止步不前。

沒過幾分鐘,他們就同意一起玩了,並談判出了公平的條件。如果我站得更近並進行了幹預,我會在不知不覺中剝奪那個小女孩明確界限的機會,並剝奪另一個孩子尊重它們的機會。

當然,這樣的方法並不總是奏效的。但如果情況看起來不危險,我們完全可以試著給孩子們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解決。他們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記住你面對的是一個孩子

而不是罪犯

如果你不得不介入,而對方父母不能或不願介入,請記住對方的孩子並不是敵人(即使他們讓你的孩子哭了)。他們也是一個仍在學習衝動控制的寶寶,正在認識這個世界以及社交的界限。儘量不要大喊大叫或者羞辱他們,更不能去毆打別人的孩子。

遇到這類事件是每個人的學習機會。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清楚並充滿感情地為自己辯護,你希望兩個孩子都學會尊重他人的身體、財產和感情。所以,請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以同樣的善意和理解去對待別人的孩子。

在孩子的爭鬥風暴中保持平靜

如果你不得不介入,但是兩個孩子的情緒都很激動,那麼你需要以寧靜、慈愛的成年人威嚴加入這場爭鬥。只要沒有發生擊打、撕咬或一般的兒童對兒童的暴力,應該試著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他們拿走你的球時,你感覺如何?好的,告訴他們。」也可以試著讓另一個孩子表達「他們想要什麼」,並引導他們意識到將來可能有更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它。一旦他們都感到被傾聽和理解,你會驚訝地發現道歉和原諒是如此自然地進行著。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我引導過很多這類互動行為。我知道這種方法比簡單地拿走玩具並趕走另一個孩子更費時間和精力。但是,如果更多的成年人也能保持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的世界不是會變得更好嗎?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行為」

而不是孩子

你需要在意的問題不是孩子,而是他們採取的行為。避免出現「壞孩子」或「卑鄙的行為」這樣的價值判斷,可以通過「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當你叫別人的名字時,會傷害他們的感情,然後他們就不會再和你一起玩了。」給孩子一個機會,通過道歉來糾正行為,並在之後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受。

對另一位父母保有同情心

你需要告訴另一個成年人發生了什麼,以及你是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的。希望他們會理解並同意你的決策。如果他們道歉,你可以用「孩子就是孩子」的態度優雅地接受。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也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而處在對方的位置。

如果對方父母看起來很冷漠,沒有歉意,甚至咄咄逼人,那我們儘量不要以牙還牙。在這種情況下,責備另一個成年人「對孩子教育的糟糕」會產生新的衝突。如果有分歧,把它說出來,試著為你們倆將來應該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找到共同點,尤其是如果你們的孩子將來還會在一個公園玩或是去同一所學校。以開放和關心的心態去面對這種情況,通常會產生更令人滿意的結果。

將文化也放進考慮當中

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尤其是在外國人社區!在美國不僅有不同的社會規範,而且每個家庭也都來自不同文化程度的地區或國家。對一些人來說,撫養孩子的「鄉村」心態是正常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被視為侵犯和侮辱。在一些地方,排隊是標準的,而在其他地方,排隊是很少見到的。不要認為你的禮貌就是標準,在合理的範圍內,試著通融一下。

孩子通過觀察成年人如何互動,進而學習如何表現自己。不管你告訴他們多少次,即使沒有回報,我們也需要互相尊重,沒有什麼比看到你尊重別人更能說明問題了。通過以文明的方式參與並努力達成共識,你就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榜樣。當你的孩子成長為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成年人時,你現在播下的種子會對世界產生奇妙而深遠的影響。

NEW HATTAN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欺負人或者被欺負
    對待「小霸王」,是懲罰教育,「你打別人,我就打你」?還是暗自得意,「欺負人總比被欺負好」?抑或不讓孩子出去玩,「少給我惹是生非」?這些不同的選擇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分別看看家長們該如何對待「小受氣包」和「小霸王」?
  • 這4種孩子看著聰明,長大後可能沒出息,家長該及時管教
    這4種孩子看著聰明,長大後可能沒出息,家長該及時管教我們總喜歡去看別人家小孩聰不聰明,來跟自己家孩子做對比,但是你知道嗎?孩子小時候聰明並不能決定什麼,有可能孩子長大之後反而沒出息!這些耍小聰明的孩子雖然小時候很受歡迎,覺得這個小孩子腦子轉得挺快,也不拆穿她們的小把戲,任由他們如此,長大後這些孩子的價值觀會出現偏差,認為什麼都可以通過耍小聰明得到,最後誤入歧途。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這是為什麼呢?管教的確能讓孩子懂規矩,也是家長的重要教育手段,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
  • 害怕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讓孩子記住6個步驟,遠離「欺凌」
    小欣從幼兒園回來,經常和媽媽講"幼兒園某某小朋友欺負我了",媽媽開始覺得幼兒園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就沒有在意。突然有一天,看到小欣的腿上被掐的紅紅的,這時候媽媽看了既心疼又氣氛。她剛想告訴小欣以後要是再有小朋友欺負她就打他,可是話到嘴邊來又咽了回去,也不能教孩子打人呀,這不是以暴制暴嗎?
  • 不服管教的孩子怎麼辦?用對「正面管教」3步驟,理解是關鍵
    孩子為什麼總是不服管教?很多家長們都在糾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忘了關注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想要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自然要先明白孩子為什麼會不服管教。原因一:家長說一套做一套,讓孩子很不服氣。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就是他的老師,在生活當中他也會不自覺地模仿家長的行為。而有些家長自己有著不好的習慣,卻要求孩子處處都做得完美,這樣孩子怎麼能服氣呢?比如說有的家長回到家之後,把鞋和襪子隨便一扔,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 「韓國收回「父母懲戒權」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究竟如何管教?
    就連中國也有「棒下出孝子」一說,我們長久以來信奉的「打罵成才」管教的育兒論真的可行嗎?懲罰會有怎樣的負面效應呢?若父母的「懲罰」不再被允許,我們的家長該用怎樣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呢?
  • 孩子犯錯你的懲罰是否過於嚴厲?10種管教孩子的方式,現在教給你
    我發現很多的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使用的方法都是比較嚴厲的,導致了孩子在和家長相處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來看看你家孩子是否有這樣的表現。孩子做事情沒有主見,而且非常安靜,有時候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卻不敢。孩子的叛逆心理如果非常的強烈可能還會學習家長們的做法以上的5種現象,但凡孩子中了3條就說明,你的的教育方式已經開始在影響孩子了,我們身為家長能做的也就只有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一共總結了10條管教孩子的方式,我們能一起來看一看吧。
  • 該如何把握管教兩歲孩子的尺度?這樣做,你會發現管教孩子很簡單
    有的父母簡直叫苦不迭,說這孩子,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該講的道理也同他講了,但就是完全不管用,這是為什麼呢?兩歲孩子,到底該怎麼把握管教的尺度呢?其實,孩子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語言能力、探索能力都在快速發展,此時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雖然這種主意在大人眼裡根本就是胡鬧,但對他而言卻是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
  • 如何養育「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每年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都會非常緊張的等待成績放榜,除了關注自家孩子的成績之外,家長們當然也會關注別人家的孩子。只是這裡的別人家孩子並不是別人家普通的孩子,而是那些頭頂高考文理狀元稱號的學霸、神童、天才。
  • 孩子上幼兒園被欺負,你只會罵孩子膽小?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才重要
    說到在校園中被欺負的事件,我們經常能聽到身邊人抱怨自己家小孩在學校時被某個「小霸王」打了,家長嘴裡罵罵咧咧,一邊推搡孩子不會反擊,但也沒有絲毫行動教會他自我保護,等到下一次孩子又被打時,才氣憤打電話給班主任,我要告訴這些家長,這樣的行為壓根就沒有用。在幼兒園裡,當孩子遭受霸凌的時,家長要學會教孩子擁有自我保護技能。「你為什麼那麼膽小,一點用都沒有。」
  • 反話管教孩子的7大影響,如何正向教養減少孩子負能量?
    當孩子調皮、我們說也不聽時,大部分的父母也許會脫口說出: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或者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活該等類似情緒用語,然而,我們利用反話責備孩子真能達到管教目的嗎?對親子關係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孩子聽到這句話是什麼感受,很犀利卻扎心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副教授沈奕裴指出,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孩子可能內向,動手能力很強;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孩子活潑外向,演講很厲害;家長卻很喜歡用自己孩子的弱點去和別人的優點對比,這樣就很容易焦慮!」
  • 過年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這幾種行為最招人嫌,你中了嗎
    過年了,家長免不了要帶著孩子到處走親訪友的串門,此時孩子的表現,那就代表著父母日常的管教方式。不想被孩子被人說成是「熊孩子」、「沒教養」,那家長就要注意避免讓孩子在串門時做出下面兩種行為,不僅惹人嫌,做家長的也臉上沒光!
  • 古代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身為父母,在有意無意中總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由於「這山看到那山高」心理作祟,總覺得孩子是別人家的乖。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詞悄然發生了語義增值,既是對人家孩子的充分肯定,也被賦予了優秀孩子的潛在含義。
  •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家長就該狠心立規矩,立得越晚,娃越不好管教
    當父母管教孩子時,他們都清楚要給孩子制定規則,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在教育實踐中,許多小朋友都不把規則當回事時,家長往往又會因為看到他們哭而心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孩子嘗到了不守規矩的甜頭,在以後的生活中,更是會屢次犯規,因為他知道,父母總是會妥協,所以更加肆無忌憚。但是,父母,讓孩子不遵守規則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顯然不是。也許有些家長會反駁說,他們也想管教孩子,讓其遵守規則,但又不想讓孩子感到委屈。
  • 家有「人來瘋」的孩子怎麼辦?家長把握三個管教方法
    當孩子「人來瘋」發作時,家長對孩子一頓訓斥是沒用的,重要的是,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就要注意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1、採用更加溫和的教養方式家長應該避免「溺愛孩子或對孩子管教過度嚴厲」這兩種偏極端的管教方式,平時多多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特別愛表現,精力過於旺盛,如果有,就應該多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讚許,不要讓孩子感到壓抑,否則是不利於改善他們「人來瘋」行為的。
  • 哈佛兒童研究發現:為什麼孩子會「人來瘋」?原來是管教方式出問題
    孩子在人多的時候這樣做會讓很多人覺得這家孩子的家長沒有教好孩子,不但對孩子自己給別人的印象有損,對很多家長來說這也是一道難解的題。根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教授查理團隊的研究發現,孩子出現人來瘋的現象,還是由於父母管教方式導致的。以下是根據查理教授的研究整理而成。
  • 你家孩子喜歡說謊?恭喜你!這是孩子在成長,4招教你正面管教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過相關內容得出結論:超過80%的孩子都會發生說謊行為。那麼,孩子為什麼喜歡說謊?說謊的孩子就一定是壞小孩嗎?孩子愛說謊的4大真相1.孩子喜歡說謊,4招教你正面管教1.允許孩子適當犯錯,但不要貼標籤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犯錯後,不要隨意指責或批評他的行為,甚至不要輕易拆穿他的謊言。
  • 不想幫別人家的孩子投票,有錯嗎?
    這種四處拉人幫忙投票的一般多見於有孩子的家長,現在,只要孩子參加個比賽,通常都會被舉辦方要求在網絡上曬照片、作品等,然後要求集贊或投票。雖然家長也是沒辦法,可這樣的投票大家內心究竟是怎麼樣的,家長知道嗎?
  • 孩子偷偷把玩具裝進褲腿,父母應該怎麼做?嚴加管教就錯了
    我找藉口喊他:「快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去超市買菜吧,出來穿上鞋子。」大寶看著我別彆扭扭地懇求我:「你別把我褲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我假裝不知道:「哦?褲子裡有什麼東西?」(回答的有些突兀了,聲音也有些大。)他剛過4歲生日,已經有些懂事了,可能覺得我這樣的回答會讓別人知道他的秘密,他有些惱怒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