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美術館扎堆上海 藝術生態可望優化

2020-12-17 21經濟網

民營美術館不約而同選擇上海而非北京,在孔達達看來,不光因為上海政府予以文化產業的支持,還因為北京已經有較多的國立博物館、高校美術館和像798這樣的畫廊聚集區,文化活動相對豐富,留給民營美術館發展的空間沒有上海這麼大。

2016年底,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發布公告稱,自2017年1月起,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將臨時搬遷至浦東世博園區,並與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進行優化整合,合併後將沿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名稱。

此次民生兩館合併入駐浦東,進一步擴展深化了上海的藝術版圖。無獨有偶,寶龍美術館、蘇寧博物館這兩家依託於企業的民營美術館也將於今年分別在七寶和普陀竣工並對外開放。一時間民營美術館之風又在上海颳起,並且跳脫出近兩年大出風頭的西岸文化走廊,將藝術格局擴至整個上海。

隨著民營美術館的成立,上述企業曾經收購的天價藏品再次進入大眾視線,吸睛之餘讓公眾對於民營美術館有了更多期待。成為民營美術館駐紮地的上海也迎來更繁榮的藝術生態。

天價收藏花落企業豐富館藏是目的

廈門寶龍集團(以下簡稱寶龍)和南京蘇寧集團(以下簡稱蘇寧)各自的同名民營美術館開張在即,巧合的是,這兩大集團去年都曾以天價收購藏品。

2016年,寶龍以1.955億元拍下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頁》,2016年秋拍誕生的全年最貴拍品《五王醉歸圖卷》則以3.036億元被蘇寧集團拍下,三胞集團也以1.725億元拍得吳鎮《山窗聽雨圖》,刷新吳鎮個人拍賣成交紀錄。早在2013年,寶龍集團就以1.288億元拿下黃胄《歡騰的草原》。同年,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1.72億元競得畢卡索名作《兩個小孩》。

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認為:「在流動性過剩,缺乏高回報資產的情況下,藝術精品自然成為資金追逐的好資產。」

企業大手筆買入,使得藝術品市場熱鬧起來。上海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代,隨著藝術品價格的一路上揚,傳統藏家或者單一收藏者的資金實力已經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場,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企業化、機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擴大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公益慈善行為、廣告公關行為合理避稅……這些都是刺激企業進軍藝術品市場和大量購買收藏品的動機。」

據雅昌藝術網報導,買下《五王醉歸圖卷》的蘇寧集團張桂平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其所創建的蘇寧博物館更是收藏了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此次買入《五王醉歸圖卷》進一步豐富了館藏的同時,也以重要藏品奠定了民營美術館「高大上」的基調。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院長孔達達認為:「高價藏品是美術館的支柱,可以顯示美術館的收藏品質。」

同樣以高調買入天價藏品著稱的還有著名藏家劉益謙。由劉益謙夫人王薇擔任館長的龍美術館至今已在上海、重慶開設三家展館,接下來還將進駐武漢。為了將龍美術館打造成世界級的美術館,劉益謙更以10.73億元的天價拍下莫迪利亞尼的《側臥的裸女》。

黃雋認為:「不少企業家最初是由於自己的喜歡收藏藝術品,當收藏的越來越多時,就萌發了拿出來展示的願望。使個人收藏變成一種公共服務行為。在國內不少企業家掀起了開辦私人美術館和博物館熱潮,將私人行為轉換為社會公益行為,把收藏當作事業和社會責任來做,擴展了其正的外部性和正能量。」

企業的大規模收藏最終總是以成為民營美術館館藏為歸宿,但建立一座合格的美術館,豐富昂貴的藏品並不是唯一的條件。

孔達達表示:「這不光需要企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保證美術館的運營,也需要美術館找到合理的自身定位,收藏品味,以及發展方向,儘量做到差異化發展。美術館還需要考慮如何對藏品進行規劃和學術梳理,如何吸引參觀者,如何組織高水準的展覽,這是一個很富有挑戰的事情。」


 返回21經濟首頁>>

相關焦點

  • 讀懂上海 不妨從民營美術館開始
    今年6月1日,《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這部全國首個美術館管理試行辦法,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美術館。  事實上,在上海82家美術館中,民營美術館已佔到了64家,3.5倍於國有美術館。日益增多的民營美術館,為上海的文化生態貢獻多元色彩,但如何管理與扶持,恰如牆上掛畫,需要相關各方細思量。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近十年來,在這座城市孕育了中國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群體。  在位於上海的民營美術館中,七寶古鎮畔的上海寶龍美術館還相當年輕。這座開館於2017年11月18日的美術館,由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創立。
  • 藝術創意引領城市更新,上海「美術館大道」生態初現
    在改造升級老建築、改變街區形態的過程中,文化藝術是先行者。距離龍美術館西岸館不遠的餘德耀美術館,與鄰居互相借力宣傳,爭做大展。兩家私人美術館在2014年西岸「藝術走廊」還只是個遙遠的藍圖時開幕,如今成為上海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藝術機構。印尼華人餘德耀在英文雜誌《藝術與拍賣》「藝術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榜單裡多次排名靠前。
  • 民營美術館收藏(八)|餘德耀美術館:民營美術館邁向公共化
    在餘德耀基金會的支持下,2008年餘德耀首家美術館在印尼雅加達落成開館,展出了嶽敏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盧昊、徐冰等四十多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彰顯了餘德耀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實力。  2014年,餘德耀於中國的首家美術館落戶上海。開館展以「天人之際」為題,將基金會在當代藝術收藏上的成就系統化學術化地呈現給觀眾。
  • 民營美術館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恆廬美術館執行館長席挺軍說,懷著對藝術的熱忱和對這個朝陽產業的憧憬,他逐漸把重心從對外貿易轉向為藝術經營。  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杭州的民營美術館有著自身特色。「第一個特色就是藏品豐富且品位高端,」席挺軍說,「中國美術學院和西泠印社就在杭州,百年 來集聚了許多藝術大家,留下了大量藝術珍品。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
  • 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民營美術館在中國
    張子康:實際上《美術館》這本書真正的讀者是比較多層面的,因為中國美術館的現狀尤其是民營美術館剛剛開始。很多人對於美術館的了解有很多錯位,原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剛進入美術館的時候,對美術館的了解也是比較淺層面的了解。這個書通過我們的合作一起做這本書,最主要想告訴做民營美術館的還有一些想了解美術館想進入美術館的人,告訴他們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①|美術館群何以在浦江兩岸持續崛起
    ,此外,「黑石號」、「莫奈《日出·印象》」「蒙克大展」等在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外灘美術館群,展示著藝術經典與當代最新藝術在上海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被激發和認同。短短幾年間,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油罐藝術公園、香格納畫廊等眾多知名文化藝術機構入駐此地,2014年,原上海飛機製造廠廠房經過改造,轉型為西岸藝術中心,成為了每年11月西岸藝博會的固定展出場地。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②|美術館書店:嘈雜時代,藝術的文字居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藝術閱讀在上海」系列,以藝術板塊為切口,觀察上海不同形態書店的藝術閱讀部分。本期聚焦的是「美術館裡的藝術書店」,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美術館商店「電鋪」與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閱讀和商店區域。
  • 秋季漫步上海黃浦江畔,曾工業建築扎堆,如今成為文藝美術館大道
    其實上海不只是經濟金融的高地,大量的高級人才湧入,也使得這裡文化生活需求旺盛。很多海外演出、展覽,凡是來到中國內地,大體不會錯過上海站,也讓不少別地兒的文藝愛好者粉絲嘆息:每次都去上海,不愧為宇宙中心。魔都,值得膜拜一下。也正是因為文化演出市場的興盛,這些年上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場館。
  • TANC丨首屆Art Chengdu與知美術館同期開幕,西南藝術生態擴容升級...
    ▲ Art Chengdu現場4月25日,籌備兩年之久的首屆Art Chengdu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成都春熙路遠洋太古裡地鐵廣場開幕,同期,知美術館、藍頂美術館、麓湖·A4美術館、千高原藝術空間等成都的各大藝術機構也均有展覽推出,當代藝術界的目光迅速聚集到中西部地區,「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博覽會,能夠讓成都整個藝術生態有一些新的改變
  •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藝術攜手金融探索
    民生銀行成立美術館是一種互利雙贏的跨界合作,也為金融機構與藝術的聯姻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銀行跨界藝術成果豐碩  對民生銀行來說,與藝術的合作並不陌生。2007年,民生銀行接受委託運營北京炎黃藝術館,使這個國內較早、較大的民營藝術館起死回生,重新煥發青春,業內為之矚目。
  • 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走進美術館感受藝術的氛圍和藝術的薰陶
    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走進美術館感受藝術的氛圍和藝術的薰陶,五十件超美作品全部公開,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項目給你不一樣的體驗!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時間:2020-03-27至2020-08-31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地點:上海|上海teamLab無界美術館在線訂票:大河票務網teamLab無界上海是由teamLab藝術團隊打造的全球第二座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民營藝術力量的崛起其實在此之前,2010年上海外灘美術館在虎丘路20號開館,其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建築,完成於1932年,此地在1949年前曾是「上海博物院」,作為中國最早現代博物館之一,自19世紀中期以來即是上海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 | 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民營藝術力量的崛起  其實在此之前,2010年上海外灘美術館在虎丘路20號開館,其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建築,完成於1932年,此地在1949年前曾是「上海博物院」,作為中國最早現代博物館之一,自19世紀中期以來即是上海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
  • 美術館之外,上海還有這些藝術空間
    在小商品市場裡有個攤位總變著法子展示藝術作品,人民公園的中年男女也會偶遇藝術的相親方式,運動園區的匆匆過客也許是去赴一場藝術之約,百年公寓的地下室裡說不定潛伏著一位藝術家,在最商業化的園區裡也有不掙錢的機構在運營……1月8日,一場名為「上海的公共與獨立藝術空間」的講座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行,藝術史學者和藝術評論人田珠莉分享了近幾年在上海逐漸湧現並持續發展的公共與獨立藝術空間的生態
  • 專訪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拉瑞斯·弗洛喬
    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創立與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當代藝術的發展都密切相關。2000年以來,在經濟騰飛的背景下,中國各地開始出現投資熱。在區域迅速崛起的進程中,文化教育事業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對象,一些高淨值群體也開始涉足包括私人美術館在內的各類公益項目。早期中國本土的民營當代藝術機構多為商業畫廊或空間,而民營當代藝術館匱乏。
  • 2017年上海美術館事業發展報告:去年新開9家
    原標題:2017年上海市美術館事業發展報告:去年新開9家   最近發布的《2017年度上海市美術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本市共有美術館82家。其中,國有美術館18家、民營美術館64家。全年新增明當代美術館、昊美術館、寶龍美術館等9家民營美術館。
  • 上海的美術館建設方向和目標是什麼
    中華藝術宮「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分享運營之道,激發文化體驗在2016年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中,中華藝術宮的《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被評為優秀展覽項目,上海的美術館在入選的8個展覽項目中佔有兩席。
  • 佳想安善美術館:一個藝術家群體支撐的藝術文化推廣平臺
    佳想安善美術館執行館長辜曦   「從藝術中來,到生活中去」從藝術理想到民營美術館的生存模式探索   佳想安善美術館執行館長辜曦告訴贏商網記者,美術館基本屬性是關注藝術家群體   在當下已有的美術館類型中,有政府直屬的美術館,有各類藝術基金支持的美術館,還有企業資金支持的民營美術館以及私人資金支持的私人美術館,佳想安善美術館是依靠一群對藝術文化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群體發起,通過重慶佳想安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資源整合而創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