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繁華的超級大城市,有著「申城」這個別稱的上海,這些年還有了另一個綽號,那就是「魔都」。據說這個詞,最早來自日本作家村松梢風。他曾經聲還在上海日本租界,並在1924年寫了一本書就叫《魔都》。
遙想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東方的傳統,與西方文化的碰撞,紙醉金迷的大上海,一邊繁華奢靡,一邊動亂窮困,想起來必然是一種極其魔幻的樣貌。
後來,因為熱播的美食動畫片《中華小當家》的熱播,片中將上海稱為魔都的提法又再次進入公眾視野。而這個時候的上海,已經成為現代化大都市。白天川流不息,夜晚燈火通明,視覺感官上的高大上,這時候的魔幻,更是一種摩登。
其實上海不只是經濟金融的高地,大量的高級人才湧入,也使得這裡文化生活需求旺盛。很多海外演出、展覽,凡是來到中國內地,大體不會錯過上海站,也讓不少別地兒的文藝愛好者粉絲嘆息:每次都去上海,不愧為宇宙中心。魔都,值得膜拜一下。
也正是因為文化演出市場的興盛,這些年上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場館。它們雖然不像陸家嘴的摩天大樓那麼高調張揚,卻也有著自己的特色。
在上海標誌性的黃浦江沿岸,就有這麼一塊區域,藝術館、美術館扎堆,被人稱為美術館大道。也許很多人已經猜到,這就是坐落在徐匯濱江的西岸。
從地鐵11號線雲錦路出來,一小會兒就能走到黃浦江邊,從南至北,油罐藝術中心、西岸美術館、攝影藝術中心、餘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西岸館……沿途集中了那麼多的藝術場館,可謂是文藝愛好者們的心頭好。
現在的西岸看起來高大上,過去確是繁忙的工業區、貨運碼頭。這裡的幾個藝術館前身,都是工業遺存。拿到過很多建築設計獎項的龍美術館西岸館,以前是運煤碼頭;過去的上海飛機製造廠機庫,被改造成了餘德耀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是用廢棄的油罐改造的,曾經屬於上海龍華機場,現在白白胖胖的油罐周圍卻繁花似錦,配著江風習習,特別適合拍照打卡。
除了這些藝術場館之外,西岸還有滑板公園和露營基地,那個區域人氣特別旺,周末節假日都是帶著孩子來鍛鍊和休閒的家長。
即使不看展,趁著中秋之後的晴朗美好天氣,在西岸走一走,感受下文藝的氣息,也感受魔都最愜意的秋天,也是極好的。
你知道上海的西岸藝術中心嘛?你有沒有去過西岸?
歡迎留言、分享、關注。
更多旅行觀察、心路分享,請關注:行攝柒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