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艾粄又開始成了各大糕點檔的熱門。對這種綠油油的食物,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兒時,很喜歡在春雨過後去後山走走,每年的這個時候,空氣中都夾帶著艾草獨特的香味兒。耳畔也經常回憶起祖母的聲音:「阿妹啊,莫顧著玩咯,想吃艾粄就幫阿婆摘點艾葉咯。」
長大後在大都市工作生活,那種美好畫面和記憶中艾粄的味道,已經悄悄封存。再次見到時,才漸漸理解,為何有人說艾粄裡藏有淡淡的鄉愁。
艾粄是客家菜中的一種傳統小吃,是清明粄的一種。要做原汁原味的艾粄,選材很重要。
艾草是艾粄的重要原料之一。三四月是艾草正嫩的時候,勤勞的客家人奔走於鄉郊野外採摘野生的艾草,取其最嫩的牙尖部分。因艾草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等作用,因而客家人也有「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一說。
將採摘回來的艾草洗淨後,放入鍋中焯軟,瀝乾,再放入沸水中煮水,倒入攪拌器打成泥,加入粘米粉和糯米粉,將艾草汁分幾次倒進和成麵團。
再將花生、黑芝麻攪碎,和白糖攪拌均勻,做餡料。
捏出一小團揉成球形,用拇指在中間壓凹,順著一個方向捏薄成為碗狀,包上調製好花生的餡料,一個艾粄就做成了。
蒸艾粄也是一個技術活,時間長短,火勢大小全憑經驗判斷。常年做艾粄的人,早已熟能生巧,做出艾粄厚薄相當,大小相近,如同一個模具裡做出來的。
(蒸艾粄的時候需要墊上芭蕉葉)
揭開蒸籠的那一刻,熱氣騰空而起,一股濃烈的艾草香在空氣中擴散。跟其他等待的客人一樣,我也已經迫不及待將本要打包帶走的艾粄打開。
輕咬一口,糯米香混著淡淡的艾草香,舌尖回味,意猶未盡;屬於故鄉的這抹味道,終究讓人滿足了。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興衝衝地發給我同事看,同事說:「你這是青團。」一位同是客家的同事說:「這確實是艾粄」。
青團還是艾粄,你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