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毛頭小子」來駐村
——石阡縣水庫生態移民局駐村幹部龍亮駐村紀實
龍亮,一個20歲出頭的「毛頭小子」。今年3月,作為石阡縣駐村幹部中最年輕的一員,來到本庄鎮山口坳村開始了他的駐村生涯。
「好久沒有體會過這種生活了,聽到公雞打鳴就起床,太陽下山炊煙四起,飯點大家就圍在一起吃大鍋飯,走在鄉間路野呼吸著新鮮空氣。雖然身體脫離了城市的束縛,但肩上的責任絲毫不敢懈怠。」龍亮這樣說道。
駐村路上,毛頭小子不毛頭
初到山口坳,這個年輕小夥子一點也不含糊,積極會同駐村工作組員進入「戰備」狀態,馬不停蹄地進組入戶,聽民聲、察民情。短短數天,他已對村情民情瞭然於胸。
「大叔,您一家要是搬到縣城去,不僅避免了現在隨時會發生滑坡的危險,還可以在縣城醫院給您妻子看病,政府也會幫助解決一人就業的。」這是龍亮在動員老屋基組貧困戶鍾國祥搬出地質災害點的一幕。
這個來自縣水庫和生態移民局的小夥子在駐村路上也不忘時時刻刻發揮自己業務所長。像這樣親力親為給群眾辦的事還很多,可龍亮總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真心真意為村民著想,工作總是能做好。
走村入戶,宣講政策,指導幫助村級制定完善發展規劃和方案,幫助貧困戶制定幫扶措施,為村級蔬菜基地爭取到10萬元冷庫修建經費,協調派出單位幫助村小解決1.5萬元食堂桌椅經費,協調中醫院到村開展義診工作……
幫扶路上,鄉村文明不落後
「鄉親們,你們好,我叫龍亮,今年3月,我第一次來山口坳報導,因為我是本庄人,所以對山口坳還算了解,但是我們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各種資源條件都還算不錯的村,居然是一類貧困村,去年的人均收入3000不到。沒有產業、沒有集體經濟、沒有產業路……還有55戶貧困戶、20戶兜底戶、去年的班子換屆、班子大換血,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倍感「壓力山大」。這是一個需要在2017年脫貧出列的村,這樣的任務即是壓在黨委政府身上,也壓在村委班子和我身上,更是壓在大家身上……」這是龍亮在幫助村級打通產業路時遇到村民矛盾時,發在山口坳村村民微信群的一封公開信。
對於山口坳這個村,龍亮感受最深的是,村民關係交錯複雜、人心不齊,甚至有的村民心理偏執,思想工作非常難做。駐村的目的就是「接地氣」,不管千難萬難,再難做的工作也要保質保量地去完成。
群眾事情無小事。要想真正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必須換位思考,體恤民情。為此,入村進戶之時,龍亮總是堅持與村民「打成一片」,詳細了解村民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幫助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流轉土地成了一個大難題。
鑑於此,龍亮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貧困戶代表大會,聽取不同意見,處理矛盾焦點。同時,利用村民微信群,及時將村民的不滿和牢騷進行化解。如今,土地流轉工作已經全部結束,將用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脫貧路上,產業發展不掉隊
「通過過去兩年的種植實踐和經驗積累,我覺得在我們村發展辣椒種植還是比較適合,可以在村裡面推廣。」在村產業的發展上龍亮與支部書記一拍即合,說幹就幹,在消除空殼村的行動上兩人攜手村兩委帶頭做示範、開先河,先試先行。
除了發展辣椒種植外,今年8月,龍亮還將組織村級發展發季節蔬菜萵苣種植項目,全村計劃種植萵苣面積300畝,帶動全村55戶扶貧戶在內的全村大多數群眾參與種植。在種植萵苣的同時,村兩委還計劃組織村民在萵苣地中套種茄子和包菜,讓群眾在家門口務工的同時,又能得到比種植傳統作物更高的收入。盛夏,300畝辣椒已全部採摘完畢,正一車一車拖往市場銷售,貧困戶喜笑顏開的笑容早已說明一切。
要致富先修路,在規劃產業發展的同時,龍亮尋求「娘家人」縣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支持,爭取到了坪上至石龍、坪上至葛閃渡兩個組的產業路修建。今年年底,全村這兩條產業路即將建成,屆時村裡的農特產品將從這條新修好的幸福路運出大山。
「道路連著民心、帶著民富,我們不能讓扶貧被『堵』在路上。」龍亮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