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崇拜是自然崇拜、靈魂崇拜、圖騰崇拜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遠古時候,人們對諸多的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對許多的自然力和社會矛盾無法克服,於是就藉助想像,造就了神這種超人間力量的形式,並經演化,流傳下來。
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棗莊崇拜窯神。中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燒制陶瓷和開採煤礦的窯工,希望窯神福佑禳災,便建窯神廟奉祀。
早在明代中期,棗莊附近已有很多煤窯。開採之初,多是農民合夥,工具簡陋,常發生透水、塌方等事故,只好求神保佑。至清代,官吏、富戶看到煤有利可圖,紛紛參與開掘。由於挖煤深度的增加,水深淹煤,無法開採,於是人們又到龍王廟燒香叩拜,求龍王幫其退水。又由於挖煤的艱辛和煤炭的財源,窯神廟也應運而生。
在棗莊提起窯神廟,有很多人都知道,但至於窯神廟到底有多少座,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恐怕很少有人留意。近百年前,在棗莊周邊數十裡的範圍內,窯神廟竟然密集的出現,並且擁有兩群信眾,這是其他地方所不多見的。
清嘉慶年間,在棗莊市區北5公裡的甘泉寺旁建起一座窯神廟,內奉雷土天君窯神。市內立新小學附近過去也有一處窯神廟,每年的臘月十八,各窯主便組織人抬著八仙桌,上擺豬頭、羊頭、八果供品到市內窯神廟敬窯神,以求窯神保佑煤窯多出煤炭,財源滾滾;挖煤工人也在年節到窯神廟燒香祭拜,祈求保佑平安。
「窯」字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燒制陶瓷器的專用洞穴,其字從一開始表述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正體作窯,字從穴從羔,羔亦聲。「穴」指土洞,「羔」本義為「新生羊子」,引申義為「軟體、溫暖」。「穴」與「羔」聯合起來表示「放置軟體陶胚並將之加溫烘焙的土洞」。而棗莊人把採煤的礦井也稱作「窯」好像字不達意,筆者認為之所以用「窯」來指煤井,可能與山西人有關。
棗莊的歷史其實就是近現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歷史,或者是煤炭歷史的縮影,談到棗莊的歷史就要從「煤炭」說起。在我國古籍中,最早記載煤炭始於《山海經·山經》,書中名「石涅」,凡三見;開採煤始於西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左右;用於冶鐵在西漢末更始三年(25年)前後;大規模開採及普遍使用煤在北宋末崇寧間(1102—1106年).而棗莊地區早在隋唐時期就有人在零星的開採煤炭,早在13世紀中葉至15世紀70年代,棗莊周圍就出現小煤窯群。這一帶地處陶棗煤田東端,煤炭礦藏相當豐富。在面積為32平方公裡的煤田上,大小煤窯星羅棋布,古礦井觸處皆是,傳說有千餘年開採歷史。
有確切記載的則是在棗莊城北的甘泉寺的大雄寶殿西偏,有一殿堂略小,即窯神殿,殿內塑窯神立像,殿前為一碑林,左前方有《創建窯神廟記》碑:碑上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熙寧東坡初到京,作石炭行。石薪、石炭即今之所謂煤也,其為用於世久矣。」
查詢一些資料才知道,徐州的煤炭開採與北宋大詩人蘇軾有關,而蘇軾知道煤炭又與棗莊有關係,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43歲的蘇東坡調離密州改任徐州。他於當年4月21日到任,7月17日黃河決口,8月21日滔滔洪水直逼徐州城下,「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餘日不退……」蘇東坡與軍民共同抗洪兩月餘,取得勝利,保住城池。寒冬來臨,雨雪交加,薪柴奇缺。
當時,徐州東北棗莊一帶已在進行煤炭開採,蘇軾受到啟發,為解決百姓無以為炊之急,派人四處找煤,終於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鎮發現煤苗,並組織人力採挖。可見棗莊地區至少在北宋的時候已經有煤炭開採。
棗莊最初的煤炭開採,是農民從自家土地裡採挖露頭煤開始的,但是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各說不一,北宋時期蘇軾的《石炭歌》就描述了蘇北及棗莊一帶就有煤炭開採的現象出現, 元代就開始較大規模的煤炭開採,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棗莊已經出現了眾多採煤群。
由於魯南一代特殊的地理條件,這裡發生過多次戰爭和自然災害,明初的大移民,許多山西人遷入棗莊定居,從明萬曆年間開始,到19世紀末,這300多年的時間裡,當地有實力的鄉紳開採礦井,充當採煤工人的多是沒有土地農民,採煤工人被稱為「窯工」而礦井的主人被稱為「窯主」。
山西人傳統的民居就是窯洞,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的人們自夏商時期就開始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而傳統的煤井,也是在土地上打洞挖煤,其形制上多與「窯洞」有相似之處,因此挖煤的煤井就被賦予「窯」,這種通俗易懂的名字。久而久之,「窯」就成了煤礦煤井的代名詞,當時的中心街就是因為煤礦工人的需求而建,因而十裡八鄉的人們把到這裡去稱之為「上窯」。
立新小區窯神廟:此立新小區的前身是窯神廟村,上世紀六十年代原屬於棗莊鎮窯神廟大隊,由廟前村和廟後村兩個自然村組成,其範圍相當於現在的立新小區,土地則向外擴展百餘畝。直到今天,一些上了年紀的當地老人還習慣於將立新小區喚作窯神廟。
據了解,窯神廟的舊址大約在解放北路的時代超市南,正殿約在市公路勘察設計院院內,南面有戲臺,再向南還有竹林一片,約在市衛生防疫站院內,其廟產周邊有土地百餘畝。據窯神廟80歲的老村民田培春回憶說,大殿裡的金身神像很高大,殿前兩邊還有十幾通石碑,逢年過節都有人前來上香,當然其中還是以煤窯人居多。特別是到了春節,窯神廟祭奠神靈的場景更是壯大。整豬整羊三牲大禮,放炮掛紅,戲臺上唱大戲,廟裡廟外到處擠滿了人,就像趕會一樣。到了解放前,廟產大多被僧人賣光,一馬姓僧人後來在本村還了俗。
1946年棗莊第一次解放,為了破除迷信,駐隊幹部老江(音)帶領三十多名民兵拆廟扒神,後來又經過多次戰役,廟宇損毀,破壞嚴重,廟裡的一些石碑從此也就沒了蹤影。70多歲的老村民潘序生說,聽老年人講,廟裡供奉的也許是燒窯的窯神,但到底是何路神仙,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