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加入電動自行車「大軍」。然而,這種交通工具固然快捷、經濟、環保,但其廣泛使用也帶來巨大的道路安全隱患。近日,有媒體報導,目前,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上升最快,電動自行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馬路殺手」。
電動自行車的安全問題,一直都頗受關注。而此次媒體公布的數據就更加讓人驚心:平均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於道路交通事故,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正因為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硬傷,不少地方都存在關於電動自行車的存廢之爭。客觀地講,電動自行車確實解決了部分交通出行需求,如家長接送孩子、上下班通勤、送外賣或快遞等。如果將其一刀切叫停,那麼,這些交通出行需求如何滿足也是個問題。因此,相對於「禁」,更多地方還是選擇在「管」上做文章。
自今年4月起,公安部便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
如何管住這個「馬路殺手」呢?關鍵是要找準抓手與路徑。目前,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多數是當事人騎行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造成的。顯然,想要管住車,先要管住人。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對騎行者形成有效約束。督促騎行者正確佩戴安全頭盔,加強自我防護,此是其一。自今年4月起,公安部便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多地也立法對佩戴安全頭盔作出相關規定。儘快讓電動自行車擁有「正式身份」,促使騎行者遵守交通規則,此是其二。目前,已有城市在推廣「一人一證一車一標識」的上牌管理,還有的地方向科技借力,為電動自行車發放「智能身份證」——物聯網電子牌照。
在管住「馬路殺手」的同時,有關部門也不妨多聽聽民聲,了解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出行痛點,並針對不同人群提供精準化的公共運輸解決方案,如地鐵接駁公交線路的優化、地鐵站配套停車場的完善、定製公交服務的提升等。只有為民眾提供更多安全且便捷的出行選擇,電動自行車才不會成為無奈下的「首選」。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胡俊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許曉芳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