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近日關於俄羅斯核動力巡洋艦彼得大帝號主炮開火的報導,讓我們依稀看到了曾經航行在海洋的主力艦:戰列艦的身影,威風凜凜的鋼鐵巨艦和齊射壯觀的粗大主炮,而如今海軍早已進入飛彈時代,那飛彈戰列艦能否復活呢?
主炮開火:基洛夫巡洋艦威風尤在,「武庫艦」火力強大
據俄羅斯海軍新聞報導,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核動力巡洋艦,也就是俄羅斯海軍「老明星」艦艇彼得大帝號,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習,比較罕見的是,這艘滿載排水量可以達到2萬5860噸的大型戰艦,還進行了主炮射擊,在戰列艦消失在海軍序列之後,我們更多是看到驅逐艦、護衛艦的主炮射擊,而排水量2萬噸的戰艦主炮開火,已經非常少見了。
彼得大帝號的主炮為AK-130DP多用途雙管130毫米艦炮,射速高達35發每分鐘,射程可以達到22公裡,備彈840發,以火炮戰艦時代來說,也就是「雙聯裝主炮塔」,不過這艘巡洋艦隻有這一座主炮塔,且布置於艦體後部,副炮則為6座「卡什坦」近防系統,而其主要武器則為各型飛彈。
彼得大帝號的主要對艦武器原本為著名的「花崗巖」P-700,在改進後改為配備3M-54巡航飛彈和P-800反艦飛彈,P-800的彈體重達3噸,最大射程可達30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達2815公裡每小時,彈體具有極強的滑翔空氣動力性能,反艦能力突出,布拉莫斯飛彈便是以這型飛彈為藍本設計的。
而彼得大帝號有著「武庫艦」之稱,除了上述反艦飛彈,還有數量眾多的防空飛彈,包括備彈有96發的SA-N-6中程防空飛彈系統,備彈有128發的SA-N-9垂直發射近程防空飛彈,以及SA-N-4近程防空飛彈。
飛彈戰列艦能否復活?假使歸來,也不再是主力艦了
看到這型2萬多噸的巨大戰艦主炮開火,不由地讓人聯想到了曾經海洋的主力艦:戰列艦。以粗大主炮、厚實裝甲為主要標誌的戰列艦,在海軍進入飛彈時代後就慢慢消失了,驅逐艦成為了各國海軍的重要中間力量,在現代驅逐艦不斷跨過萬噸級戰艦的「大關」的時候,很多人不禁想像,以戰列艦的噸位,配備數百發飛彈,在戰鬥力上遠高於驅逐艦,海上威懾力很驚人,這是否意味著飛彈戰列艦能否復活?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1、海軍交戰主力艦,已經不再是戰列艦當年的樣子
戰列艦本就是作為艦隊核心使用的,其當年的昂貴成本就催生了戰列艦巡洋艦這一「低配」的火力戰艦,而現代海軍的核心顯然不是單純發射飛彈的軍艦,而是具有廣域武力投射能的平臺,因此即便戰列艦可以作為武庫艦形式歸來,也很難再成為主力艦,因為戰列艦得名的「戰列線戰術」,而飛彈時代的戰艦,顯然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
2、航空母艦不僅僅是戰艦,更是海軍航空兵的平臺
現代海軍的核心是航母,沒有航母的艦隊在遠洋上中有種勢單力薄的感覺,究其原因,水面戰艦是艦載武器平臺,而航空母艦是艦載機平臺,在制空權至關重要的現代海戰中,這種力量差距將被無限放大,在前蘇聯時代所設想的:艦隊突擊美軍航母,實際是飛彈的飽和式打擊為主,以概率換取擊沉的作戰方式,而另一個前提是,己方艦艇在突進到飛彈發射距離時,儘量在對方艦載機的空中存活下來。
以彼得大帝號為例,雖然火力強大,與擁有正規航空母艦戰鬥群的艦隊相比,仍舊是明顯的弱勢一方,在現代海戰中,艦載飛彈打擊範圍雖遠,但是艦載戰鬥機的航程更大更靈活。
3、海軍艦艇可能的發展趨勢:少數昂貴主力艦,配備無人艦艇
現代海軍還是以實用性更強的驅逐艦為通用水面艦艇主力,其本身也是航母編隊的防空、護航主力,這樣的雜活,顯然不是戰列艦這樣的曾經主力艦適合做的,而海軍戰艦的發展,則有可能發展向無人艦艇方向,與無人機的發展趨勢相類似。
而航母外的水面戰艦,如現代驅逐艦,在增強電子方面能力後,更可能會成為無人艦艇的指揮艦,而「武庫艦」形式的戰列艦復活,顯然與這樣的發展趨勢不那麼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