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如何區分?

2020-12-17 軍機圖

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出現過很多種類的海上/海下作戰平臺,有的依然活力四射,而有的已經退出舞臺。如果要對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艦、潛艇艦種追根溯源,恐怕要洋洋灑灑寫成一本書,簡單說說目前這些艦種的區別吧。

航空母艦:是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手段、並為艦載機提供起降和停靠空間、彈藥油料補給的艦船。航空母艦從外觀上來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面積巨大的全通式飛行甲板,同時作為艦船主要結構之一的艦島卻佔比較小。通常來講,航空母艦是現代艦船中體積和噸位最大的一類。航空母艦一般為水面戰艦,但在二戰時期日本也發展過搭載水上飛機的「水下航母」式潛艇,目前擁有核動力航母國家僅有法國和美國。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火力、能執行制海或對地攻擊任務的水面戰艦,因在交戰時由多艘戰艦組成戰列線而得名。戰列艦的外觀特徵是擁有三到四座體積巨大的主炮塔,另外有數量眾多的副炮和飛彈發射筒。戰列艦在體積和噸位上僅次於重型航母、高於其他水面戰艦,在戰列艦的黃金時代,起到艦隊核心的作用。由於戰列艦的作戰手段非常單一,目前這一艦種已經遭到淘汰。

巡洋艦:是具有包括艦炮、飛彈、艦載直升機等多重作戰手段的大型水面戰艦,因在出現之初主要用於海上巡邏作戰而得名。在戰列艦時代,裝備中小口徑火炮的巡洋艦主要作為戰列艦的補充力量;二戰結束後,巡洋艦實現飛彈化,其作用轉向艦隊防空作戰中心和反水面目標作戰火力平臺,是除航空母艦外噸位最大的水面戰艦。上世紀70年代後,只有美國和蘇聯繼續研發和裝備巡洋艦,而目前中國、美國的新一代驅逐艦雖然噸位和作戰能力上與巡洋艦無異,但在艦種分類上並未劃為巡洋艦,因此巡洋艦實際上也處於消亡狀態。

驅逐艦:起源於魚雷艇、因作戰方式上以驅逐和殲滅敵方艦船為主而得名,目前是主要海軍強國的主力水面戰艦。二戰結束後,驅逐艦逐漸飛彈化,因此其在作戰手段上與巡洋艦無異,但由於噸位相比於巡洋艦較小而作戰能力略遜,一般也不具有巡洋艦上設置的艦隊指揮中心。目前,驅逐艦正在不斷大型化,各國新一代的驅逐艦最大排水量已經超過萬噸、與巡洋艦無異,因此驅逐艦正在替代巡洋艦的地位。

護衛艦:護衛艦是一種起源相當繁雜的艦船,在無畏艦時代,護衛艦曾經是巡洋艦的一個分支;二戰期間,各國建造的護航驅逐艦、反潛護衛艦和海防艦在戰後繼續服役時往往被劃分為護衛艦,因此現代護衛艦指的是比驅逐艦噸位更小的水面戰艦。護衛艦是目前世界各國海軍的主力水面戰艦,因作戰能力相對較弱而在主要海軍強國中其地位遜於驅逐艦,但在其他國家往往作為主力水面艦。與驅逐艦一樣,護衛艦也正在不斷大型化,一些現役護衛艦已經超越了冷戰時代驅逐艦的噸位,而傳統意義上的護衛艦則正在演變為巡邏艦。

兩棲攻擊艦:是一種源自航母、用於立體登陸作戰的艦船。兩棲登陸艦可以視為航母與船塢登陸艦的「雜交」,同時具有航空母艦的直通式飛行甲板、升降機和大型機庫,以及船塢登陸艦的塢艙和登陸艇(部分兩棲攻擊艦無塢艙),但其航空能力弱於航母、登陸艇搭載能力弱於船塢登陸艦。兩棲攻擊艦的主要作用是使用直升機運載登陸部隊進行立體登陸作戰,在作戰強度較低的情況下,也可使用艦載戰鬥機/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替代航母進行防空制空、對地攻擊任務。由於往往採用民船建造標準,兩棲攻擊艦的建造難度和成本要低於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大型戰艦。

潛艇:指可在水下航行的船舶。需要注意的是,在大陸的中文語境中,水面戰艦因噸位不同而分為「艦」和「艇」,但潛艇無論噸位大小一律稱為「潛艇」,「潛艦」這一稱呼通常只在港臺地區使用。

相關焦點

  •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如何劃分?這裡告訴你答案
    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海軍誕生出了多種型號的軍艦,其中包括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進入21世紀以後,軍艦的性能越來越全面,噸位越來越龐大,以至於使得軍艦劃分界限越來越模糊,產生驅逐艦噸位大於巡洋艦,護衛艦比驅逐艦還大的怪狀,那麼這四種型號的軍艦到底如何劃分呢?
  • 現代驅逐艦、護衛艦,噸位差不多,功能差不多,該如何區分呢?
    其實護衛艦雖小,出身卻悠久。16世紀,人們便將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二戰時,為保護交通線,打擊德國潛艇,英國建造了護航軍艦,一部分隨貨輪遠航(也叫護航驅逐艦),一部分近海防衛,形成了現代護衛艦。戰列艦體型大不靈活,有勁使不出,對付魚雷艇最好的武器就是另一艘大一號的「魚雷驅逐艦」,也就是驅逐艦的前身。它吃水淺,速度快,機動靈活,以艦炮、魚雷驅趕魚雷艇,收拾潛艇得心應手,還能偷襲敵方主力戰艦。在殘酷的戰爭中,護衛艦、驅逐艦都獲得長足發展,各種先進裝備堆到艦上,體型越來越大。
  • 最大巡洋艦主炮猛烈開火,飛彈戰列艦能否復活
    也就是俄羅斯海軍「老明星」艦艇彼得大帝號,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習,比較罕見的是,這艘滿載排水量可以達到2萬5860噸的大型戰艦,還進行了主炮射擊,在戰列艦消失在海軍序列之後,我們更多是看到驅逐艦、護衛艦的主炮射擊,而排水量2萬噸的戰艦主炮開火,已經非常少見了。
  • 戰列艦退休了,為什麼巡洋艦也快要解甲歸田了?誰會取代它呢?
    曾經的風帆戰艦來了又走了,後來的鐵甲艦也悄然離去,再後來,巨無霸戰列艦也挪著蹣跚的腳步走進博物館。如今,巡洋艦也快要解甲歸田,回家抱孩子去了。自從航母、艦載機出現之後,大艦巨炮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復返了。曾經的「小甜甜」們,如今都變成了「牛夫人」,嘆息啊。
  • 戰列艦、重巡、戰巡如何劃分?巡洋艦為何會「淡出主力」
    戰列艦、重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如何劃分?巡洋艦為何會「淡出主力」被淘汰:兩種艦艇的強大成為關鍵巡洋艦在二戰海軍艦艇的序列中,雖然不如航母和戰列艦那樣「地位顯赫」,但是卻是一群默默戰鬥的「騎士」,有統計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有123艘巡洋艦沉沒,而擊沉和重創巡洋艦的一大「殺手」便是魚雷。
  • 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以大欺小」:3分鐘擊沉重巡洋艦
    為了阻止英軍馳援希臘,實現「新羅馬帝國」夢,義大利海軍出擊攻擊英軍從埃及到希臘克裡特島之間的運輸線,義大利海軍22艘各型艦船與英軍32艘各型艦船在龐大海域上爆發了海戰,其中義大利有1艘戰列艦和8艘巡洋艦,英軍有戰列艦3艘、巡洋艦10艘和1艘航空母艦。
  • 海戰稱雄:巡洋艦、驅逐艦混戰,3萬噸戰列巡洋艦直接進入清場
    【話說軍世】在海軍戰艦的發展史上,戰列艦的歷史比較短一些,在無畏級戰列艦出現後,「順手」造出了戰列巡洋艦,二戰後,戰列巡洋艦便消失了,不過這並不影響戰列巡洋艦的巨大威力,畢竟在航母成為海軍主力之前,戰列巡洋艦一直都是僅次於戰列艦,對於巡洋艦、驅逐艦處於「碾壓」的戰力存在。
  • 10000噸到1000噸都叫驅逐艦?現代怎麼區分作戰艦船級別?
    樓主「倉鼠渣」:以前是功能上區分,口徑裝甲什麼的是明顯標誌。現代各大國航母以下基本是神盾垂髮。像兔子根本沒造過巡洋艦,法國好像驅逐艦護衛艦一個稱呼。這還怎麼分?弗容也大:不能分,美軍巡洋艦戰後新造的其實充其量都是驅逐領艦而已。蘇聯人對巡洋艦這名號的理解更是清奇。
  • 臺灣海軍「民國範」計劃:自造2艘航母、20艘神盾艦
    據香港《亞洲周刊》稱,臺灣2014年制定了未來15年發展計劃,在自造軍艦方面竟赫然列出了近20艘「神盾」驅護艦和2艘平直甲板兩棲攻擊艦/輕型航母。常聽人說「民國傳統在臺灣」,這次的臺灣海軍造艦計劃頗有1945年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至今令人「震撼」不已的12艘航母大海軍方案的風採。
  • 學者分析萬噸055到底是驅逐艦還是巡洋艦?
    而進入蒸汽時代以後,巡洋艦也繼續執行了巡航艦時代的任務,擔當遠洋長期存在任務和艦隊威力搜索幕。這個能力在戰列巡洋艦上發揮到了巔峰,戰列巡洋艦在一戰期間成為維持英國海洋存在的根基,而且以其高速性成為英德在北海對抗的核心艦種。19世紀末,巡洋艦噸位就已經突破萬噸,而且已經成為體型最大的戰鬥艦艇(戰列艦船體短粗,而巡洋艦為高速性能長度較大)。
  • 學會中美艦船命名規則,不用局座分析,你也能預測國產航母名字了
    前天的直播中,局座給大家解答了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命名的問題,對於網友們積極給給這艘航母取名的行為小編我能夠理解,但是「皮皮蝦」號...這名字也太皮了,跟外國軍艦名稱對比有點兒low啊!下面小編我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戰艦是如何命名的。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1941年5月24日凌晨與英國多艘戰艦在丹麥海峽進行了交火,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幫助下「俾斯麥」號380毫米主炮五輪齊射就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送入了海底,之後英國調集了42艘軍艦對「俾斯麥」號戰列艦進行圍剿才成功將其擊沉,不管怎樣「俾斯麥」號也算是輝煌過。同級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雖然突破了5萬噸,但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多大戰果,1944年11月12日被擊沉。
  • 艦姬軍艦有多少種?軍艦種類匯總分析
    首先,小編把艦姬中戰艦的類型和各類戰艦的克制關係用圖表示出來,可以看到,戰艦的克制是一個相生相剋的,驅逐艦克制潛艇,潛艇克制航母,航母克制戰列艦,戰列艦克制巡洋艦,而巡洋艦又克制驅逐艦,是一個循環相剋的關係。
  • 人類海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對決——日德蘭大海戰
    雙方兵力英國「主力艦隊」傾巢而出:19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這些戰艦裝備了305-381毫米的主炮;此外還有8艘重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9艘驅逐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德國「大洋艦隊」方面則是:16艘新式戰列艦、6艘老式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以及61艘驅逐艦。德國戰列艦主炮口徑為279-305毫米。雙方對比,無論在艦炮射程、威力,還是軍艦的數量和速度,英國「主力艦隊」都佔有優勢。
  • 這一戰打掉一半德軍驅逐艦,德軍瘋狂復仇用艦炮擊沉英國大型航母
    光榮"號航空母艦也起飛艦載機提供支援,戰鬥結果毫無懸念,3艘德軍驅逐艦被擊沉,餘下5艘德艦在彈藥耗盡後紛紛自沉,還有一艘潛艇U-64被"厭戰"號的水上飛機擊沉,成為二戰中第一艘毀於飛機的潛艇,英軍僅有3艘驅逐艦受傷。經過兩次納爾維克海戰,德軍第1編隊的10艘驅逐艦全軍覆沒,佔當時德國海軍驅逐艦總數的50%,納爾維克因此成為德軍驅逐艦的墳墓!
  • 055驅逐艦為什麼被美軍劃分為了巡洋艦?美國的標準有何不同?
    大部分護衛艦和驅逐艦被歸類於巡洋艦,即(CG / CGN),但少數驅逐艦因其規模形式並不適配,所以其類別不發生變動,但海洋護衛艦被劃分為新的護衛艦,新的護衛艦又簡稱(FF / FFG),根據數據可發現有些護衛艦的規模形式強於驅逐艦,存在重疊性是這種武器的一大特性,類別的區分可以稱得上是模稜兩可。這些護衛艦是驅逐艦更新替代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其本身就不能看作巡洋艦。
  • 為啥航母號稱只有大國才能用?遼寧艦數據公開,小國連油都加不起
    圖為遼寧艦航母編隊演習一直以來,由於擁有航母的國家一般都是大國,航母也被稱大國重器,那麼為啥航母號稱只有大國才能用?在不久前,遼寧艦出海油錢的曝光,徹底解答了這一疑問,在一次持續時間長達38天的演習中,遼寧艦使用的燃油成本高達3100萬元,這樣高昂的花費,小國可謂連油都加不起,在遼寧艦數據公開後,網友驚嘆難怪航母只有大國才用得起,讓小國來用,估計小國還沒開戰就要破產。
  • 海戰史上唯一的案例,被戰列艦發射的魚雷擊中,俾斯麥號的黑歷史
    以至於二戰時期日本建造出了滿載排水量高達7.2萬噸的大和級戰列艦,這款大型戰艦比中國海軍現有的航母噸位都大。而說到魚雷,大家可能最先是驅逐艦或者是潛艇,在諸多遊戲中不少人都敢駕駛著千噸級的驅逐艦在遊戲中馳騁大洋,近身貼戰打煙撒魚雷,往往一輪齊射就能帶走一艘戰列艦。
  • 計劃建造55艘,美瀕海戰鬥艦開啟下餃子模式,靠什麼取代護衛艦?
    在現代海軍艦船序列中,戰列艦和巡洋艦已經成為歷史,而護衛艦和驅逐艦兩款小型軍艦,卻成為當下海軍主流裝備。尤其是護衛艦,可謂是海軍中的多面手,比如我國的056級護衛艦,就先後建造30餘艘。無論數量還是戲份都不輸驅逐艦。
  • 戰爭巨獸之殤,走向末路的大艦巨炮,是誰埋葬了戰列艦
    當這些大艦巨炮的信徒悲哀的發現由於地球曲度的影響,戰列艦的消亡已經無法避免,被無數人寄予厚望的電磁炮與雷射炮也無法掀起戰列艦家族復興的號角,所以這些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太空,高呼著無遮無攔的宇宙空間,將會是戰列艦夢寐以求的戰場。但是是什麼淘汰了戰列艦?是航母麼?也許,但不全是。如何擊沉一艘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