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至周日 更新原創文章
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 茶業復興
▲茶園是孩子的遊樂場
在勐庫東西半山,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越靠近村寨,樹越大,茶樹大小以村落為中心分布。養護得最好的也是村寨周邊,走出周邊,養護力度就稍弱一些。
▲磨烈古茶園
為什麼會這樣?
當時我們正在勐庫華僑農場9隊茶園高處俯瞰東西半山,發現這裡茶園的管理明顯不及社區周邊。當時的一種解釋是,這是人工種植茶的一個特徵。越遠,越依靠集體勞作,越近,家庭色彩越凸顯。這貌似也說得通,華僑農場是一個集體組織,現在雖然也把茶園分配到家庭,但早期都是茶園都是組織分配勞作。在包產到戶之前,東西半山的茶園養護都是這樣進行的。
▲懂過 房屋就在古茶園旁邊
1978年前後,越南排華時期回來許多越南華僑,勐庫約有2000人遷入,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種植茶園。茶園推廣,需要有大量的人力資源集中力量才能發展得起來。這也解釋了1980年代中期勐庫茶葉產量增加的現象。
但接著,我們又發現,無論是東半山,還是西半山,村寨茶園最好的村寨,又集中在拉祜族村寨,比如東半山的小村,在幾個漢族村寨包圍中,但其他漢族村寨都沒有像小村這樣的村內茶園。
▲磨烈的土房 旁邊就是大茶樹林
懂過出村就是大片茶園,但村內茶園,與懂過毗鄰的拉祜族寨子的磨烈相比,就不那麼明顯了。到上磨烈,先看到茶園,才看到屋子。這是一片非常大的古茶園,大部分古樹直徑都在15釐米左右,精明的商家在茶園外立了牌子。在茶樹邊上的拉祜人家正在蓋新房,老宅子是土基房,房梁已經完全被煙燻出了包漿,在光線下閃閃發光。
▲磨烈老房子的內部景觀 亮點是包漿和小黑江
▲磨烈老房內沒有照明,透光有限,小喵白天喜歡躲在黑暗中
小戶賽窪子寨也是一個拉祜族寨子,同樣是茶園包圍著房屋,絕大部分人家,如果沒有新修建的圍牆,坐在院子裡看出去,能看到的只有茶樹與核桃樹。好幾戶人家連院子裡的遮陰樹,完全就只是大茶樹。我們去的時候,遇到白事,他們正在一棵大茶樹下殺豬。
村裡人講,本來茶樹更密集,也成片,但蓋房子的時候,有一些確實被砍過,但很少。我們去看的連片大茶園,其中一棵大茶樹據說已經有500多年,分支直徑都有近20釐米。茶園裡雞飛狗跳,人來人往。懂過的一片村中茶園,養雞籠還在,但新的主人已經不養雞了。
▲小戶賽
勐庫往往是一個村委會下轄好幾個自然村,而自然村又被分為好幾個小組,小組同屬一個寨子,按照不同的民族在寨裡分開居住,自然界限不明顯,但熟悉的人看茶園就可以認出那些是漢族寨子,那些是拉祜族寨子。
他們怎麼看茶園區別呢?一個重要的判斷是有無村內茶園,茶園是否連片,養護得是否好。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漢族村寨,往往把過於勤快地把村裡茶園矮化甚至砍伐掉去種植農田,這種把砍茶樹歸罪於漢族「精明」以及「勤快」似乎也說不過去,畢竟茶價是最近幾年才賣得高。
▲茶業復興某編輯熱情擁抱古茶樹
小戶賽2年前才通路,磨烈在06年都沒有電,沒有水,也沒有路。所以說拉祜族因為「懶」,不像漢族勤於改變,所以不管茶葉價格好不好,影響不了他們的習性的觀念解釋不通。
漢族的勤快是否要對古茶樹砍伐負責麼?其實在臨滄其他地區,在版納,在普洱,我們往往會聽到類似的說法。然而,在交通相對發達的區域,大規模砍伐古樹茶還是在大躍進時期,為了按成國家定額產量。而另一些砍伐,都與其他經濟作物的推廣有關,比如版納種橡膠樹。
▲小戶賽 草都被豬拱了吧?
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釋?
我們在西半山另一個拉祜寨子幫改調查時候,當地人吳先元提供一種解釋:拉祜族之所以有現在這種村中茶園,是因為他們要解風景手。老一輩,現在都喜歡去林子裡上廁所。
▲作者在小戶賽茶園實地「考察」
這是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不只這裡,很多農村未有公廁前,都是用樹林來區隔。只不過,這裡茶樹更方便一些,茶樹長得更慢,更適合密集。如果比較這裡常見的植物,比如核桃樹,大部分都是獨樹成林,不適合當「圍牆」。芭蕉林也是,長得太高,且不能年年修葺。竹林太密的話,人都進不去。邦罵大雪山就是因為長滿竹林,無人進入而導致多年沒有人踏足。
拉祜族的村中茶園意味著保護隱私,讓人更安全,就像如今拉祜族村寨建新房所起的圍牆,圍牆裡甚至自家人都區分出了男女衛生間。現在需要兩道牆,而之前,只需要一片茶園。
▲作者在小戶賽茶園「考察」
文|周重林 「茶業復興」出品人,他的微信是:zhuizizhou
END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