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名山(四川雅安)10月14日電(記者儲學軍 海明威 顏園園)35歲的當地人陳洪剛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常聽爺爺說,這裡以前紅火得很,內地打仗用的馬都是這裡負責從西藏換來的。
陳洪剛生活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這個叫新店的小鎮上,國道318線(川藏線)如今穿小鎮而過。在寬闊的道路旁,有一個叫「茶馬司」的古遺址,它向過往的人群訴說著中國曆朝君主為了用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來控制藏區,並用茶葉與西藏交換戰馬的悠長故事。
藏區不產茶,但藏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藏族人民喜食酥油、牛肉等高蛋白高熱量食品,飲食結構特別需要茶葉所含的茶素、維生素等來調節均衡身體所需。藏族有句古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飲。」
為了達到「以茶治邊」以及用茶葉交換藏區戰馬的政治、軍事目的,歷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漢藏間的「茶馬互市」,早在宋朝熙寧七年(1074年),官府就開始用大量川茶與吐蕃等部落交換羈縻馬,並在四川雅安等地設場易馬。1371年,明朝最先在全國秦(甘肅天水)、洮(甘肅臨潭)、河(甘肅臨夏)和雅(四川雅安)設了四個統管茶、馬交易的「茶馬司」,設在雅安的「茶馬司」就在名山。如今,這是全國唯一保留下來的茶馬司。
名山茶馬司遺址現在是一座赭紅色的建築,它凝重的色彩和古樸的建築風格在周圍水泥建築的襯託下顯得十分赫然。大門上黑底金字「茶馬司」提示著過往行人它曾經的身份。
每天早晨9點,80歲的楊淑珍婆婆會準時打開茶馬司褐色的木門,靜候來客。
這是一個冷清寂寥的四合院,說它冷清一點不過,因為甚至連正對大門的大殿堂內都空空如也,只是在牆上掛了一圈關於「茶馬古道」的圖文介紹。
唯有茶馬司門庭前豎立的石刻碑文,向我們簡約地敘述了這個古遺蹟的歷史:「宋時因連年用兵,所需戰馬,多用茶換取。神宗熙寧七年,派李杞入川,籌辦茶馬政事,於名山,以名山茶易馬用……明洪武時,對茶葉實行官買官銷,由茶馬司主持交易……」
楊淑珍婆婆是三位守院者之一,她告訴記者,這座建築曾一度被改名為「長馬寺」,並供奉有幾尊菩薩像,那時,藏民凡經過這裡,都要進來燒個香、許個願。「他們對這裡都很崇拜,因為他們知道這裡曾經是交換他們生活必需品的地方。」楊婆婆說。
2004年,當地政府對這裡進行了重新粉飾改造,「長馬寺」又恢復為「茶馬司」,但是由於人工雕琢的痕跡太多,讓人多半要靠聯想來觸摸那段歲月。
好在我們發現了院子中一棵枯死的羅漢松,據說它已600多歲,它應當見證了當年茶馬司的熱鬧;好在我們於茶馬司門口發現了幾根橫臥的赭紅色石柱,石柱上隱約可見「赤兔」二字,我們猜想這就是當年的栓馬石,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茶馬司門庭若市,前來尋求茶馬交易的各地商人常常排到了十幾裡之外。
如今的茶馬司雖已空空蕩蕩,但如果以此為起點向西,途徑一個個至今仍在為藏區生產磚茶的邊茶廠,然後翻越巍巍二郎山,進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再經情歌故鄉康定、世界海拔最高城理塘,進入西藏昌都、來到聖地拉薩,抑或再前行至印度、尼泊爾……你會穿越這個星球上海拔最高、最險峻壯美的一條古代文明大通道,這條道因漢藏民族之間茶馬交易商賈往來而興盛,因千裡馬幫和肩挑數百斤的背茶夫而可歌可泣,它又因漢藏民族融洽相處、各種宗教和諧共存而成為一條文明與智慧遷徙的大走廊,這就是川藏線茶馬古道,一條值得一訪的神秘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