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尋訪國內僅存的「茶馬司」遺址

2020-12-24 搜狐網

  新華網名山(四川雅安)10月14日電(記者儲學軍 海明威 顏園園)35歲的當地人陳洪剛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常聽爺爺說,這裡以前紅火得很,內地打仗用的馬都是這裡負責從西藏換來的。

  陳洪剛生活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這個叫新店的小鎮上,國道318線(川藏線)如今穿小鎮而過。在寬闊的道路旁,有一個叫「茶馬司」的古遺址,它向過往的人群訴說著中國曆朝君主為了用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來控制藏區,並用茶葉與西藏交換戰馬的悠長故事。

  藏區不產茶,但藏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藏族人民喜食酥油、牛肉等高蛋白高熱量食品,飲食結構特別需要茶葉所含的茶素、維生素等來調節均衡身體所需。藏族有句古諺,「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飲。」

  為了達到「以茶治邊」以及用茶葉交換藏區戰馬的政治、軍事目的,歷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漢藏間的「茶馬互市」,早在宋朝熙寧七年(1074年),官府就開始用大量川茶與吐蕃等部落交換羈縻馬,並在四川雅安等地設場易馬。1371年,明朝最先在全國秦(甘肅天水)、洮(甘肅臨潭)、河(甘肅臨夏)和雅(四川雅安)設了四個統管茶、馬交易的「茶馬司」,設在雅安的「茶馬司」就在名山。如今,這是全國唯一保留下來的茶馬司。

  名山茶馬司遺址現在是一座赭紅色的建築,它凝重的色彩和古樸的建築風格在周圍水泥建築的襯託下顯得十分赫然。大門上黑底金字「茶馬司」提示著過往行人它曾經的身份。

  每天早晨9點,80歲的楊淑珍婆婆會準時打開茶馬司褐色的木門,靜候來客。

  這是一個冷清寂寥的四合院,說它冷清一點不過,因為甚至連正對大門的大殿堂內都空空如也,只是在牆上掛了一圈關於「茶馬古道」的圖文介紹。

  唯有茶馬司門庭前豎立的石刻碑文,向我們簡約地敘述了這個古遺蹟的歷史:「宋時因連年用兵,所需戰馬,多用茶換取。神宗熙寧七年,派李杞入川,籌辦茶馬政事,於名山,以名山茶易馬用……明洪武時,對茶葉實行官買官銷,由茶馬司主持交易……」

  楊淑珍婆婆是三位守院者之一,她告訴記者,這座建築曾一度被改名為「長馬寺」,並供奉有幾尊菩薩像,那時,藏民凡經過這裡,都要進來燒個香、許個願。「他們對這裡都很崇拜,因為他們知道這裡曾經是交換他們生活必需品的地方。」楊婆婆說。

  2004年,當地政府對這裡進行了重新粉飾改造,「長馬寺」又恢復為「茶馬司」,但是由於人工雕琢的痕跡太多,讓人多半要靠聯想來觸摸那段歲月。

  好在我們發現了院子中一棵枯死的羅漢松,據說它已600多歲,它應當見證了當年茶馬司的熱鬧;好在我們於茶馬司門口發現了幾根橫臥的赭紅色石柱,石柱上隱約可見「赤兔」二字,我們猜想這就是當年的栓馬石,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茶馬司門庭若市,前來尋求茶馬交易的各地商人常常排到了十幾裡之外。

  如今的茶馬司雖已空空蕩蕩,但如果以此為起點向西,途徑一個個至今仍在為藏區生產磚茶的邊茶廠,然後翻越巍巍二郎山,進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再經情歌故鄉康定、世界海拔最高城理塘,進入西藏昌都、來到聖地拉薩,抑或再前行至印度、尼泊爾……你會穿越這個星球上海拔最高、最險峻壯美的一條古代文明大通道,這條道因漢藏民族之間茶馬交易商賈往來而興盛,因千裡馬幫和肩挑數百斤的背茶夫而可歌可泣,它又因漢藏民族融洽相處、各種宗教和諧共存而成為一條文明與智慧遷徙的大走廊,這就是川藏線茶馬古道,一條值得一訪的神秘古道。

相關焦點

  • 茶馬司,茶馬古道上最後的「衙門」
    雅安作為邊茶之鄉,茶馬交易曾盛極一時,各種茶政枚舉不盡,更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歷史遺產。  位於名山區新店鎮的茶馬司遺址,就是目前我國唯一現存的古代茶馬交易管理機構遺址。  幾經變遷,茶馬司已成為了茶馬古道上最後的「衙門」,讓人不時追憶昔日茶馬互市的輝煌。
  • 茶馬司是茶馬古道最佳見證
    位於名山區新店鎮的茶馬司遺址  前不久,雲南茶馬古道研究專家李旭的新書《茶馬古道——從橫斷山脈到青藏高原》出版。自1986年開始,30多年來,李旭幾乎不間斷地行走於茶馬古道,不僅參與了茶馬古道開創性考察和命名,還持之以恆地進行了深入的探訪和研究。雅安作為川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見證著茶馬古道的歷史變遷,當然是他書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  「茶馬互市」成藏漢貿易重要方式  史籍記載,在古代巴蜀地區,早在西周初年就有人工種植的茶園存在。
  • 在茶馬古道上產生了茶馬司那麼什麼是茶馬司驛站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自產生以來形成兩條路線,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過瀘定、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這條線就國內這部分路線全長3100多公裡。而另一條線則從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思茅就是今天的普洱市)出發經大理到西藏邦達再到拉薩,然後到尼泊爾、印度,這條線國內這部分路線全長就有3800多公裡。茶馬互市就從這個時期形成。那麼茶馬互市是怎麼由來的呢?主要原因還是在唐宋時期戰亂比較多,南徵北戰。
  • 在茶馬古道上產生了茶馬司那麼什麼是茶馬司驛站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自產生以來形成兩條路線,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過瀘定、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這條線就國內這部分路線全長3100多公裡。而另一條線則從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思茅就是今天的普洱市)出發經大理到西藏邦達再到拉薩,然後到尼泊爾、印度,這條線國內這部分路線全長就有3800多公裡。茶馬互市就從這個時期形成。那麼茶馬互市是怎麼由來的呢?主要原因還是在唐宋時期戰亂比較多,南徵北戰。
  • 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原標題:【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古道上的青泥石板路榆樹鄉街道的仿古建築竹林寺遺址稻坪古村生態旅遊景區火焰山相傳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一個春天,這條古道由於商貿往來已經趨於繁盛,經當時的火鑽批檢茶引所批驗後,運送給今天水秦州區三十五里舖的物資,除了大量的茶葉還有少量的絲綢、珠寶。茶馬古道的繁盛也使商貿出現了一種多樣化的勢頭,但由於榆樹火鑽至秦州的這一條茶馬古道,因當時頻發自然災害,本來就艱險的幾處路段時有塌方,造成幾處斷頭路。
  • 全國政協調研茶馬古道 賦予古道更多當代意義
    5月11日至13日,全國政協茶馬古道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調研組深入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沿著當年川藏茶馬古道的路線,對當地茶馬古道遺址進行了調研,並就調研情況提出了問題和建議。楊冬權委員推測,這個茶馬司當時應該有檔案室,說明它肯定有許多機構,整個茶馬司的規模不會小。「現在看到的,很有可能只是遺存下來的一部分,並不是全貌。」在從雅安到甘孜的沿途,委員們考察了磨西古鎮、瀘定橋、甘孜州博物館和道孚縣藏族民居等地,但其中對於茶馬古道的介紹也僅限於古鎮上的小路、博物館中的兩三張照片,以及作為漢藏貿易媒介———「鍋莊」的場景還原。
  • 彩雲之南|探幽東巴秘境,尋訪茶馬古道上的前人蹤跡
    海拔2880米,橫跨裸美樂大峽谷的玻璃吊橋,既讓人望而生畏,又激勵你勇往直前,去尋訪茶馬古道留下的前人蹤跡,縱覽腳下的大好河山。諾大的犛牛角矗立在神山中央,號角口前方正對玉龍雪山主峰。大海螺四周祈福石寫滿象形文字。一塊塊石頭磊起神臺「雪山之源」, 祈求東南西北四方神靈的庇佑。
  • 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原標題:【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古道上的青泥石板路相傳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一個春天,這條古道由於商貿往來已經趨於繁盛,經當時的火鑽批檢茶引所批驗後,運送給今天水秦州區三十五里舖的物資,除了大量的茶葉還有少量的絲綢、珠寶。茶馬古道的繁盛也使商貿出現了一種多樣化的勢頭,但由於榆樹火鑽至秦州的這一條茶馬古道,因當時頻發自然災害,本來就艱險的幾處路段時有塌方,造成幾處斷頭路。當時榆樹火鑽竹林寺附近的路段,也被一場山洪衝成了斷頭路。
  • 用腳步丈量「茶馬古道」追憶錦繡山河
    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商人西行外銷茶葉並進口馬匹的主要通道,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茶馬古道起源在唐朝時期全方位高度對外開放,同時弱化「尊王攘夷」的固有思想,使得各個國家之間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貿易局面。
  • 國慶之行 | 萬種風情的茶馬古道
    跟著歷史的腳步,體會這條茶馬古道,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在歷代動蕩時期承擔起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作用。明清時期, 甘肅地區的茶馬古道形成了以古已有之的隴南古道、羌氐道、陰平道、唐蕃古道為基礎, 以各茶馬司為主要關節點的道路網絡,這些道路不僅僅起到商業作用,同時作為文化溝通和軍事作用為明清兩代所重視。
  • 「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古道上的青泥石板路榆樹鄉街道的仿古建築竹林寺遺址沿著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裡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慄、野草莓聯繫在一起。
  • 尋訪「世界茶園」,重走茶馬古道,體驗一把文化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普洱,距離行政中心只有2公裡。茶馬古道是亞洲大陸最古老神奇的商道,也是中國知名線性文化遺址之一,茶馬古道最早起始於漢代,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現在也已經成為普洱人文精神的根基。
  • 鄂西五峰茶馬古道部分遺址保存完好 展歲月滄桑
    這裡,有2010年被列入國家60處文物重要新發現的「五峰茶馬古道」。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宜昌市文物部門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發現了長達百餘公裡的明清時期茶馬古道。這是迄今為止在宜昌市境內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古道,還有何歷史文化遺存?馱貨的騾馬善「導航」為什麼稱作為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曲折蜿蜒,為何能綿延千載?
    宋時,茶馬貿易形式有兩種:一是賞賜和朝貢,進行官方交換和薄來厚往的賞賜;另一種是政府在沿邊各地設置茶馬司,進行「召募蕃商,廣收良馬」的貿易。直到今日,雅安等地都還有茶馬司、「買馬場」等遺蹟存留。關於茶、馬比價政策,宋政府奉行「隨市增減,價例不定」的政策。
  • 臨夏茶馬古道在哪兒?當年有多繁榮?
    (河州泥塑)一、歷史上的臨夏茶馬古道甘肅臨夏,古稱枹罕,又叫河州,自古是貿易中心,漢代形成的「絲綢之路」就是茶馬古道的雛形。(河州泥塑)到了宋代,宋王朝更是在河州(今日臨夏)設立茶馬司,以內地之茶換取邊地之馬,雙邊貿易十分火爆,一直沿續到明清,臨夏都是茶馬古道中的重要環節;臨夏茶馬司也是明代最著名的茶馬司之一
  • 在「茶馬古道」下過詩意生活
    1.5h睡進唐風庭院,在「茶馬古道」下過詩意生活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成都周邊遊,ID:cdzhoubi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最近成都有多冷?不需要媽媽提醒也穿上的秋褲替耍姐做出了回答。
  • 茶馬古道:望不盡的馬幫,聞不夠的茶香
    而那時的唐朝,經歷過幾次戰爭之後,也是急於休養生息,發展國內經濟。於是,唐王朝陸續出臺了「茶馬互市」的各種政策,並劃定特定的地方進行貿易來往。之後,唐宋時期「茶馬互市」這樣貿易形式逐步建立了起來,順其自然地就出現了滿足這種貿易形式的貿易通道。古代交通方式有限,「馬幫」就成了為交換「馬匹」和「茶葉」貿易提供服務的運輸商。
  • 古六大茶山又現新遺址:勐臘象明瓦竜茶馬古道重見天日
    10月25日,在勐臘縣象明鄉曼莊村瓦竜村小組恢復茶馬古道遺址現場,挖土機的轟鳴聲和群眾的歡呼聲連成一片。    勐臘縣境內現在還保存著一段始建於清朝六大古茶山通往各地的蜿蜒古道,這些古道在《普洱府志》《勐臘縣誌》等書籍中均有記載。
  • 【重走十八軍進藏路】回望茶馬古道爍千秋 感慨人力背夫多辛勞...
    圖為十八軍老戰士和十八軍子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館合影。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地區千萬年以來以茶馬互市為主要載體的商貿通道。自唐西域易茶開始,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區開設茶馬司。宋元時期,官府又相繼在四川碉門(天全)、黎雅等地與吐蕃開展茶馬貿易,而明代則在雅州、碉門設置茶馬司,於是由茶馬貿易開拓的川藏茶馬古道同時成為官道。  苦於天險的阻隔,困擾瀘定乃至整個康區人民的數千年的始終是交通這個大問題。智慧的漢藏人民在秦漢時期就開發出數條小道,用於人員往來和邊貿溝通。
  • 神秘的千年變遷的茶馬古道,始於何時?
    這是亞洲大陸以茶葉為紐帶的古道網絡,長在千裡以上,其中以雲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構成的三角地帶是茶馬古道網絡分布最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馬幫交會最為頻繁的地方,來自雲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與西藏的麝香、皮毛,以及來自印度的珠寶首飾香料等等在這一帶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