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司
「嘯嘯戰馬出邊塞,萬擔茶葉平四海。」
雅安作為邊茶之鄉,茶馬交易曾盛極一時,各種茶政枚舉不盡,更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歷史遺產。
位於名山區新店鎮的茶馬司遺址,就是目前我國唯一現存的古代茶馬交易管理機構遺址。
幾經變遷,茶馬司已成為了茶馬古道上最後的「衙門」,讓人不時追憶昔日茶馬互市的輝煌。
古代官署
茶馬交易的專門機構
11月19日,國道318線名山區新店鎮境內。
一座赭紅色的建築,鮮豔的色彩和古樸的建築風格在周圍水泥建築中相當顯眼。
這是一座石料簷柱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凝重的色彩和古樸的建築風格在現代建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奪目。
在大門上方,用漢藏兩種語言書寫著「茶馬司」三個黑底金字,向過往行人彰顯著它曾經的身份以及與雪域高原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提示著過往行人它曾經的歷史身份。
茶馬司是古代官署名,又稱都大提舉茶馬司。這是一個自宋朝以來,歷朝管理茶馬交易的專門機構。
走進茶馬司,院內立著石刻碑文:「宋時因連年用兵,所需戰馬,多用茶換取。神宗熙寧七年,派李杞入川,籌辦茶馬政事,於名山,以名山茶易馬用……明洪武時,對茶葉實行官買官銷,由茶馬司主持交易……」簡單的碑文,描繪出當年茶馬司的盛況,儘管這裡現在已是空空蕩蕩。
為了達到「以茶治邊」以及用茶葉交換藏區戰馬的政治、軍事目的,早在宋代就設立了「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熙寧年間(1068-1077年),北宋朝廷派李杞入川,在四川四路設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茶葉收購和以茶易馬工作,並在陝、甘、川多處設置「賣茶場」和「買馬場」,沿邊少數民族只準與官府(茶馬司)以茶易馬,不準私販,更嚴禁商販運茶到沿邊地區去賣,甚至不準將茶籽、茶苗帶到邊境,凡販私茶則予處死,或充軍三千裡以外,官員失察者也要治罪。
宋朝以後,除元朝因蒙古盛產馬匹無此需要,而未實行「茶馬互市」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設立了專門的「茶馬司」,新店的茶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保留下來的遺址。
花甲之年的王老太太在名山區新店鎮已經生活了40多年,她說茶馬司是一塊寶地,很久以前,管理茶馬交易的官員就在這裡辦公,內地打仗用的馬匹也都用茶通過這裡從西藏換來。
眾所周知,居住於中國西部高寒地區的藏族人民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習慣,茶葉需求量相當之大。藏區多處於高原酷寒地區,不具備茶葉生長條件,茶葉只能依賴四川和雲南輸入。而內地由於戰爭、運輸和耕作的需要,對馬的需求量也十分驚人,於是以茶易馬的古老交易便悄然形成。
在橫斷山脈隱秘的山水褶皺間,曾經有一條僅供騾馬犛牛馱隊行走的千年古道,它迤邐數千裡,穿越整個青藏高原,這就是茶馬古道。
因此,茶馬古道不僅是藏漢之間自然形成的古老交易,也是世界上通行裡程最長、路途最艱難、沿途風光最優美的古老商路。
如今,隨著現代公路的開闢暢達,千年古道已湮沒於荒草,曾經的喧囂與繁華也沉寂於歲月的塵土中。
作為茶馬古道起始之地的雅安名山,至今仍保存著一座古時管理茶馬交易的衙門機構——「茶馬司」。
這是茶馬古道上,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的茶馬司。當歌曲和傳說緘默的時候,唯有它還在向我們講述那久遠的過往。
以茶易馬
見證千年貿易盛況
大門兩側的牆面是兩幅線刻描金長畫卷,一幅為《藏漢一家》,講述文成公主和親引茶入藏施惠雪域人民;另一幅則是《茶馬古道》,描繪雅安茶通過茶馬古道,穿越崇山峻岭走進藏家的種種艱辛。
「昔時,這裡當車水馬龍,騾馬成群,商人、馬隊熙來攘往,各種吆喝與喧譁此起彼伏。當時茶馬司接待民族茶馬貿易通商隊伍的人數,有時每日高達2000餘人……」
史料記載著那段貿易盛況。
那麼,茶馬司為什麼又要設立在名山呢?
雅安境內的蒙頂山,是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區之一,早在西漢,吳理真便開始在山上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這裡的農民至今仍以種茶、制茶、販茶為主要謀生手段。唐宋時期,蒙山茶盛極一時,堪稱茶中精品。唐玄宗時,蒙山茶被列為貢品,並且為歷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之物,這樣的榮耀一直沿襲到1100多年後的清代。
雅安不僅出產貢茶,這裡生產的南路邊茶同樣遠近聞名。邊茶是指專供邊區藏地的茶葉,茶馬互易中,以茶易馬的茶葉便以這種茶為主。
據史料記載,名山茶在北宋中期一直保持每年200萬斤左右的產量,僅甘肅熙河一路(今甘肅臨洮)交易的名山茶,便佔其總量的一半,所謂「熙河茶數四萬馱,名山茶佔半」。名山茶不但產量大,而且品質優,是藏族同胞最愛的茶中珍品,在易馬時深受青睞,估價最高。據記載,「一百斤名山茶可換四赤(尺)四寸大馬一匹」,當時「陝西諸州歲市馬二萬匹,用名山茶二萬馱」。正因為雅安茶的獨有價值,北宋時期,曾有兩位皇帝三次特詔「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
雅安這樣一個「川西咽喉」「康藏門戶」「民族走廊」之地作為茶馬古道的起點並將茶馬司設置於此,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茶馬互易除商貿功能之外,還另有政治、文化考慮。早在宋代時,以茶馬治邊便是歷代朝廷的基本國策。
藏區不產茶,藏族人民的生活卻離不開茶。藏族人民常年吃牛、羊肉等高蛋白高熱量食物,飲食結構特別需要茶葉所含的茶素、維生素等來調節平衡。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特殊性,使得歷朝歷代政府都將其作為穩定邊疆的特殊工具。
當時名山茶馬司屬成都府路統領,負責籌集邊茶上繳成都府路,同時承擔「名山茶」籌措和以茶換馬事務。鼎盛時期達到「歲運名山茶二萬馱」(每馱50公斤)之多,佔官方統籌總數的一半以上。 如今,茶馬司門口幾根隱約可見「赤兔」二字的赭紅色石柱,見證著當年茶馬司門庭若市,前來尋求茶馬交易的各地商隊常常排到10多裡之外的盛況。
那時,朝廷對茶葉的生產和貿易實行高度壟斷,在茶馬古道上有朝廷設立的「茶馬司」、「賣茶場」、「買馬場」、「驗茶關」等機構來管理。這些機構的作用是執行朝廷頒布的茶法,對茶馬價格、茶葉的數量和質量、馬匹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管理。通過茶馬古道還進行茶土貿易,民族地區的各種土特產品如藥材、獸皮、畜產品、黃金和一些工藝品也源源不斷流向漢族地區,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康定市場上還能買到從西藏過來的瑞士名表和印度的工藝品等。
漢族地區的糧食、紡織品、土特產品等也由此大量運往西藏地區。同時,茶馬古道上一直都在進行藏漢間的文化交流,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送到藏區。因此,茶馬古道也是漢族地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藏區,茶馬古道被稱為「天路」或「金路」。
川藏茶馬古道在我國茶馬古道網絡中歷史最悠久,運輸量最大,漢藏經濟、文化交往最密切,尤以悲壯的古道背夫、繁華的康定鍋莊、壯觀的關外犛牛及馬幫馱隊為主要特點。
如今,川藏茶馬古道己成為國內旅遊開發的黃金線路,而這座茶馬司,已然成為了茶馬古道上最後的「衙門」。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