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茶馬古道」究竟有幾條?其通行的意義何在

2020-12-19 棗娃娃

欄目:〖地標解碼〗

平臺:渤海灣文化地標

作者:棗娃娃

圈友最近雲南一行,回來感慨不斷。說到茶馬古道,說到束河古鎮,說到納西族……

因為近期研究古代水陸交通比較多一點,所以聽到「古道」這樣的字眼兒,頓時提高了興趣,正所謂「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一般定義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商貿通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和邊疆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分川藏、滇藏兩路。」

茶馬古道滇藏線

但是按照朋友發過來的景區簡介的內容,「茶馬古道」的路線主要有三條:即除川藏、滇藏兩路外,還有青藏一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唐蕃古道。

那麼茶馬古道,究竟有幾條?

這要從茶馬古道起源和作用說起。

雲南劍川沙溪古鎮
雲南劍川沙溪古鎮

「茶馬古道」其實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為康藏地區屬高寒地帶,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來禦寒,主食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幾乎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可以防止燥熱,所以,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徵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且供不應求,而藏區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藏區
酥油茶

「茶馬古道」也因此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

川藏和滇藏兩條線路中,形成較早的其實是滇藏線,即公元680年前後的唐朝時期,與當時的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茶馬貿易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才正式形成,川藏茶道的興起,促進了川藏沿線商業城鎮的興起和西藏和內地的聯繫。

茶馬古道
束河古鎮

這裡還要提到另一條被部分學者認定也包含在「茶馬古道」範圍內的 「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

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往來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對外擴張,除南線爭奪南沼外幾乎都是經青海地區,北線爭奪河西、隴右、西線爭奪安西四鎮,東線爭奪劍南。唐蕃之間的和親、問聘等使臣往來,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經青海入藏。唐代中原與西藏地區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內地茶葉輸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

但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地區之一,與「唐蕃古道」的確有所交叉,但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且「唐蕃古道」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

後來隨著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區處於分襲狀態,青藏道已失去的軍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直至北宋熙寧以後便在四川設置茶馬司,從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軍事政治要道才逐漸發展成為茶道。

所以說,唐蕃古道在當時的交通大要道的地位定義為「茶馬古道」,的確是狹義了。

安化茶馬古道
安化茶馬古道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交通,永遠是和資源相聯繫的。

我們說「茶馬古道」,一定是和「茶馬」有關,最起碼它的起源一定是和「茶馬」緊密相連,不管它之後發展成為了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就如同「絲綢之路」的起始,一定是從我們東方之國神聖神秘而又溫柔真摯的「絲綢」發跡的。

絲綢之路

再說到現代,又何止不是如此?

20年前,我們飛一趟雲南旅遊一個人的價格不低於5000,那個時候飛機票不是人人買得起,而且主要是私家車還少,交通並不便利。現在我們一身衣服的價錢就可以往返一次雲南了。

以前是「茶馬互市」,馬既是商品,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哪裡有茶,哪裡產馬,那裡就互市往來頻繁,交通發展發達。

再比如,30年前的渤海灣河北區域的沿海地區,交通並稱不上便利,漁村裡的海鮮沒有銷路,渤海梭子蟹甚至只賣幾毛錢一斤,螃蟹多的自個兒滾成小山丘;再後來交通四通八達,螃蟹一個能值50甚至100元,可是,卻再也沒有「螃蟹山」了。

現在呢?某寶某東某多多裡儘是天南海北國際國內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商品資源,可以說,哪裡有網絡,哪裡就有市,有市就有交通、有車嗎。所以,我們的世界,今後處處都是「新茶馬古道」、「新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又未嘗不是基於這樣的發展趨勢在生長,在蔓延,欣欣向榮,勢不可擋。

雲南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

相關焦點

  • 太行山上的茶馬古道
    今天咱們不講上古的,也不講二千年前的,只講一下黎城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黎城有嗎?如果我要說黎城有,有些人會認為我瞎說,究竟有沒有呢? 山西這茶馬古道起源於何時?具體的明確地講,形成茶馬古道在明朝中期,而茶馬古道起源於元朝。 自從晉商發達以來,茶馬古道就就成了一條通途。這條線路是目前公認的焦作到祁太平一線,當然是經過長治了。
  • 全國政協調研茶馬古道 賦予古道更多當代意義
    楊冬權委員推測,這個茶馬司當時應該有檔案室,說明它肯定有許多機構,整個茶馬司的規模不會小。「現在看到的,很有可能只是遺存下來的一部分,並不是全貌。」在從雅安到甘孜的沿途,委員們考察了磨西古鎮、瀘定橋、甘孜州博物館和道孚縣藏族民居等地,但其中對於茶馬古道的介紹也僅限於古鎮上的小路、博物館中的兩三張照片,以及作為漢藏貿易媒介———「鍋莊」的場景還原。
  • 沙溪古鎮: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理的風光是一幅「風花雪月」的圖畫,你可以洱海泛舟,感悟天地之蒼茫;拜訪聖地雞足山,聆聽梵音低吟,看佛光普照;在石寶山石窟中,尋找凝固的歷史;大理的旅遊資源可以說是很豐富了,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沙溪古鎮。
  • 漫步|茶馬古道
    在四川雅安與西藏昌都的崇山峻岭之間,橫亙著一條神秘而古老的通道—————茶馬古道,它是迄今世界上海拔最高、風景最為壯麗、文化歷史最為厚重,以馬幫和人力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通道,也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綠色走廊。
  • 茶馬司,茶馬古道上最後的「衙門」
    雅安作為邊茶之鄉,茶馬交易曾盛極一時,各種茶政枚舉不盡,更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歷史遺產。  位於名山區新店鎮的茶馬司遺址,就是目前我國唯一現存的古代茶馬交易管理機構遺址。  幾經變遷,茶馬司已成為了茶馬古道上最後的「衙門」,讓人不時追憶昔日茶馬互市的輝煌。
  • 茶馬古道歷史簡談
    大家下午好呀,今天我們來講講歷史。相信茶馬古道大家多多少少都聽到過,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它。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 茶馬古道主題雕塑,再回絲綢之路的歷史
    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34;確有交叉,但&34;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
  • 茶馬古道對雲南有什麼意義?
    雖然其四季也受大陸與海洋的力量所左右,但配合上層疊的山地和巨大的落差,出現了7種不同的氣候類型。一方水土養一方草木,雲南一省卻有7種水土,成為生物博物館並不奇怪。 現在雲南出名的特產咖啡就是一種和諧生長於此處的外來物種,這也是一段令人感到神奇的歷史。 1904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神父被派往雲南大理賓川傳教。當時中國的土地上還沒有咖啡種植,嗜咖如命的神父對沒有咖啡的生活厭煩至極。為了再嘗到這種苦中帶甘的味道,他拜託同事從越南中部邦美蜀通過滇越鐵路帶來咖啡苗,試著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種植。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雲南普洱茶竟這樣名揚四海
    對於「茶馬古道」這個詞,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上歷史課時稍微認真一點,都有聽老師提起過的。但這個詞在生活中的出現頻率並沒有「絲綢之路」多,所以很多人對它沒有過深的了解,現在我們就往下好好探索一番。茶馬古道的形成簡單來說,茶馬古道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意義和絲綢之路是一樣的,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詳細來說,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 躺在茶馬古道上做夢
    山歌裡的雲南的確很美,香甜、酥軟、脆生生的鮮,在茶馬古道上唱上一曲又一曲的山歌,我懷舊感悟的思想殿堂裡在增添了一份聖潔的同時又塗上了一層悽美的色彩,這色彩它靜謐地掩映在祖國的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古道上,自盛唐起始,每一雙腳踩上這方土的人,都有一個或風光旖旎或跌宕起伏的故事,那長長的土路上被牲口蹄和千層底布鞋敲擊出錚錚的金屬聲響,如若戰鼓,把歐洲人的耳膜震得掉血渣滓。
  • 茶馬古道上,依然響著禪音
    然而,旅途中偶然的乘馬車活動,卻讓我對茶馬古道產生了深深地好奇,驅使我追尋著,去探求它的起源與歷史。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裡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裡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茶馬古道是壯闊的,而對於當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馬幫來說,那卻是一條充滿了艱險的徵途。西南地區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像。而山道的險峻曲折,又根本無法行駛車輛。
  • 茶馬古道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穿越險峻寒冷的橫斷山脈,跨過漫長艱險的山塬高原,5000餘裡的川藏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商貿大走廊。,川藏茶馬古道具有最悠久的歷史、最廣闊的線路,擁有最早的茶葉種植加工、最艱苦卓絕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獨特的社會政治地位。
  • 世界文化遺產——茶馬古道
    一句話概括茶馬古道的發展就是,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 「二戰 」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氣候最為複雜和艱險的古道。這裡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山道又極為險峻,車輛無法通行,運輸只能靠人和畜力來完成。
  • 茶馬古道——白嘟祺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說思茅是茶馬古道的起點,斑鳩坡茶馬古道已有1800多年歷史,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這條曾經的「茶鹽官道」在植被茂盛、綠樹成蔭、鳥語啾啾的森林中向北延伸,自然天成的大氧吧令人神往。白嘟祺曾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 失落的茶馬古道
    在這裡,39.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囊括了地球上大多數的地理地貌,和氣候特徵;在這裡,不到5000萬的人口,繁衍著全中國最多種類的少數民族;這裡是現今全世界生物種類最齊全的地區;這裡有著恐龍生活過的遺蹟,和最早的人類文明……今天,當人們來到這裡,還不時有穿越時空的錯覺。而雲南淵遠的歷史和文化長河中,茶馬古道又是不得不提的濃重一筆。
  • [茶馬文化]普洱茶:茶馬古道,古道茶香
    《中國紅:茶馬古道》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的全景式記錄和梳理,以中英文圖文對照的形式介紹中國文化。其所關注的100個文化專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極富中國特色。它們表現了特定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中國文化特有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 行走在麗江的「茶馬古道」上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主臥、展廳內茶馬古道上馬鍋頭的背包衣物等用品、茶馬古道後花園……
  • 茶馬古道—亞洲的「天堂走廊」
    從上面給出的範圍你應該就知道「茶馬古道」並非是幾條明確的道路就能說清的,它甚至沒有確切的起點和終點。有人把它比作是人體的主動脈、靜脈和其他毛細血管,在著名的「主脈」周圍還分布著許多不知名的「毛細血管」。所以說,它是一個以我國西南地區為中心,延伸至國內西北地區和周邊國家的龐大交通網絡。
  • 那些早已消失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
    茶馬古道但何謂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者,通向茶和馬之路也。茶馬古道是滇西北北通西藏、南連博南古道的唯一通道。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馬幫是西南高原地區唯一的運輸使者,運送的東西,涉及生活、生產以及軍事。送貨的時機,必須選定在夏秋季節,冬春時大雪封山,想都別想。進一次山,至少要花費一月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