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地標解碼〗
平臺:渤海灣文化地標
作者:棗娃娃
圈友最近雲南一行,回來感慨不斷。說到茶馬古道,說到束河古鎮,說到納西族……
因為近期研究古代水陸交通比較多一點,所以聽到「古道」這樣的字眼兒,頓時提高了興趣,正所謂「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的一般定義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商貿通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和邊疆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分川藏、滇藏兩路。」
但是按照朋友發過來的景區簡介的內容,「茶馬古道」的路線主要有三條:即除川藏、滇藏兩路外,還有青藏一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唐蕃古道。
那麼茶馬古道,究竟有幾條?
這要從茶馬古道起源和作用說起。
「茶馬古道」其實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為康藏地區屬高寒地帶,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來禦寒,主食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幾乎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可以防止燥熱,所以,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徵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且供不應求,而藏區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茶馬古道」也因此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
川藏和滇藏兩條線路中,形成較早的其實是滇藏線,即公元680年前後的唐朝時期,與當時的吐蕃王朝向外擴張和對南詔的貿易活動密切相關,茶馬貿易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從明代開始,川藏茶道才正式形成,川藏茶道的興起,促進了川藏沿線商業城鎮的興起和西藏和內地的聯繫。
這裡還要提到另一條被部分學者認定也包含在「茶馬古道」範圍內的 「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
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往來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對外擴張,除南線爭奪南沼外幾乎都是經青海地區,北線爭奪河西、隴右、西線爭奪安西四鎮,東線爭奪劍南。唐蕃之間的和親、問聘等使臣往來,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經青海入藏。唐代中原與西藏地區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內地茶葉輸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但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地區之一,與「唐蕃古道」的確有所交叉,但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且「唐蕃古道」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
後來隨著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區處於分襲狀態,青藏道已失去的軍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直至北宋熙寧以後便在四川設置茶馬司,從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軍事政治要道才逐漸發展成為茶道。
所以說,唐蕃古道在當時的交通大要道的地位定義為「茶馬古道」,的確是狹義了。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交通,永遠是和資源相聯繫的。
我們說「茶馬古道」,一定是和「茶馬」有關,最起碼它的起源一定是和「茶馬」緊密相連,不管它之後發展成為了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就如同「絲綢之路」的起始,一定是從我們東方之國神聖神秘而又溫柔真摯的「絲綢」發跡的。
再說到現代,又何止不是如此?
20年前,我們飛一趟雲南旅遊一個人的價格不低於5000,那個時候飛機票不是人人買得起,而且主要是私家車還少,交通並不便利。現在我們一身衣服的價錢就可以往返一次雲南了。
以前是「茶馬互市」,馬既是商品,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哪裡有茶,哪裡產馬,那裡就互市往來頻繁,交通發展發達。
再比如,30年前的渤海灣河北區域的沿海地區,交通並稱不上便利,漁村裡的海鮮沒有銷路,渤海梭子蟹甚至只賣幾毛錢一斤,螃蟹多的自個兒滾成小山丘;再後來交通四通八達,螃蟹一個能值50甚至100元,可是,卻再也沒有「螃蟹山」了。
現在呢?某寶某東某多多裡儘是天南海北國際國內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的商品資源,可以說,哪裡有網絡,哪裡就有市,有市就有交通、有車嗎。所以,我們的世界,今後處處都是「新茶馬古道」、「新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又未嘗不是基於這樣的發展趨勢在生長,在蔓延,欣欣向榮,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