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茶馬古道」這個詞,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上歷史課時稍微認真一點,都有聽老師提起過的。但這個詞在生活中的出現頻率並沒有「絲綢之路」多,所以很多人對它沒有過深的了解,現在我們就往下好好探索一番。
簡單來說,茶馬古道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意義和絲綢之路是一樣的,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
詳細來說,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徵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但隨著商品貿易的發展,交易內容已遠不止是茶葉和騾馬,這種大範圍的商品交易不僅促進了沿途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加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定和鞏固。
茶馬古道集市遺址
馬幫紀念牌坊
由於西南地區地形複雜,道路艱險,古人只能以馬匹加人肩扛手抬才能通過,馬幫每次踏上徵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並且沿途會遇到攔路搶劫的土匪,馬幫人從出發那一刻起,就已做好九死一生的準備。正是這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人,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開闢出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這也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是川藏線和滇藏線,在這兩條主線的沿途,分布著若干支線,將滇、藏、川三地緊密聯結,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氣候最為艱險複雜、通行難度最大的茶馬文明古道。茶馬古道文化始於唐代,延續至清末,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餘年。在車輛如梭的當今,馬幫已不再有,山林間再聽不到清脆悠揚的駝鈴聲,茶馬古道變得清幽寂靜。
川藏線
山間騎馬參考照
麗江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祥雲縣的雲南驛、普洱市的那柯裡是如今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麗江的拉市海是一個國際性的溼地公園,附近保留了一段比較完整的茶馬古道,騎馬重走茶馬古道成了當地著名旅遊項目。遊客在馬夫的帶領下,進行一個小時左右騎馬重走古道,體驗馬幫人在崎嶇山道,複雜地形裡的行走經歷,多少能在這過程中體會到茶馬古道行走的艱辛和不易。只是由於這裡是比較熱門的旅遊景點,來往的遊客和馬匹較多,衛生環境不是很友好。
麗江拉市海
沙溪是以前茶馬古道的重鎮,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滇藏古道驛站。這裡作為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曾繁華一時,但是隨著茶馬古道作用的消退,這裡只留下了無聲的石橋、古村、古道向人們無聲訴說著久遠的歷史。由於交通周折,旅行團一般不會來這裡,這裡的古集市古村落才得到了良好的保護,現在還是很安靜文秀的模樣。
大理沙溪古鎮
雲南驛是雲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曾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上的商貿重鎮。這裡長達1公裡的青石板鋪就的古驛道仍保存完好,從留存至今的老馬店、老商鋪能看出雲南驛曾經的繁華。在古驛道上創於清初的最大馬店舊址裡建立了《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和《二站中緬戰區交通史紀念館》,豐富的展品和再現的歷史場景使人們深刻了解從古至今交通發展的歷程。
那柯裡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作為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祖先創造性地開通了這樣一條對外貿易的茶馬古道,也因此促成了普洱茶名揚天下。至今還有部分保存完好的古道舊址,和當年馬幫用過的馬燈、馬飲水石槽等歷史遺物,具有悠久的歷史痕跡和深厚的茶馬古道文化,這裡如今已成為普洱的一個旅遊景點供遊客們參觀。這裡四面環山,山清水秀,自然生態優良,景色十分秀麗。
雲南普洱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在中華民族的孕育發展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縱然已隨時代發展而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但它的歷史和價值卻永遠熠熠生輝,在時間的沉澱中愈發珍貴,值得被世人傳唱。
看完本文,有加深了你對「茶馬古道」的了解嗎?有沒有衝動想要去一次茶馬古道遺址回顧歷史,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感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