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隴原】
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古道上的青泥石板路
榆樹鄉街道的仿古建築
竹林寺遺址
徽縣美景 資料圖
肖淑萍
逆著時間的指針,在光陰的縱深裡,歷史的煙雨緩慢地洗刷著時間的塵垢。那些遠年的人、那些遠年的事、那些與遠年的人和事關聯著的物件,重新在我生活的這一片土地上走了回來。沿著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裡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
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慄、野草莓聯繫在一起。當我和同伴帶著尋訪、探看的心心念念,前往榆樹鄉的那一刻,腦海裡出現的是千年之前那些跋涉的馬隊、裝茶的籮筐、腳夫的褡褳、清脆的駝鈴,以及「繁華」這個極具商業氣息的詞語。
那天正值立冬的第一天,好像時間要刻意用節氣來作為這一天的標識,讓我們便於記住一些什麼。逆著雪水河的方向我們的車子穿過初冬早晨涼薄的晨霧,向著位於榆樹鄉火站村的竹林寺方向行進著。火站村最早的名字叫火鑽,這個古意十足的原始稱謂,使我們很自然地又一次聯想起了古人生活中的鑽木取火,和在艱辛的生活勞作中產生的生存的智慧。像火站這個現在的村名一樣,竹林寺最早也不叫竹林寺,比起現在這個和竹子聯繫在一起的寺名,我更喜歡它刻在摩崖石碑上的那個名字——珠臨寺。這個寺名也和當地民間流傳下來的,有關這一座佛寺的傳說極為吻合。
相傳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一個春天,這條古道由於商貿往來已經趨於繁盛,經當時的火鑽批檢茶引所批驗後,運送給今天水秦州區三十五里舖的物資,除了大量的茶葉還有少量的絲綢、珠寶。茶馬古道的繁盛也使商貿出現了一種多樣化的勢頭,但由於榆樹火鑽至秦州的這一條茶馬古道,因當時頻發自然災害,本來就艱險的幾處路段時有塌方,造成幾處斷頭路。當時榆樹火鑽竹林寺附近的路段,也被一場山洪衝成了斷頭路。從當時四川廣元和陝西漢中遠道而來的馬幫行至這裡,不是馬失前蹄就是趕馬的茶腳戶深陷泥沼生命難保。當時有一個姓王的縣令,上奏朝廷希望對這一段商道進行整修,大興茶馬貿易。朝廷遂批覆給地方銀兩五百,讓縣衙組織當地百姓整修火鑽的這一段古道。可每每在開工之日,好端端的天氣,突然就陰雲密布大雨傾盆,山石亂飛地動山搖,豺狼虎豹也傾巢出洞專喝馬血。在古代,人無法與大自然抗衡之時都會求助於天,當地百姓和茶腳戶門踴躍捐助了一百隻羊、八隻叫鳴的公雞。把盛著羊血和雞血的碗頂在頭頂上,跪在山腳下對山神進行了三天三夜的祭拜,第三天傍晚的酉時,突然整座山上泛起一片祥瑞的紅光,緊接著一顆五彩神珠在紅光裡浮現了出來。隨之竹林寺附近的這一段塌陷的斷頭路也在五彩神珠的光暈裡,突然就變得平坦通達了。當大家驚喜地跪在山下對那顆五彩神珠虔誠地朝拜時,那顆神珠便隨著那片祥瑞的紅光一起消失了。當地百姓和茶腳戶們為了紀念這顆為他們帶來坦途的神珠,就在火鑽這個叫馬磨的山腳下修了一座佛寺,取名為珠臨寺。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郭林玉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