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關中十大怪」是怎樣形成,包含了哪些文化寓意?

2020-12-25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陝西關中十大怪」具體為: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碗盆難分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椅子蹲起來;睡覺枕石塊;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十句話直觀地概括了陝西關中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十種民俗習慣,它們的形成,跟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直接關係。

現在,隨著各地之間不斷交流,陝西民俗跟外來文化相互交融後,十大怪裡邊的許多習俗逐漸消失,慢慢成為歷史的記憶。

「陝西關中十大怪」是怎樣形成?又有哪些文化寓意?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西關中人,聽我慢慢道來。

一、麵條像褲帶

「麵條像褲帶」是說陝西關中人做的手擀麵條像皮帶那樣又寬又長,吃起來爽滑筋道可口,吃過後很耐飢。

陝西關中地區別名叫「八百裡秦川」,是由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衝擊形成的小平原,自古以來盛產小麥,也是全國非常重要的小麥商品糧基地。

在過去,由於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幹農活全靠力氣,對農人的體力消耗特別大。人們必須達到身強體壯,才可以多幹農活。

農人上地幹活前,都會把又寬又長的手擀麵儘量吃飽,然後精神抖擻地下地幹活,在短時間內不會感到飢餓,有助於多幹出農活。

在過去,陝西農村評價一名姑娘是否優秀,就是看她能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手擀麵。

二、鍋盔像鍋蓋

「鍋盔像鍋蓋」是說陝西人做的另一種麵食——鍋盔,又大又圓又厚實,直徑超過二尺,看起來像鍋蓋那麼大。

鍋盔用小火在大鐵鍋裡慢慢烙制而成,是一種酥脆香甜的麵餅。把鍋盔製作這麼大,跟當時陝西農村人家庭成員較多有很大關係。

在過去,陝西農村一大家子人往往是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大大小小有十幾口人,甚至更多,做一頓飯花費的食材、時間和精力都很多,所以,為了減少做飯人的勞動量,烙制鍋盔時就追求個頭大,做好一個能供許多人吃。

三、油潑辣子一道菜

「油潑辣子一道菜」是指,把幹辣椒粉用熱油澆過後,可以當一道菜來吃。

在做油潑辣子之前,往往會給辣椒粉裡邊加入芝麻、花椒、五香粉、食鹽等調味品,待做好後,顏色紅豔喜人,看著非常有食慾。

陝西關中人通常用油潑辣子夾饃吃,把油潑辣子夾在冒著熱氣的饅頭或鍋盔裡,吃起來香辣可口。另外,用油潑辣子調製麵條、涼皮、涼粉、攪團等食物,同樣能提味,非常受歡迎。

四、碗盆難分開

「碗盆難分開」是指陝西關中人吃飯的碗很大,俗稱「大老碗」,跟盆子一樣難以區分。

過去的陝西農村人之所以用大老碗吃飯,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跟第一怪「麵條像褲帶」有關,因為麵條的體積本身很大,用小碗裝不了多少,用大老碗來裝才比較匹配。

二是圖一個省事,因為人們經常幹農活,體力消耗較大,導致飯量增大,用大老碗可以一次性裝很多麵條,一碗吃完就管飽,省去了第二次盛飯的麻煩。

當然,現在陝西農村人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好了許多,已經很少看到用大老碗吃飯的場景。一些飯館用大老碗盛飯,不過是向顧客銷售懷舊情結罷了。

五、手帕頭上戴

「手帕頭上戴」是指過去農村的婦女經常會把手帕戴在頭上,當作帽子來用。

因為在過去,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大多數人沒有錢買帽子,為了圖實惠,會買一頂相對便宜的手帕,當作帽子來用,防日曬、防淋雨、防落塵,防風沙,還能用來擦汗,體現出多用途。

現在,人們的經濟條件比過去好了很多倍,完全能買得起帽子,也就用不著再往頭上戴手帕,「手帕頭上戴」已經成為歷史。

六、房子半邊蓋

「房子半邊蓋」是指過去的陝西農村人,在建造房子時,會把房子從屋脊一分為二,蓋成半邊房子,其形狀如同把「介」字從中間劈開。

人們之所以這樣蓋房子,主要是因為受經濟條件所限,沒有足夠的錢來購買木材、磚瓦等建築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黃土、泥塊,再加少許木料蓋成這個樣子。

不過,半邊房子因為建築空間減少,在保暖性和透氣性上很好,既經濟又實惠,居住效果可以媲美窯洞,冬暖夏涼,住起來相當舒服。

當然,現在已經很難見到這種房子,由於當今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這種房子已經成為歷史符號。

七、姑娘不對外

「姑娘不對外」是指過去的陝西人不喜歡把自家女兒嫁到外地。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跟過去陝西人保守封閉的思想有關。因為「秦中自古帝王都」,陝西關中平原在過去比較富饒,物產豐富,一直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存在,陝西人是在天子腳下長大的臣民,衣食無憂,有些看不起陝西以外的地方,自然不喜歡對外交流,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

二是對門當戶對的觀念很看重,嫁女兒時希望嫁一個知根知底的人,但由於缺乏交流,對外地人不熟悉,就更不願把女兒嫁到外地。

目前,隨著各地之間不斷交流,人們可以認識天南海北的人,「姑娘不對外」也成為過眼雲煙。

八、不坐椅子蹲起來

「不坐椅子蹲起來」是指過去的一些陝西農村人,即使有椅子在旁邊放著,也不喜歡坐在椅子上,而是喜歡蹲著。

這跟陝西人的性格有關,陝西男人的性格憨直、豪放、張揚,大不咧咧,喜歡自由自在,認為坐到椅子上就需要坐有坐樣,不能隨隨便便,這些要求會讓他們感到拘束,所以,寧願蹲著也不願被拘束。

「不坐椅子蹲起來」的場景目前很少見,只有在偏遠農村還能偶爾見到。

九、睡覺枕石塊

「「睡覺枕石塊」是指,每當到夏天時,一些陝西關中人不喜歡使用綿軟的枕頭,喜歡拿出自己的「寶貝」,一塊冰涼的石枕或木枕當作枕頭,睡在上面很香。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目前的陝西農村依然很常見,可以說是一個優良傳統。據老人講,石枕頭比較涼,有助於人快速進入深度睡眠,還能對頭部起到按摩作用。

十、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不唱吼起來」是說,聽秦腔時,感覺不是唱出來的而是吼出來的。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既跟陝西關中方言有關,也跟秦腔本身的藝術特色有關。

陝西方言發音較重,聽起來洪亮高亢,不論是陝西民歌還是陝西地方戲曲,用陝西關中方言唱出來,都有一種豪邁粗獷的聽覺感受。

秦腔的大多數題材表現的是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唱詞悲憤蒼涼,富有氣勢,又加上秦腔是用牛皮鼓、二胡、鑔、鑼這些樂器伴奏,更增加了大氣磅礴的藝術張力,跟柔美婉轉的江南小曲截然不同,整體聽起來,如同搖滾一樣聲嘶力竭的吶喊。

目前,秦腔依然在西北地區很流行,是老年人最好的精神大餐。

相關焦點

  • 「陝西關中十大怪」是怎樣形成,包含了哪些文化寓意?
    文·段宏剛「陝西關中十大怪」具體為: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碗盆難分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椅子蹲起來;睡覺枕石塊;秦腔不唱吼起來。這十句話直觀地概括了陝西關中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十種民俗習慣,它們的形成,跟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直接關係。現在,隨著各地之間不斷交流,陝西民俗跟外來文化相互交融後,十大怪裡邊的許多習俗逐漸消失,慢慢成為歷史的記憶。
  • 陝西關中十大怪是怎樣形成?又有哪些文化寓意?漸漸消失的習俗!
    「陝西關中十大怪」具體為: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碗盆難分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椅子蹲起來;睡覺枕石塊;秦腔不唱吼起來。這十句話直觀地概括了陝西關中人在千百年來形成的十種民俗習慣,它們的形成,跟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直接關係。
  • 這裡存在十大怪,走近陝西,給你解密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 關中十大怪,剪紙剪出來
    位置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關中平原號稱八百裡平川,從最東邊的潼關到最西邊的寶雞。因為是盆地,所以自古農業發達,最早被譽為「天府之國」。這裡孕育了周、秦、漢、唐等王朝,而這些王朝幾乎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強盛的時代。關中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風俗文化更是絢麗鮮明。
  • 陝西十大怪有多怪?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就有一些別人難以理解的生活習慣。這就是著名的「陝西十大怪」(或關中十大怪)。第一怪:手帕頭上戴。在陝西農村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常見老太太的頭上頂著一塊手帕,顯得與眾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 盤點:陝西十大傳統民俗文化!看看你都知道哪些陝西傳統習俗
    前言:陝西歷史悠久、民風質樸,從古至今流傳並繼承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產物。那麼陝西如今還保留了哪些傳統文化呢?陝西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習俗呢?1.陝西秦腔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
  • 中秋節,陝西關中地區有哪些講究?
    中秋節,陝西關中地區有哪些講究?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三種陝西關中地區中秋節的習俗講究。一、烙糖坨坨,寓意甜甜蜜蜜在西安地區,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烙糖坨坨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中秋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把做糖坨坨用的芝麻、花生仁、紅糖、白糖等物品陸續準備好。
  • 陝西八大怪其實叫關中八大怪:蹲是貴族的特權
    曾幾何時,我們打開語文寒假作業,在最底下的一行字裡窺見了陝西的一些風俗習慣,其中就有陝西八大怪。但作業上的陝西八大怪也只是單純的名稱,至於深意也沒有哪個老師講過。陝西八大怪應該叫關中八大怪陝西八大怪,準確地講應該叫關中八大怪,它是在關中這塊地方上長期形成的地方民俗風情。
  • 俗語「陝西十大怪,不知算白來」,啥意思?古人的智慧之談
    而風俗之所以風在前,正是因為先流行後成為習慣,形成習慣隨之就會被保存下來。而流行的東西往往在一段時間過後會被新的風所取代,這也說明了流行的並不一定會被保存成為習慣。而被保存的習慣則會隨著人的流動逐漸擴展開來隨之形成我們的文化基礎。而民俗文化中經常都有一些異鄉人不勝明了的俗語,既能充分體現當地的風俗特色,也能從中看到當地的人文風貌。
  • 關中八大怪後面的滄桑文化
    關中自古帝王地,早在戰國時期關中就有&34;的稱譽,滔滔渭水滋養著八百裡秦川,土地肥美,民風強悍。關中南有秦嶺,北有莽山,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金城千裡,退可守,進可攻,秦始皇依憑地利之便,順天時橫掃天下,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一方水土養一方民人,幾千年來,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域文化,關中八大怪就是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中獨特風俗。
  • 陝西的關中、陝北、陝南,在風俗習慣上為何像三個省?
    位居黃河流域的陝西,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幾乎把中國古代歷史全部濃縮進去了,只要踏入三秦大地,就完全能觸摸到古代中國的輝煌燦爛。當歷史的輝煌在陝西凝結成一個個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今人審視這片大地時會發現,古代的陝西具有海納百川的大度和包容,通過對不同文化兼收並蓄,最終形成了今日百花齊放的文化盛景。
  • 中秋節,陝西關中地區有哪些講究?
    在陝西,賞月、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關於中秋節的來歷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來盤點三種陝西關中地區中秋節的習俗講究。一、烙糖坨坨,寓意甜甜蜜蜜在西安地區,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烙糖坨坨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中秋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把做糖坨坨用的芝麻、花生仁、紅糖、白糖等物品陸續準備好。
  • 陝西的關中、陝北、陝南,在風俗習慣上為何像三個省?
    位居黃河流域的陝西,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幾乎把中國古代歷史全部濃縮進去了,只要踏入三秦大地,就完全能觸摸到古代中國的輝煌燦爛。當歷史的輝煌在陝西凝結成一個個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蹟,今人審視這片大地時會發現,古代的陝西具有海納百川的大度和包容,通過對不同文化兼收並蓄,最終形成了今日百花齊放的文化盛景。
  • 陝西關中人迎娶新娘要送上「迎親四樣禮」,其中的蓮藕有哪些寓意
    文·段宏剛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擁有數千年歷史,各地老百姓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這種習慣稱作風俗,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涉及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節日、方言、飲食、婚俗、諺語、地方戲劇,等等,都屬於民俗文化的範疇,是各地展現文化景觀的直接體現。陝西關中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至今流傳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裡的「迎親四樣禮」便是其中之一。
  • 關中百怪——陝西八大怪推出升級版!
    ——李昆關中風情畫系列文化解讀之一《百怪》華夏大地,地大物博,十裡不同俗,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怪」,但大多數是近些年人們編出來的新「怪」,也有人搜集了各地的「八大怪」。其中影響最大、傳播時間最久的,恐怕還是「陝西八大怪」。
  • 陝西十大怪之一鍋盔的來歷
    秦始皇能統一天下,主要憑藉的有以下幾點優勢:1、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有別於其他六國的武器(例如:弩,射擊距離遠、殺傷力強、箭頭三稜可穿透鎧甲)2、政治嚴明 3、經濟實力強 4、物資供應充足(成都平原米糧倉和甘肅、陝西、河南等地產糧區)等幾大因素,鍋盔的功勞也功不可沒。
  • 陝西十大怪中的飲食五大怪,從下面這些「怪」中,來了解陝西美食
    陝西有十大怪: "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不做蹲起來,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碗盆難分開,泡饃大碗賣,唱戲吼起來。"
  • 陝西十大怪附圖和解說
    第一怪:麵條像褲帶陝西關中地區自古盛產小麥,因此,關中地區人們以麵食為主,一天到晚三頓飯,離不開麵食,其中以麵條和饅頭為主。關中地區的麵條就圖個實在,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像,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
  • 最古樸的關中民俗風貌: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看遍關中民俗建築
    (運營/子衛)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陝西關中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意義,是民族文化根脈之所系,其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建築和藏品,是關中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智慧和創新的結晶,包含著關中民眾的信仰、生活、政治、經濟、藝術創作等全方面的文化,是人們生產生活的歷史寫照。
  • 只知陝西八大怪?趕緊來看第九怪!
    正是反映出了關中人「怪異」的生活習慣。《陝西八大怪》俗稱的「陝西八大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現在身處城市的我們已經鮮少能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八大怪」這樣的民俗場景!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只須瞥一眼關中人手持熱蒸饃夾油潑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狀,你無疑就會明白,「油潑辣子一道菜」,其實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對陝西本地人而言,則早已是司空見慣尋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