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之路如今,龍川這座粵東北千年古邑離「產業大縣」的目標越來越近
如果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部史詩,廣東實踐必定是其中最輝煌的篇章之一。在經濟總量上,廣東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領跑了28年,然而漂亮的數據並不能讓人安心。
長久以來,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發展嚴重不平衡——東西兩翼交通基礎設施滯後,營商環境吸引力不足,支柱產業帶動能力不強;粵北地區綠色發展模式尚未形成,生態優勢沒有充分發揮,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廣東「全面小康」進程。
龍川,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嶺南歷史上建制最早的一個縣,有「世界客家古邑」及「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稱,同時它也是粵東北典型的省級山區貧困縣——不沿邊、不靠海,過去很多年裡因為沒有享受到地緣優勢而發展緩慢,作為擁有100萬人口的大縣,龍川的脫貧攻堅及全面小康目標尤為艱巨。
2013年,廣東實施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龍川「知恥後勇」搶佔機遇,主動融入粵港澳及深莞惠經濟圈戰略,全力推進與珠三角地區形成同等水平的錯位分工,探索出一條與珠三角產業互為補充、互為促進、互利共贏的產業共建發展之路,這座粵東北千年古邑離「產業大縣」的目標越來越近。
「尋根」——高質量發展根基
行走在龍川,就是行走在山水之間。71.3%的森林覆蓋率使人置身於天然氧吧,抬頭撲面而來綠色氣息,低頭看古樸的印記映入腦海。
龍川縣擁有4.1萬人的佗城鎮統計有姓氏179個,其中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包含了140個姓氏,這179個姓氏解開了「千年之謎」——2000多年前秦朝50萬南下大軍到此塵埃落定。這位領軍者就是趙佗,當年他第一次打通從中原通往百越地區的通道,把中原文化帶到兩廣地區,這位歷史上首個「南下幹部」從此名揚嶺南,這座古城因此更名「佗城」。
佗城歷史記載的古祠堂就有89座,現仍存48座,被譽為「中華古祠博物館」,有力證明了古龍川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聚集地。
古代龍川歷史輝煌,近代龍川也有著紅色革命傳統,1925年在佗城鎮建立了龍川縣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特別支部,2011年龍川縣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斑駁的革命舊址都隨著時光的流逝沉澱下來,成為近日紅色龍川的精髓。
珍稀的歷史文化需要傳承發展。2018年初龍川縣正式啟動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計劃用3年時間,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龍川縣成立了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龍川縣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方案(2018—2020年)》。此外還特別聘請廣東省人民政府特聘參事、暨南大學教授王元林為龍川縣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總顧問,對創建工作進行指導。
在龍川縣委書記黃添勝看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就是要以文化做突破口,龍川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和魂,也是龍川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
十年產業園涅槃之路
產業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和主引擎。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下簡稱「龍川產業園」)作為拉動龍川縣域經濟的強有力推手,成為龍川彎道超車的重要砝碼,然而在百舸爭流的產業發展大潮中,龍川產業園的十年發展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因為招商成效差,龍川產業園2012年被摘去省級產業轉移園的招牌,成為廣東設立省級產業轉移園以來唯一被摘掉省級「招牌」的園區。這給龍川人當頭一棒,挫敗感頓時襲來,粵東北山區究竟有沒有發展產業的基因?
痛定思痛,不服輸的龍川人從調整產業布局著手。在充分調研後,龍川人發現珠三角分布近百家空氣能企業,它們都想增資擴產,可產業鏈齊全的珠三角地少價高,於是決定把清潔能源空氣能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然而彼時的空氣能企業對人均GDP不足全省1/3的龍川並不「感冒」,龍川人再一次發揮了不服輸的精神,縣招商團隊跑完全省所有120家空氣能企業,邀請企業「抱團」轉移,這個策略讓眾多空氣能企業動了心。華南師範大學課題組調研發現,「抱團」入駐後,原本偏僻的園區成為產業內信息、人才、技術和產品交易交流中心,龍川園區產業配套能力和產業根植性明顯增強,2016年龍川縣獲評全國首個「中國空氣能產業基地」。
黃添勝認為,龍川縣多年落後的原因關鍵在於產業發展水平低,但是傳統的梯度承接式園區發展之路有著明顯的弊端——缺乏創新環境,技術承接能力弱,協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深圳寶安區,是龍川縣的對口幫扶單位,也是其縣域發展的「導師」,龍川積極與寶安區開展產業共建,積極對接外溢產業,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高位謀劃自身產業發展新圖景。如今,龍川產業園的主導產業不斷突出,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一個以現代建築工業化產業為統領,電子電器、空氣能、鋼結構、光電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
2017年龍川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6.7億元,其中龍川產業園實現工業產值48.14億元,稅收2.87億元。截至2017年底,龍川產業園落戶企業共7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扶持2家企業上市,推動8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完成14家工業企業上規模。
營商好 贏好商
營商環境關係到縣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對於龍川這樣一個地處粵贛交界,區位偏、環保嚴,工業基礎差,招商難度大的縣域,如何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就顯得至關重要。
「龍川富不富,關鍵看服務;幹部行不行,關鍵看執行」,在黃添勝看來龍川的興旺與營商環境互為一體。為有效破解「辦事難」,特別是重點投資項目審批「辦事慢」、「辦事煩」問題,2013年,龍川在全市率先創立了投資項目審批代辦制,開始了創新服務方式的有益嘗試。
為此龍川成立了「代辦制」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代辦制」指導性文件,明確了「代辦制」代辦的投資項目、代辦內容和受理代辦的行政審批效率和責任,使「代辦制」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幾年的實踐證明,投資項目審批「代辦制」在招商引資及推動產業快速發展方面卓有成效,它還以優質、高效、便捷的審批代辦服務方式,帶動機關政風行風進一步轉變。
「龍川將來還要實行包辦制,我們在缺乏技術支撐情況下,還是用比較土的辦法把服務效率提高,這只是開了一個頭,我們始終在堅持一個理念,那就是服務是最好的招商環境。」黃添勝表示。
在黃添勝的帶領下,開展「產學研建」全產業鏈條招商,積極爭取落戶龍川的龍頭企業及寶安對口幫扶龍川指揮部,共同協助挖掘並引導主導產業的上下遊企業到龍川考察落戶,促成了一批批產業鏈條項目集聚龍川,抱團發展。
為了更好打造營商環境,龍川著力引進多家大型物流企業落戶龍川,暢通企業產品物流通道。2018年初中鐵五院牽手龍川,攜手共建龍川縣鐵路綜合物流產業新區,這將極大推動龍川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為把龍川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發揮巨大的驅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