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2020-12-06 騰訊網

廣州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工作部署,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區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後的河流煥發新活力、呈現嶄新面貌,時隔多年重現晴日「白鷺成行」、夜晚「螢火蟲飛舞」的美麗景象,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縱觀廣州治水的奮戰之路,前瞻治理攻堅未來可期,離不開「抓源頭、補短板、保生態、強機制」四個關鍵。

據了解,自2015年國務院「水十條」發布以來,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將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列入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統籌推動。全市治水工作者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為全力提升水環境質量,打響了一場城市黑臭水體剿滅戰。

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廣州市精準打出「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治水組合拳,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建立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12345」思路,即: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和排水單元的「2套網格」劃分作戰單元,深入「3源」(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全面推進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通過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水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全面推動廣州治水上水平、上臺階、出實效。

流溪河

鴉崗斷面

抓源頭,強力整治汙染源,實現源頭減汙減量

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則,大力開展源頭汙染源治理工作。深入推動工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村級工業園、涉河違建、「散亂汙」等有關整治,落實提質增效及排水單元達標,以繡花功夫查控汙染源。

一是創新推動「四洗」清源工作。「四洗」工作中的「洗」,是指全角度、無死角、全覆蓋的意思,對河湧流域範圍內的所有建(構)築物,以棟為單位,展開地毯式摸查登記。2018年以來,開展「洗樓」行動,摸查建(構)築物67萬餘棟,清理整治汙染源13萬個;開展「洗井」「洗管」行動,累計排查排水管道約1.6萬公裡、檢查井60餘萬個,整治管線結構性缺陷4.8萬餘處,清除管內淤泥垃圾,保障管線通暢;「洗河」3910條(次),清理河道垃圾17.55萬噸,確保河湧潔淨。

二是持續開展涉水違建拆除、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工作。拆除涉水違建1220萬平方米,貫通巡河通道,清除臨河汙水直排場所,為沿河區域綜合整治及環境提升提供空間;治理非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戶2856個,實現養殖糞汙處理達標後排放或資源化利用。

三是大力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工作。推動全市2萬餘個排水單元內部排水設施的權屬人、管理人、養護人、監管人「四人」到位,消除管網錯漏混接,確保雨水、汙水各行其道,實現「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排放汙水全進廠」。

獵德湧

補短板:著力推進設施建設,提高汙水收集處理效能

全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提升汙水設施處理水量。今年「2.15」第一場暴雨期間,全市汙水處理廠處理水量約572.63萬噸,初雨系統處理水量約109.28萬噸。在保障水安全的條件下,確保了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

廣州市在汙水處理能力上取得的進步歸功於三項措施。一是大力開展汙水管網建設。「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建汙水管網1.67萬公裡。是「十二五」期間的12.9倍,城市建成區已消除汙水管網空白區。二是大力開展汙水廠建設。加快提升汙水處理能力,新(擴)建城鎮汙水處理廠31座,其中地埋式汙水處理廠13座;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70萬噸/日,目前全市汙水處理能力達到769萬噸/日,在國內城市中排名第二。三是大力提升汙泥處理處置能力。加快推進汙泥幹化和焚燒設施建設,汙泥幹化能力由「十二五」期間的90噸/日增至3440噸/日,汙泥焚燒能力由900噸/日增至3867噸/日,全市汙泥得到資源化利用,基本實現「出路暢通、安全可控」。

河湧飛白鷺

保生態: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推動汙澇協同治理

廣州市堅持汙澇同治理念,統籌水安全和水環境治理。堅持自然生態恢復導向,著力恢復河湖雨洪調蓄功能。不斷完善大江大河治理體系,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防洪調蓄作用,雨前精細實施預騰空,雨中科學調度,成功抵禦「5.22」「6.8」暴雨、颱風「鸚鵡」「海高斯」等極端天氣襲擊。有效規避了城市內澇的風險,構建韌性安全水系,同時保證河湧水質的有效改善。

具體經驗分三步:一是實施生態補水。改變從珠江「調水補水」的做法,利用汙水處理廠布局優勢,將汙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就近補入河流,流域內河流水質改善明顯,水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河道底泥實現原位自淨,避免了大規模底泥清淤。如利用尾水補水後的沙河湧、車陂湧水質改善明顯,河湧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水草生長茂盛,魚群嬉戲,形成環境宜人的親水空間,河道底泥也逐步恢復了良好的生態。二是保持低水位運行。探索實踐河流低水位運行,避免河水倒灌排水口,讓陽光透進河床,為自然生態留足自淨恢復空間,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為國內城市河流開展低水位運行提供可複製的案例。三是重點治理合流渠箱。推進實施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總長約421.53公裡,取消截汙閘,恢復渠箱排放雨水、山水的功能,讓「汙水入廠、清水入河」。根據各區上報結果匯總,建成區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比例達到58.36%,年底將達60%。景泰湧合流箱涵清汙分流後,既解決了清汙混溢現象,又明顯提升了河湧水質,同時還騰出了涵箱空間,為行洪排澇提供了通道及調蓄空間,消除了景泰湧流域的內澇風險點。

廣州治水工作不斷向前邁進,深入貫徹「汙澇同治」,力爭2021年底全市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比例達70%,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

強機制:完善治水管水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是組建排水公司。為了深入貫徹「汙澇同治」,使排水管理更加精細、專業。廣州市深化排水管理體制改革,成立排水公司,建立全面覆蓋、責任清晰、技術先進、管理精細、產業現代的公共排水設施運營維管體系,推動「廠、網、河」一體化管理。市排水公司率先探索實踐城市排水管網「片區化+網格化」管理,公司下屬5個專業運營分公司,劃分為43個片區,細分2萬多個排水單元,累計巡查管網約16.2萬公裡,清疏管網約2.5萬公裡,轉輸汙水近17億噸,為打贏打好黑臭水體剿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落實河湖長制。廣州市河湖長制工作2018年、2019年連續獲得國家督查激勵、省考核優秀,白雲區入選2019年全國10個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縣,民間河長蘇志均當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廣州市河長辦累計發布了8道市總河長令(2020年發布2道),出臺36項工作制度、23項治水專項方案,健全河長責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監督考核、激勵問責5大機制。

在原五級河湖長體系基礎上,向上延伸設置9大流域市級河長,向下延伸設置1.8萬餘名網格員,形成「總河長—流域河長—市級河長—區級河長—鎮街級河長—村居級河長—自然村河段長—網格員」的多級治水體系。全面推行河湖警長制,把公安機關納入河湖長制體系,堅決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落實「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問責」五步法,治水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重要依據,已對199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河長等人員進行追責。

三是實施「開門治水」。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黑臭水體整治,全市8811名民間河長積極開展巡河護河行動。印發實施違法排水行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人民群眾積極舉報違法排水。積極開展治水進校園,引導青少年學生積極投入到保護河湖、珍惜生態的社會實踐中。

同時,在進一步完善民間河長、志願者巡河等制度基礎上,廣州市水務局指導各區開展河湖長制宣傳1000餘場次,聯合團市委開展「河小青」公益活動,廣泛發動青少年志願者開展公益巡河一百餘場。當前,全市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全民群治、水陸共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 通訊員趙雪峰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

相關焦點

  • 南寧全面打造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南寧全面打造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建成區內 38 段黑臭河段經綜合治理後逐步呈現 " 清水綠岸 " 效果建成投入使用的水塘江水質淨化廠記者昨日從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截至今年 10 月底,全區黑臭水體治理累計完成投資約 249.7 億元,主要控源截汙措施已基本完工,黑臭消除或基本消除率達到 100%,長制久清的河段有 27 段;南寧市、桂林市、賀州市正在全面打造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 【我的城市在成長】昔日黑臭水體 今朝潺潺清流 聊城城區黑臭水體...
    本報訊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葉晨雯 通訊員 曹彬) 「在現場調研時,我們發現聊城城區青年渠、青周渠等黑臭水體整治效果已初步顯現。」9月9日,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李紀剛在接受採訪時說。  青年渠水城華府段黑臭水體、青年渠魯化路二乾渠至花園路段黑臭水體、青年渠濱河實驗小學南鄰黑臭水體3處黑臭水體分別位於青年渠的上、中、下遊,以前非汛期大部分河道呈幹水狀態,由於溝渠附近為居民區,大部分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溝渠,匯水區域內也未實現雨汙分流,雨天雨水夾雜汙水直接排入河道,加之水體本身自潔能力弱,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 ...安徽將基本消除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規劃建設合肥駱崗中央公園
    今年將基本消除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並加快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據悉,今年重點工作是要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將加快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實施重點行業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完善應對重汙染天氣差異化管控措施。並推廣城鎮汙水治理「三峽模式」,推進市政排水管網修復及雨汙分流改造。此外,今年將基本消除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快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解讀
    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明確,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的責任主體,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會同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委指導地方落實並提出目標:2017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汙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 廣州:黑臭水體逐年減少 又見魚蝦跳白鷺飛
    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廣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優化水環境、確保水安全工作。 2017年-2019年,廣州黑臭水體連續3年減少;2020年1-7月,廣州市未新增黑臭水體,147條納入住建部監管平臺、列入整治計劃的黑臭水體已消除黑臭。
  • 讓城市河湖水清岸綠 安徽省整治黑臭水體初見成效
    根據《安徽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要控制在10%以內。近日,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我省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已超60%,預計今年底消除黑臭水體比例可達80%。  一水一案,讓河湖重返清澈  今年夏季,住在合肥市蜀峰灣南湖附近的吳大爺經常來湖邊遛彎。
  •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海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的...
    ,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用3年左右時間使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明顯見效,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對於水體黑臭現象反彈、群眾有意見的,經核實重新列入城市黑臭水體清單,繼續督促治理。    三、實施目標    到2018年底,力爭完成外沙內港黑臭水體整治。    到2019年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顯著提高。
  • 大連:黑臭水體治理全面推進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河道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開發建設快速發展,洩洪河道周邊布滿了居住區,河道與居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河道治理工作。昨日,記者從市城建局獲悉,為了全面提升城市整體環境,給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通過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對城市河道進行系統治理。
  • 附清單 中山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發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黑臭水體治理效果與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相吻合,贏得群眾滿意。(二)主要目標。到2019年底,中山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顯著提高,到2020年底達到90%以上,爭取建成區儘早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 《威海市打好黑臭水體和河道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印發
    日前,威海市印發《威海市打好黑臭水體和河道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到2020年,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高於90%;榮成市
  • 哈爾濱道外區根治黑臭水體改善居民生存環境 「水清岸綠景美」河道...
    黑龍江日報3月29日訊 據悉,道外區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於2017年10月末全面完成東風溝黑臭水體整治項目主體工程,共完成垃圾底泥清理21.97萬立方米,六稜植草磚生態護坡9.9萬平方米,沿岸鋪設截汙管線12.2公裡,設置攔河壩1座,倒虹井7處,整治後達到了「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汙口
  • 人居環境 | 臭水河變身景觀河 昭通中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見成效!
    人居環境 | 臭水河變身景觀河 昭通中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見成效!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申報成功後,按照市級主體、區級主責的原則,全區高位推進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包含第一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第一汙水處理廠雨水處理項目、新建第二汙水處理廠項目、汙泥處置項目、排水管網延伸工程項目、利濟河示範段、利濟河非示範段、垃圾中轉設施工程、小區排水系統改造及海綿改造、城市內澇點治理、排水管網混接改造及提升修復、合流制溢流汙染控制、禿尾河示範段、禿尾河非示範段、
  • 崑山年內完成57條黑臭水體整治
    中國江蘇網訊(駐崑山首席記者 朱新國 通訊員 張歡)記者獲悉,崑山市將深入細化推進該市57條黑臭河道和57條河道斷面達標整治工作,計劃至2017年底完成57條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並實現吳淞江、婁江幹流達Ⅲ類水,支流達Ⅳ類水,陽澄湖全面達Ⅲ類水的整治目標。
  • 淮安大力推動水體治理 51條黑臭水體如今水清岸綠
    2017年對建成區水體進行排查識別,確定黑臭水體51條,並於當年啟動整治。2018年,以優異成績入圍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淮安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事來辦。經過兩年的生態修復和環境汙染治理,如今的淮安大地上,一批又一批垃圾河變成景觀河,越來越多的黑臭河變成風景河,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成為贏得百姓點讚的惠民工程。
  • 黑臭水體變形記│下橋河:從黑臭粘稠到清澈如初
    編者按:河是城市靈氣,水是生命之源。東莞市建成區新發現的12條黑臭水體,已納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整治工作由東莞市水務局統籌,屬地鎮街實施。目前,12條黑臭水體已全部完成「初見成效」階段整治工程措施,連續多月的水質檢測結果均顯示為「消除黑臭」,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檢測結果達到國家考核標準。實現長治久清。南方+水務頻道推出「黑臭水體變形記」系列報導,聚焦東莞市水務局治水護水的故事。東城街道下橋河的河頭,一樹粉紅色的紫荊花開得正豔。
  • 6000萬管網清淤調查項目落地珠海 從排水管網入手消除黑臭水體
    記者獲悉,該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為:對檢測區域範圍內地下的雨水管道、汙水管道(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水)和雨汙合流管道及沿河排汙口進行全面的調查。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投入大、易復發,治理過程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 部分黑臭水體出現反彈 治理難在哪兒?
    城市黑臭水體如何成功脫黑?「摘帽」後的黑臭水體又當如何防止反彈?工程完工後,不僅出現了居民夢寐以求的清河綠岸,河邊還全部建成城市快速路,直通汾河沿岸已有的快速通道,構成新的市內快速交通系統,在補短板的同時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 清淤5萬立方米,在漢央企助力中山市黑臭水體治理
    楚天都市報7月1日訊(記者黎先才 通訊員何安怡 董漢斌)廣東中山市河湧黑臭水體問題,曾引起中央環保督查組關注,當地提出力爭今年年底全面消除解決這一攻堅問題。廣東中山市有5000多條河湧和人工排灌渠道,構成城市水系。由於各種原因,曾經的清流不時冒出陣陣臭氣,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城市面貌。2018年,該市政府出臺《中山市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並提出2020年底全面消除解決河湧黑臭問題。
  • 廣州整治黑臭水體見成效
    因水得城,依水而建,水是廣州城市的靈魂。但曾經,黑臭的河湧、溝渠,也一度讓百姓頗為頭疼。 2018年以來,廣州市以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為重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的有效路徑——兩年多來,當地有哪些創新實踐?居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流溪河10條納入國家監管河湧全部消除黑臭!
    記者在會上獲悉,經過三年來流溪河流域全面推行河長制和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考核斷面和河湧水質總體向好,氨氮汙染物排放量逐年遞減。支流水質也穩步趨好。記者在會上獲悉,被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沙坑湧、白海面湧、良田坑等10條河湧已全部消除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