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少兒英語呢,如何選擇培訓呢?其實,並不是認知單詞越多越好,而是在鍛鍊英語學習能力。當有了純熟的方法,靈敏的思維,還怕不能掌握英語嗎。單詞是很多的,要的並不是包括它的能力,而是消化單詞的水平。當輸出能力越強,學習就有興趣,更容易取得進步和成長。在事上練,孩子不僅能學會了做事。不一樣的做事,就有不一樣的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所以,在英語上想要有突飛猛進,並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要培養力量。在知識上,去鍛鍊內在學習力。讓思維更豐富,表達更流暢,表現更出色。很多時候,能夠讀英語,但是就是不能理解。比如句子很優美,思維中只有二維的字母或句子,那優美什麼呢,只是順口而已。如果思維能有畫面感,就更形象了。那這個畫面並不是記憶來的,而是在實踐中獲取的。因為思維中有了這個畫面,孩子才知道自己該怎麼去表達和行為。
英語學習呢,有了收穫呢。要知道,收穫的是什麼,是知識呢,還是能力。知道了,也要能掌握它。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也是在鍛鍊理解和實踐能力。所以,在實踐上練,就可以掌握英語的根基了。如果僅在表現上練,那基礎是建立在字詞或發音上。聽到就知道。當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又要重新去學習,而不能完成思維的溝通。比如,今天學了一篇英語故事,明天繼續學另外一篇,如果有一點不同,就不認識了。這就是理解建立在文字表面,而不是在語境中,自然也沒辦法實踐了。學習英語應該是開心的,語言應該是美好的情景。如何才能輕鬆掌握呢?輕鬆在能知道怎麼去做,不輕鬆的是,睜著眼睛在看,卻看不懂;拿著筆在思索,卻不能落實。不能落實呢,就會一直處於思索狀態;於是,效率就降低了,精力就消耗得多了。可見,在學習的時候,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呢,決定了態度。學習英語的習慣,就決定了如何正確對待學習。學習呢,也是做事的方式。做事呢,也是在學習。很多時候,語言學習,就是在練習做事能力。如果在語言上聽不懂自己的事,那就聽不懂語言了。學習英語呢,就是在英語環境中,找到自我。這樣就駕馭了英語了,否則,就要一直依靠英語環境,才能去表現。那怎麼算是學習了呢。那我們要想一下,我們到底要為了什麼而學習英語呢,是為了交流嗎?如果交流是在背誦,那又交流了什麼呢?可見,交流呢,也是在事上進行交流,關於話題的溝通。都是身邊發生的事情,能夠有強有力的溝通能力,還怕不能完成英語學習嗎。很多時候,英語學不好,是溝通能力不強。不太善於在事上練,所以,養成了道聽途說的習慣。那自己又能從中收穫什麼呢,當看到英語,自己沒有方向和目標,又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呢。
通過英語學習,讓孩子了解的是自己。獲得了知識,是看不見的。當學了很多,而不知道用的時候,思維還是空的。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在知識上求呢,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求呢。如果在知識上求,知識已經夠多了。如果在解決方法上,那方法又在哪裡呢?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方法就是思路。在英語閱讀理解中,如果能讀懂了,會感到通透和快樂。如果讀不懂,就會記住它的核心意思,然後去解決問題。讀不懂,是找不到自己的實踐。閱讀了,對自己思考不會有什麼幫助的。不會思考,又如何去應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和條件呢。在英語聽力的時候,是在聽發音。聽的熟練,就聽到了語境。語境是什麼呢,語言的環境。所以,掌握了環境,才能固定語言。在複習句子的時候,思考的必然是句子產生的環境,也就是課堂上老師的教學過程。方法並不是憑空的,依據於環境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