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氣一詞,不論是看還是聽,頻次多了總會乏味。本該充斥著接地氣的氛圍,卻成了網紅代名詞。
打著情懷的幌子,操著圈錢的心。「偽煙火」過於泛濫,自然就染花了無錫的底色。
所以當問及:如今,哪裡還能觸摸到最真實的無錫?
我第一反應並不是人頭攢動的古街亦或是知名景區,而是市中心的朝陽菜場。
▲朝陽菜場實景
猶記得《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過: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
菜市場裡隱藏著原住民的生活習慣、口味愛好、地方特產,這些生活特點往往比名勝古蹟更能體現本土風情。
這裡是一個城市生活百態的縮影,有著濃厚純粹的人間煙火,也有最平常的市井生活。
今天,就讓我們撇開樓市,一起來聊聊「有味」錫城。
在老無錫人眼中
朝陽菜場的重要性,不亞於市政府
朝陽菜場位於槐古路上,和花鳥市場一路之隔,距離南禪寺僅百米的路程。
狹長的巷子,總是被雙向的車堵得結結實實。不論早中晚,不論多昂貴的豪車,在這條道上都只能如「 蝸牛」緩慢蠕動。
然而,這不妨礙朝陽菜場的高人氣。畢竟」買菜不知去朝陽,兜遍無錫也枉然「這句俗語,已然傳遍大街小巷。
在無錫菜市場的江湖中,朝陽菜場可謂頂流的扛把子,也是菜價的風向標。更有網友評價:朝陽菜場在南禪寺就像家裡的老人,極具凝聚力。
▲網友評價,圖源東林書院
▲朝陽菜場門口
下午4點鐘,來逛菜場的人蜂擁而至,熱鬧的不行。
蔬菜的泥土味、鮮蝦的水腥味,剁肉聲,吆喝聲......浸潤朝陽菜場當中,每一處景都是真實的生活。
有老年人帶著孩子閒逛;有中年人挑完菜急急忙忙的開車離去;也有年輕人背著炫酷的包包裝著樸實的蔬果。
或許對他們來說,來朝陽菜場已成習慣,這裡有新鮮且便宜的蔬菜,有可以講價的老朋友,有能貨比三家的商品。
他們清楚地知道, 在這碩大的朝陽菜場中,哪家商販的雞蛋最好,哪家的肉最足秤,哪個老闆最大方。
在這裡,清水油麵筋、鹼水面、油豆腐、速凍腸.......一個個無錫人愛吃的食物,應有盡有。
▲朝陽菜場,人頭攢動
「一共九塊兩」 「零豆蘇咧吧」 「肯定給你抹,九塊吧」
「對了,你外孫回老家了啊?」 「哎,搭哩丫丫親娘搭個!」
邊和老朋友們聊著天,邊挑揀著商品,無錫話與普通話的交流也毫無障礙,不知不覺間阿姨手裡已被大袋子小袋子填滿。
走的時候,攤點老闆還特意抓了把綠油油的蔥塞進了袋子,笑嘻嘻的說著:下次再來啊。
▲朝陽菜場內部實景
一位雙手在後背交叉的老大爺,見我兩手空空,眼神中又透露著些許不知所措,便扯著嗓門說:
小姑娘,第一次來朝陽菜場吧,還沒買上菜哇,這是無錫最大的菜場,價格又便宜,菜品還新鮮,從早到晚都是烏泱泱的人。
一樓麼就是蔬菜水果魚啊什麼的,你要是不會做菜,上二樓買點熟食回家吃吃,都是地地道道的無錫味道。
說完,老大爺便直奔二樓。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無錫人的包容性,不論你源自何方,來了無錫那就是無錫人。
而真正融入菜場,滿載而歸,對於我們90後年輕人來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幸福感。
▲朝陽菜場,色彩鮮豔的果蔬
逛老菜場
品的是人文,是人情味
記得上個月,經開區也迎來了區域內首座大型農貿市場——方廟睦鄰中心。
按理說,這座菜場的落地,應該給原本「高冷」的經開區注入些溫情,市民也應該走動得更勤快了。
甚至還有媒體放言,或將助推經開房價再上新高度,無錫下一個市中心。
但是我一位住在經開的朋友卻說:其實那邊也就開業的時候熱鬧了一下,別看經開區這麼多高樓大廈,很多都是投資的,真正住的人並不多。
而一部分生活在這裡的人,都習慣性在樓下小超市或者網上買菜了,誰還特意跑過去買啊。
▲經開區方廟睦鄰中心
也許正是這種疏遠感,導致很多老無錫人實在住不慣經開,甚至想要殺回市中心。
即便新開的方廟,科技感十足逼格滿滿,環境也比朝陽菜場這樣的老農貿市場好很多。但這些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實在難以割捨。
約上隔三差五打牌喝茶的小姐妹一起逛個菜場;碰上老熟人再寒暄幾句、嘮嘮家常。
一圈逛下來,誰家孩子成績好、誰家裝修了新房子、誰家又添了小外孫,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所以很多時候,逛菜市場其實品的是人文,是人情味。
▲朝陽菜場內部實景
而對年輕人來說,吃飯這件事情逐漸交給外賣,不論家長如何苦口婆心的勸阻,早已積塵的鍋碗瓢盆,依舊沉睡於櫃中。
但殊不知,在輪番的砍價中磨礪談判技巧、與菜販學習如何挑選新鮮蔬菜、海鮮怎麼做更好吃......
這些小樂趣,只有在菜場才能得以滿足,分分鐘擺脫「社恐」的折磨,鋼筋水泥之下的城市生活,也變會得有血有肉。
縱使大家都知道,菜場可以帶來的幸福感之強烈。但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是:其他零售業態的出現,正在讓傳統菜場失去競爭力。
生鮮超市、手機APP遍地開花,赤裸裸的明碼標價,雖然給人一種冷冰冰的疏遠感。
但網際網路所帶來的便利化,也讓部分客群不願再去印象中「髒亂差」的菜市場。
常年逛的人已經習慣,但對於偶爾前往菜場的人來說,這與條件更好的盒馬鮮生等新型生鮮超市,完全沒有可比性。
大型超市裡沒有肉腥,沒有嘈雜的叫賣聲,蔬果生鮮被精美地包裝在塑料薄膜裡;品種齊全的菜一裝一過秤拎起來就走,都不用討價還價。
買菜,也瞬間變成了一件很安靜,也是很個人的事。
▲生鮮超市,圖源網絡
但任憑哪個城市,都不會也不可能放棄這最後的煙火氣息,這時候「改造」便成為關鍵詞。
據了解,無錫今年市區又有10多家農貿市場納入改造計劃。
部分已改造完成的菜場,類似南泉農貿市場等等,環境都有得到肉眼可見的改善。
包括上文中提到的朝陽廣場,也在持續改造當中,優美、整潔、文明將成為後期的菜場風格。
在目前看來,這或許是傳統菜場存活的唯一方式,向更成熟的生活中心演變。
不僅僅是人們匆匆而過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停留下來,借著買菜的空檔,也能和朋友們聊聊彼此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改造後的南泉農貿市場,雅致的江南風
▲朝陽菜場,改造施工中
在很多老無錫人心中,朝陽菜場不僅是一個買菜的地方,它像部紀錄片,囊括了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甚至承載著幾代人的腳步。
作家汪曾祺在《食道舊尋》中言,「看著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正是應了著名武俠小說家古龍說的:「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如今在無錫,除了市中心的朝陽菜場,還有盛岸市場、黃巷市場、蘆莊市場等等,都是備受市民喜愛的老菜場。
這些令人感到生之樂趣的傳統菜市場,能否繼續輝煌?讓我們拭目以待。
-END-
來源:無錫樓上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