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762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與50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其中,我市新增5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我市國保單位數量達18處,分別分布各縣市區。
從公布的具體名單看,我市這次新增的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古遺址3處、古建築2處,分別為項城後高老家遺址、淮陽雙冢遺址、商水陽城故城遺址、淮陽弦歌臺、扶溝大程書院。
後高老家遺址
後高老家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南25公裡高寺鎮後高老家村西北隅。遺址東靠後高老家村,西靠老城至高寺鎮的鄉村柏油路,北距高寺遺址2公裡。
遺址略高於周圍地面,其文化層厚1.8~5米。中間有一東西農田路溝,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遺址南北長370米,東西寬184米,總面積為68080平方米。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調查時在此發現石磨盤和殘陶器。1977年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掘,1979年安志敏先生確定該遺址為裴李崗文化。1977年、1991年、2000年,市、縣文物部門多次對此進行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路旁的斷壁上發現有不同時代文化層,上層屬仰韶文化,下層為裴李崗文化,遺址還有較多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的遺存。暴露出的遺址和遺物有不規則的圓形灰坑和大量紅燒土塊。在灰坑內發現有骨鏃、石斧、骨錐、靴形器、石器和大量陶片,遺存較為豐富。
後高老家遺址是目前我國裴李崗文化的最東沿。該遺址周邊有同時期的遺存分布,尤其是有多處晚於同時期的遺存。特別重要的是,在遺址中發現有靴形器,與鹿邑欒臺遺址出土物極像,內含有安徽雙墩文化因素,這對研究裴李崗文化與雙墩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對研究該遺址的文化傳承關係、豫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發展序列及仰韶文化的淵源關係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雙冢遺址
雙冢遺址位於淮陽縣城東南,王店鄉雙冢村北側,緊靠淮劉公路(淮陽至劉振屯),北距平糧臺古遺址1.5公裡,東臨蔡河,是一座含有龍山、二里頭、商文化的遺址,196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冢因有兩個土冢而得名。現兩冢一個高20米,一個高16米,面積約為5740平方米,系夯土築城。冢下為古文化遺址,面積約5.28萬平方米,文化層的深度在5米左右。遺址遺物豐富,冢東南有紅燒土房基面,是一處人口稠密、規模較大的古代村落遺址。
1972年,群眾取土時出土了陶紡輪、陶網墜和石鏟、石斧、石錛等古代生產用具,並發現有大量的鹿角、蚌殼、豬、羊、狗、牛的骨骼。陶器殘片能看出器形的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缽形鼎、盉等,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鼎、甗,商代的大口尊、卷沿甕等。
雙冢究竟是誰的墓葬呢?民國5年(1916年),《淮陽縣誌》記載:「雙冢在城東南十二裡,二冢相連,高約六七丈。春秋時,陳女適魏莊公,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恆公,嬖人生州籲。莊公卒,桓公立,州呈弒恆公而自立。二媯大歸於陳,卒,葬於此。」故稱雙冢。
陽城故城遺址
陽城故城遺址位於舒莊鄉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由陽城故城和扶蘇墓構成。
該城由內外兩城組成,城牆夯土築建。外城東北部夯土牆高出地面,長200米,其它僅間斷殘存。把間斷殘存連接,外城城牆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北城垣走向為一直線。東西垣的北半段與北垣垂直,但南半段系依汝水流向而曲折。城垣基部寬20米,外牆基本垂直,內壁呈臺階狀,為踏登城牆的蹬道。內城在外城內中部北邊,平面呈方形。內城東西牆分別距外城東西城垣各270米,北垣長約250米。東牆內壁也呈臺階狀。內外城牆的土色一致,夯土層厚度及夯窩點相同,應是同時所築,城內地面散布很多戰國秦漢時期的磚瓦。內城正中,至今仍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表層,發現印有「扶蘇司工」陶器殘底4件。
城內發現陶水管道多處,順城垣走向,在不同的距離上,有通向地面的水道口,地下的水道管有的在城角等處通過城垣流入城外的河道中。管道斷面為五邊形,長42.5釐米,下寬55釐米,高75釐米,壁厚4.5釐米,外飾繩紋,內壁素麵或有網點紋。城內西北部有戰國鑄鐵遺址一處,西漢磚瓦窯6個,以及漢至宋墓多座,地面散布鐵渣、鐵器、磚瓦等遺物。
陽城故城遺址規模大,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為研究我國城市發展史、豫東地區在此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3年,商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扶蘇墓位於舒莊鄉扶蘇村東,相傳為秦太子扶蘇死後葬於此。墓北100米處有秦將蒙恬墓,1946年被平掉。但據《史記》記載,扶蘇死於上郡(今陝西榆林),葬於此似有不確,可能是陳勝起兵,詐稱公子扶蘇,蓋涉築其城,堆其墓,用以「從人望也」。
大程書院
大程書院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城關鎮書院街。據《扶溝縣誌》載,為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至元豐三年(1080年)程顥在扶溝任知縣時所建。程顥(1032年—1085年) 字伯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奠基人。程顥在扶溝尚寬厚、重教化,興建學校,「聚邑之優秀子弟而教之」,親書「書院」二字匾額懸於大門之上。現扶溝博物館設在大程書院內,負責書院的管理和日常監護,平時為免費開放場所,進行文化教育和宣傳。
大程書院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均為清代所建,大門臨街。整體坐北朝南,分兩進院落,由大門、龍門、東西文場、立雪講堂等建築組成。主體建築立雪講堂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築面積130平方米。
大程書院從創建始經歷了宋、元、明、清4個朝代,雖經多次擴建、重建,保留至今仍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保存較好,總體布局嚴謹,功能完整。建築具有清代中國北方建築特色及構造特徵,又不乏地方建築特點,結構合理、實用,雕刻及裝飾精美,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大程書院是二程理學的發源地和傳播地,「程門立雪」典故更是傳頌至今,教育意義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
弦歌臺
《史記·孔子世家》載:「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
弦歌臺位於淮陽城西南隅龍湖中,四面環水,露出水面4米,佔地100餘畝,屬臺上之臺。東漢時淮陽為陳國,陳敬王時為弩臺。《太平寰宇記》記載:「陳敬王弩臺。開元中移孔子廟於其上。」清《陳州志》記載: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州戴昕建廟設木主,名「厄臺祠」。 明弘治七年(1494年)知州倪誥重建,塑孔子像於中,左右列四科之賢。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譚纘增拓大殿七間,改稱絕糧祠,後堂曰:知德書院。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史趙繼本,更名為弦歌臺,其廟正殿7間,門2座,皆高臺危壁巍然可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睢陳道徐即登建講堂數楹,榜曰:仰止軒。更其堂曰:崇正書院。增其門曰:美富之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講堂數楹,榜曰:仰止軒,更書院名為思魯書院,增其門曰:美富之門。每月二次率生儒講課。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葺牆垣,植以松柏。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 ,正門上方嵌弦歌臺三字石匾額。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大成殿,綠色琉璃瓦覆頂,周圍有迴廊,廊下24根青石方柱,塑一聖十哲像。清乾隆五年(1740)書院易名:弦歌書院。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東西齋房24間。每夕陽晚眺古栢蒼然,蒲荷爭碧,偉然亦奇觀也。弦歌臺飽經風霜,建築損毀慘重。1995年,弦歌臺交給旅遊局管理,對大門、二門、東西配殿、大殿進行修復。1998年,恢復東西廂房6間,2006年至2008年恢復弦歌書院16間,建照壁、石牌坊等。
弦歌臺整體布局為三進式,南北依次為正門、戟門、大成殿、弦歌書院。兩側為東西廂房。大成殿為正殿,面闊7間,進深5間,單簷歇山式,內塑孔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