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小夥用蘆葦野草,來養殖這種害蟲,年收入達300多萬元

2020-12-18 鋤禾園

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種蟲子竟為德州小夥帶來了300萬的收入,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山東省樂陵的鐵營鎮,有一個養蝦小夥叫孟凡佳。他養了一種蝦,一天就能出蝦10000斤左右。市場價28元一斤,僅一天就相當於280000元入帳。而這僅僅是他的一種財富而已。

他養的蝦叫南美白對蝦,學名凡納濱對蝦,南美白對蝦耐高溫,不耐低溫,水溫低於十八攝氏度,就不再吃食。在山東省樂陵市,通常都是五月投苗,九月上市,一年一季。

可他的財富卻不僅僅只是南美白對蝦,他還養了一種昆蟲:螞蚱,這就是孟凡佳的第二筆財富。大家一定心生疑竇,這螞蚱不是害蟲嗎?螞蚱一來,莊稼全部吃掉,幾乎沒有收成,為啥還要養螞蚱呢?原來,到目前為止,螞蚱已經給他帶來四百萬元的收入。

螞蚱在全世界有一萬多種,中國有上千種。而孟凡佳養的是一種叫東亞飛蝗的螞蚱,東亞飛蝗生長周期為45天到555天,一年可繁,3次,適合人工養殖.

孟凡佳養螞蚱,真的有一套。他自創了螞蚱抓大放小的捕捉器,就是這個盒子。然後放點蘆葦草進去。神奇的事情就出現了,螞蚱紛紛進入了捕捉器裡。

可問題也來了,螞蚱是抓住了,可大小螞蚱全部混在一塊,怎麼分出來呢?

孟凡佳將抓好的螞蚱倒入了另外一個漏網裡。這個漏網,就是專門用來區分大小螞蚱的。孟凡佳把這些大螞蚱抓完了之後,剩下的小螞蚱讓它繼續生長。

在這個大棚裡,密密麻麻生活著4萬隻螞蚱,而像這樣的大棚孟凡佳就有1200個。孟凡佳的螞蚱大棚,用特殊的細網組成,螞蚱在這裡生活的很舒適,並且最主要的是,它們跑不出去。

孟凡佳是如何走上地上蝗蟲水中蝦的立體養殖道路的呢?

還要從2006年說起,孟凡佳開始做的是水產批發的生意,但是卻發現批發來的蝦質量參差不齊。2010年,他決定自己去做水產養殖。

當時家裡有兩畝魚塘閒著可惜,於是孟凡佳就想著養草魚,但是買來魚苗養上之後剛一個月,這魚基本上全都死了。咋回事呢?德州市水產局的高級技術員李明鑫當時為孟凡佳提供了技術指導。他發現孟凡佳養魚的池塘水竟然都是7‰的鹹水,這養的淡水魚豈能不死?,

雖然這個地方不適合養草魚,但是李明鑫技術員卻推薦孟凡佳養南美白對蝦試試看。

2012年,孟凡佳開始試養南美白對蝦,到了2013年,孟凡佳一算帳,這二畝池塘竟然掙了將近3萬塊錢,孟凡佳一看養兩畝池塘都能賺這麼多錢,那我一百畝呢,那一千畝呢?

雖然可以這麼想,但是養殖場去哪找?去哪裡流轉這麼多土地呢?

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3年底,樂陵市鐵營鎮政府有一塊3000畝的鹽鹼地對外出租,得知這樣的消息孟凡佳覺得,機會來了。

因為是鹽鹼地,所以也不能種莊稼,但是養蝦卻正合適,精明又大膽的孟凡佳狠了狠心,投入了八百萬,於2014年3月動工,將這塊鹽鹼地按照一畝池塘、一畝臺田的方式進行了改造。

鹽鹼地和耕地不同,鹽鹼地中有著許多微細的毛管,這些毛管由水帶著鹽分向地表不斷聚集,聚集的高度一般是潛水深度的1.8米。在修臺田的過程中,把池塘挖了出來,而池塘的水距離臺田的地表高於1.8米,這樣臺田的土壤就不會被鹽鹼化了。這樣就形成了上面是良田下邊是標準化養殖池的生產格局。

在技術員的指導下,當年蝦的畝產量,達到了1200斤,銷售額達4500萬元,蝦的順利養成孟凡佳十分高興。可是2015年開春情況卻突然變了。

因為鹽鹼地上雖然什麼都不長,卻長蘆葦草。開始時候,孟凡佳僱人工去割,但是下過一場雨之後卻發現,這草長得比人割的還快。

既然長草,那就長吧,上面長草也不影響下面池塘的魚。您或許理解錯了,因為臺田上的蘆葦草不除掉,就會嚴重阻擋自然風隊蝦塘的溶解氧作用,蘆葦草的頂端和池塘水的最上層的表面大概有三米多的一個高度差,密實的蘆葦草使得自然風已經不能穿透蘆葦了,自然對蘆葦包圍的這個池塘也不再會產生任何的作用。

草瘋長可不行,孟凡佳就想在臺田上養羊試試。開始一個月還不錯,不過一個月後差點連蝦塘也毀了。有一天下了一場暴雨,雨水很急,雨水混合著羊糞一起流到了池塘裡,孟凡佳的蝦塘直接變成了糞池。

蘆葦草瘋長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直到一個專家的出現。這位專家告訴孟凡佳,可以嘗試養點螞蚱。並且這位專家還告訴孟凡佳在河北唐山就有一戶養螞蚱的老兩口。

很快,孟凡佳就去了河北唐山,看到老兩口就是把草給碾碎了,就直接餵了螞蚱。而且老兩口還告訴孟凡佳,螞蚱不僅好養,銷售也不成問題,他們還告訴了孟凡佳收螞蚱的小販聯繫方式。於是,孟凡佳在老兩口這裡買了帶卵的母螞蚱就回來飼養。

孟凡佳在自己的臺田上,扣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棚子,把螞蚱放進去之後,僅僅一天的時間,發現蘆葦草的葉子都沒了,又過了一兩天,連杆都沒了。看到這樣的情景,孟凡佳樂壞了。樂極生悲,沒等他高興多久,一場意外降臨了。

孟凡佳最開始搭棚子,用了塑料布,可到了七八月最熱的時候,太陽一烤,螞蚱棚就成了烤爐了,扣棚用的那個塑料布,本以為能夠起到防雨作用,但是卻成了螞蚱的墳墓。

實際上,螞蚱最好的溫度是三十度到四十度之間。

於是,孟凡佳再一次去唐山取經,回來之後,孟凡佳就換上一種塑料網,並且還做了一些改造,在棚內通風,並且模仿野外環境,在棚裡保留了一些螞蚱不吃的野菜,作為它們遮風擋雨的地方。

2015年9月,孟凡佳在自己的臺田上改了40多個大棚,到了來年7月40個大棚,一共收了23000斤螞蚱,就這樣,孟凡佳一年裡掙了30多萬。

於是,孟凡佳開始擴大規模,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又出現了。他將養殖規模從原來的40個棚擴大到1200個棚。

原來,螞蚱的產卵量非常的高,螞蚱能活兩個多月,在這兩個多月。一隻雌螞蚱大約可以產300粒卵,能孵出200多個娃,這種小個黃色的是雄螞蚱,灰色大個的是雌螞蚱。

200個娃中,有4成大約有80來只是雌螞蚱。小雌螞蚱長大後又生娃,這種螞蚱一年能產三茬。這樣一算,一隻雌螞蚱,一年就能變出50多萬隻螞蚱。

螞蚱是養起來了,但是新問題又來了。什麼問題呢?草不夠了!

通過查閱資料,孟凡佳買來了一種叫做墨西哥玉米草的種子,這種玉米草不長莊稼,他只長長草。正常情況下,墨西哥玉米草的畝產能達到30000斤。草的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孟凡佳要考慮的就是螞蚱的銷售問題了。

本來想,這麼多的螞蚱,賣不出去可毀了,沒想到,老兩口介紹的小販卻說有多少要多少,這一年,孟凡佳收穫了69萬斤的螞蚱,賺了300萬。可作為商人的孟凡佳卻在想,這個螞蚱都是賣給販子,他們又賣給誰呢?

原來,都賣到飯店裡去了。

因為德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蝗災嚴重的地方,所以當地人都有吃蝗蟲的習慣。最出名的一道菜,就是油炸蝗蟲。為了打開零售市場,孟凡佳首先想到的,就是從本地老字號飯店入手。

雖然當地有吃螞蚱的習慣,但是遠遠消化不了孟凡佳的產量,孟凡佳必須打開更大的市場才行。於是,他去了濟南打市場。

到2018年年末,孟凡佳在批發和零售上同時發力,螞蚱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南美白對蝦年銷售額4000多萬,孟凡佳上蟲下蝦的立體養殖模式,也開始被人們所稱道。

孟凡佳起先為了解決蘆葦草瘋漲的問題開始養螞蚱,沒想到不僅解決了蘆葦草瘋長的問題,還給他增加了一份額外的收入,不僅如此,還讓他意外的走出了上蟲下蝦的立體養殖模式,讓他的蝦塘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相關焦點

  • 農村小夥養殖烏雞年收入40萬,2年回本!他是如何養殖的呢?
    平常我們都會看到若是女孩懷孕了,就會燉烏雞湯給孕婦吃,這就能看出烏雞的營養價值有多豐富!所以說養殖烏雞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在我們村就有一個養殖烏雞的小夥子,他是去年剛開始養殖烏雞,據說他一開始投資了40萬,僅僅經過一年短短的時間就已經回本了,可想而知,烏雞在市面上很受歡迎,而且不愁如何賣出去!那麼烏雞是如何養殖的呢?
  • 「養殖能人」帶全村養甲魚致富,年收入達2400餘萬元
    「我從1993年開始養殖甲魚,通過摸索掌握了一套養殖甲魚的系統方法,帶領全村百姓一起養甲魚致富。」常海東是山東巨野縣獨山鎮曹樓村有一位養殖能人,他養殖的黃河甲魚個大、肉細,深受外地客商青睞。常海東自幼就喜歡甲魚。
  • 用300年超越所有燒雞,年銷量達十億隻,網友:「中華第一雞」
    用300年超越所有燒雞,年銷量達十億隻,網友:「中華第一雞」其中一款雞年銷量達到了10億隻,打敗我國其他所有的雞而受到廣大朋友的歡迎,那就是有名的德州扒雞。德州扒雞,始於清朝,傳於民國,盛於當今,是享譽中外的歷史名吃。
  • 湖北荊州一男子養殖青蛙創業 年入300萬元登央視
    湖北荊州一男子養殖青蛙創業 年入300萬元登央視2018-02-06 14: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2012年他回到老家公安縣南平鎮準備開始創業,當他籌集了資金、流轉了20餘畝地,正準備做起青蛙養殖的時候,蛙苗卻出了問題——蛙苗商販「捧著石頭獻美玉」,給了他滿池的癩蛤蟆苗。而後,商販卻早已不知去向,這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 養殖什麼比較賺錢?選擇這兩個項目,年收入比打工強
    這些年來,養殖一直是很火的行業,有的人靠養殖發家致富,而有的虧得血本無歸。我們都知道,搞養殖想要賺錢,而且回本快、風險低,這樣的養殖項目,確實不容易找的,幾乎是沒有。就算是有,也是短暫的,能抓住機會的人很少,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 小龍蝦讓村集體年收入達八萬元
    在廣州市增城區交通運輸局和大坪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雷甘村引入梅州市鮰龍歸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展小龍蝦養殖,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帶動村子發展養殖產業。  項目建設初期,僅有從20多戶村民流轉出來的70畝荒地,不少村民對這一陌生的產業並沒有抱太大信心。第一期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就是在這70畝荒地上建起來的。
  • 稻田裡這種害蟲,人稱「天下奇鮮」,用酒醃了最美味,現在抓正好
    導讀:稻田裡這種害蟲,人稱「天下奇鮮」,用酒醃了最美味,現在抓正好「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悽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不知不覺間,秋季已經悄悄到來,夜也漸漸長了,雖然天氣依舊炎熱,但是夜晚清風緩緩的吹著,也讓人們感到了涼爽。
  • 農民當它是害蟲,如今卻成特色養殖,一斤一百元,網友:不可思議
    農業生產中的管理要求是非常多的,其中害蟲的防治就是非常重要的。記得兒時的時候,只要水稻一發現有病蟲害,就必須馬上用農藥來治理,而且不能拖延,一旦拖延2天再用農藥,病蟲害就會非常厲害了,直接會影響到產量。
  • 農民養殖冬蓀發家致富,年收入三百萬元,一公斤高達萬元
    而農民也需要掙錢養家,養殖一些普通的蔬菜和水果,他們一年平均下來收入也不高,於是有些農民便決定另闢蹊徑,養一些特殊的菜品或瓜果,而就有這樣的一位農民,養殖冬蓀發家致富,年收入三百萬元,一公斤高達萬元。這位美女手上拿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就是我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冬蓀。它的樣子看起來好像十分的滑稽,但是卻是一種價值含量非常高的菌類產品。
  • 山路邊上的這種野草,名字叫做「草鞋底」,有什麼樣的用處呢?
    我們都知道在農村有許多的野草,這些野草有些是可以食用的,在以前生活比較困難的年代,當地人就會去到野外採摘一些可以是用的野草或者野菜來作為食物;其中也不乏一些有奇特用處的藥材等等,就像下面這位小夥尋找的野草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長得像蘆葦的這種植物,可以直接生吃口感清甜,用來炒肉更美味
    長得像蘆葦的這種植物,可以直接生吃口感清甜,用來炒肉更美味。不得不說,在農村裡有著許許多多的植物,出門就可以在房前屋後、路旁、田野邊以及山間等地方遇到不少,種類繁多的植物在不認識的人眼裡,它們就只是起到綠化作用的草。
  • 晚上打手電可捉上百斤,蘆葦、灘涂裡的害蟲,被稱為「天下至鮮」
    蘆葦深處,暗藏著許多生物。有些被發現的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有些還未被挖掘的被人們當作了害蟲。螃蜞便是「害蟲」之一,但當人們無意之中將它捕捉並放在餐桌上時,它成為了一道獨一無二的佳餚。從「害蟲」到「美味」的轉變實屬巨大,但是螃蜞做到了。
  • 過去是稻田、蘆葦地裡的害蟲,現在卻為何成為人們口中的香餑餑?
    任何一種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都會遭到一些害蟲的侵襲,水稻也不例外,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有一種螃蟹,名字叫「螃蜞」,它特別的喜歡噬咬禾苗的嫩葉,在稻田裡,它可謂是非常的猖狂,過去的時候,沒有農藥,只要螃蜞出現,就會讓農戶們非常的痛恨。
  • 打工仔回鄉養殖烏骨雞,年純收入達30萬元
    「我在昆明市安寧一家肉雞養殖場打過工,學習到了肉雞養殖、防疫技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綠色消費的人越來越多,想到我們這裡地處國家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緩衝帶,林地廣闊,山清水秀,飼養土雞肯定效益不錯。」羅永德說出了養雞的初衷。
  • 重慶小夥養殖青蛙 幾年虧了300多萬
    600多萬隻蛙,平均體重0.8兩,大點兒的1兩。小張說,再大就不好賣了。0.8兩是標準線。這個時候肉質最好。有人開車來買蛙,要最新鮮的。其實這裡還有一件更珍貴的東西:稻穀。一排排沉甸甸的金黃色稻穗,顆粒飽滿得仿佛稻米迫切地要脫出來。蛙一般40多元一公斤,這種普通稻穀的批發價,與蛙不相上下。起初,小張沒料到買蛙的人大多都要買稻米。
  • 博湖小夥養殖4萬羽鵪鶉走上致富路
    博湖小夥養殖4萬羽鵪鶉走上致富路  小小鵪鶉蛋成幫助村民一起致富的「金蛋蛋」陳盼養殖的4萬羽鵪鶉光賣蛋一年就能實現純利潤十多萬元。  天山網訊(記者劉萌萌 通訊員年磊攝影報導)初見陳盼,這個有些靦腆的小夥子話並不多,但說起自己心愛的鵪鶉,他便打開了話匣子。  2009年,陳盼從新疆科信學院俄語專業畢業,在烏魯木齊從事旅遊相關工作。2017年回到家鄉博湖縣塔溫覺肯鄉東大罕村開始從事鵪鶉養殖。如今,他養了4萬羽鵪鶉,每天產蛋240公斤,年收入達到近20萬元。
  • 飄香300年 「德州扒雞」訴說老字號40年傳承發展之路
    古城德州,九達天衢,作為城市的美食「名片」,「德州扒雞」創產於1692年,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作為中華老字號品牌中的一員,「德州扒雞」在百年傳承歷程中經歷了停滯、轉型、改制等諸多磨礪。坐回座位,心滿意足地打開——一隻「德州扒雞」,香味四溢。這是30年前,山東德州火車站每天都會上演的一幕。因九達天衢的地理優勢,「德州扒雞」逐漸名揚遠外。
  • 富裕縣:蘆葦「編織」出村民致富「錢袋子」
    3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網絡媒體看鶴城報導活動走進齊齊哈爾市富裕縣蘆葦扶貧產業園。記者見到了王玉芬與女工們正在用機器編織葦簾,現場展示著印有圖案的葦簾成品。 王玉芬和丈夫因病致貧,家裡種植水稻,一年也就掙一萬左右。
  • 蘆葦地一種害蟲,晚上打手電筒可捉上百斤,被稱為「天下至鮮」
    導讀:蘆葦地一種害蟲,晚上打手電筒可捉上百斤,被稱為「天下至鮮」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很多人都做過打著手電筒去野外尋找美味的事。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環境的改變,螃蜞的數量少了很多,人們反而對它充滿了興趣,到了螃蜞出沒的季節就會見到很多人打著手電筒,提著小桶往蘆葦蕩裡去。別看螃蜞在白天的時候很靈活,輕易捉不到,但是到了晚上,手電筒那麼一照,螃蜞就好像被「晃瞎了」一樣,行動變得很遲緩,隨隨便便就能撿滿一桶。有些特別喜歡吃螃蜞的,一晚上可以捉上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