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錶,70年的跌宕起伏,如今路在何方?

2020-12-12 浦江史地

今天的手機,很霸道,經常跨界競爭。

折騰得相機苟延殘喘,電視毫無招架之力。

如果不是工作原因,就連電腦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

但是,有一個硬石頭,手機一直沒有完全攻克。

那就是手錶。

手錶在腕,本身使用價值幾無。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中意於它。

越是高端人士,越是超乎尋常的痴迷於它。

手錶,尤其是機械錶,命真的硬。

但是好像國產手錶,似乎好像大概,早就跑到了爪哇國去了。

一個字,慫。

極像籃球場上軟弱無力的中鋒。

產量世界第一。

卻一直紮根低端市場。

中高檔市場喪失幾盡,

淪為國外鐘錶的原材料基地。

輝煌往事

曾幾何時,國人談起來手錶,如數家珍。

北京的「北京」「首都」「雙菱」;

天津的「海鷗」;

南京的「紫金山」「鐘山」;

廣州的「羊城」;

西安的「延安」「紅旗」;

杭州的「杭州」「西湖」;

青島的「金錨」;

石家莊的「紅蓮」;

吉林的「梅花鹿」「吉星」等。

那時,手錶不僅是時尚和地位,還是年輕人結婚的標配。

六七十年代,「三轉一響」又稱「四大件」。

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

有了這「三轉一響」,就覺得是過上了「小康」般的幸福生活,

同時也是大部分女性擇偶的重要標準之一。

妥妥得不可缺少。

當時一塊「上海」牌手錶。

120元。

什麼概念。

相當於普通家庭的一年的積蓄。

買一塊手錶,也需要咬牙、狠心。

更何況,在計劃經濟年代,

不是有錢想買就能買到的,

手錶也要憑票供應,

能夠分到實屬不易。

手錶是大人的標配。

對於孩子來說看,大人三下五除二,在手腕上畫出來一個。

有溫度,有色彩。

就是如此。

擁有一塊手錶是一種執念,從小就刻在了孩子的心裡。

誰要是買了一塊好手錶。

哪怕是在寒冬臘月也要把衣袖往上扯。

顯擺一下明晃晃的手錶。

一塊手錶,寄託了無數中國人的夢想。

跌落凡塵

如今的中國手錶市場,琳琅滿目的歐美、日本手錶。

歐美貨,諸如百達翡麗、江詩丹頓、勞力士、歐米茄、雷達、浪琴、天梭。

日本的西鐵城、精工、卡西歐。

這些手錶的價格從數千元到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不等。

而大多數國產手錶,好像都消失不見,跑到爪哇國去了。

時至今日,曾經鼎盛一時的國產手錶品牌逐漸消失。

唯有「上海」「北京」等老品牌還在苟延殘喘,

但灰頭土臉,仍然支撐著中國鐘錶業的門面。

而「飛亞達」「羅西尼」「依波」等,掛著「洋名」,企圖衝出重圍,無奈敗退而歸。

毫無能力與「洋品牌」博弈,更不用說奪回國內市場。

家有好表

民國時期,鐘錶是舶來品,也是奢侈品。

建國後,國人也只會修表,而不會造表。

買表,去哪裡?

香港。

當時,周總理標配就是「勞力士」

原裝的瑞士貨。

總理不禁感慨:「什麼時候能讓我戴上自己生產的手錶呢?」

為了「填補工業空白」的規劃,天津成立了手錶試製組。

僅憑著100 元經費,

在一間不到 20 平方米的小屋裡,

4 臺一般設備以及一把千分尺和遊標卡尺,

終於在 1955 年3 月 24 日 研製出「中國第一表」。

「五星」牌。

同年9月,上海成功試製第一隻細馬手錶。

從此,中國人能造手錶了。

得知上海生產手錶。

總理很興奮,:我買一塊。按市場價買。我給他們做廣告!

120元,總理買了一塊上海的手錶。

隨後,北上廣、南京、西安、丹東、青島等地建立手錶廠。

這一段時間,國產手錶技術提升的很快。

到了70年代,

國產機械手錶最重要的機芯製造工藝,

幾乎與瑞士不相上下。

1973年,上海手錶二廠還批量生產石英電子手錶。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鐘表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當時上海日產「寶石花」手錶一萬隻,月銷售款1000萬元,而且供不應求。

中國的手錶業從無到有,從仿製到自行設計,路子越走越寬。

時不我待

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70年代以後,石英表的流行,機械錶開始沒落。

80年代,瑞士機械錶逐漸走到了低谷,高檔機械錶又重拾江山,瑞士表便成了奢侈品中名表的代表。

改革開放之後,大批石英表和電子表流入內地市場,

其款式時尚、功能多種、走時準確、價格便宜,

讓國產表幾無立錐之地。

上海手錶在上海本地都賣不動。

此刻中國鐘錶業元氣大傷。

機械製作工藝和技術上裹步不前,

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悲慘境地

國產老品牌光環的暗淡始於,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國產手錶企業紛紛破產、改制。

諸多的知名中國手錶品牌也漸漸隕落了

不得不以貼牌、組裝、零配件為主的生產來維持生存。

同時,以飛亞達為代表的新生力量,

由於技術與品牌資源的匱乏,也無法與外表抗衡。

1981年,我國進口機械錶的關稅是180%,

石英電子表的進口關稅是110%。

在政府保護之下,中國鐘錶業得以發展壯大。

在中國加入WTO後,隨著關稅的大幅度下調,

從2005年開始,進口手錶關稅下調至11%。

瑞士等進口手錶開始趁機湧入國內市場。

除此之外,國產手錶產業問題太大了。

不注重鐘錶文化的開發,

國產手錶科技含量低。

更不用說培育的國產品牌,

一門心思想賺快錢。

這才是失敗的關鍵。

2018年中國世界第一大手錶的生產國家。

而出口金額只有可憐的16億美元,僅佔全球市場的10%,居世界第四。

而瑞士手錶產量2780萬隻,數量只佔世界的3%,出口金額卻高達到66.5億美元。

瑞士手錶出口中國數據

中國手錶在歐洲均價為12歐元,而歐洲手錶在中國市場基本都超過1200歐元。

我國鐘錶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牌影響力微弱。

只能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佔領國際的低端市場。

而在國內市場,國產手錶雖佔有70%的市場份額,

但銷售收入僅佔市場銷售額的30%。

6000元以上的高檔產品,基本上是瑞士知名品牌的天下。

1000元以下的低檔產品大部分被國產品牌佔領。

1000元~6000元產品範圍是歐美、日韓、香港和國產品牌爭奪的主要戰場,

目前比較暢銷的品牌主要有日本的精工、西鐵城和美國的蓋斯等。

毫無疑問,國內未來將成為奢侈產品最主要的消費國。

進入中國並躋身高檔鐘錶市場的瑞士品牌將超過50個。

中國鐘錶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技術不是唯一中國鐘錶業的低落的原因歸結起來,

目前,我國生產的鐘表都採用國際標準,在實物質量水平上,

與瑞士、日本同類產品基本一致,材質和加工精細度也不相上下,幾乎可以說是同質同源。

70年代後期,瑞士機械錶遭到電子表和石英表的衝擊而跌入低谷。

為此,許多機械錶生產設備和磨具轉讓到新興電子工業尚未勃興的中國、東德和蘇聯等國家。

今天,德國的鐘表已經崛起,

我國,只成為瑞士高檔手錶零配件供應商。

急功近利

其實,中國制表業已然掌握了瑞士鐘錶技術,

並不等於掌握了瑞士鐘錶的精髓,

大多數國產手錶太急功近利,喜歡把錢放在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項目。

七八十年代流行石英表、電子表,大家一窩蜂就馬上引進電子表生產線。

結果供大於求,為了生存大家窩裡鬥。

國際市場上流行什麼我就模仿什麼;

哪個明星火爆我就請哪個做宣傳……

如果國產品牌不能把握鐘錶的文化,並把這種文化和理念傳達給了消費者。

那麼將很難擁有自己的優秀品牌。

今天,手錶已經不是簡單的計時工具,而被看成奢侈品。

對於價格不菲的奢侈品,人們對它的期待是經久耐用。

產品的設計得太花哨、太時尚,反而難以保持其長久的生命力。

雷達表有一句名言:追求恆久的美麗。

雷達的設計一般是簡單大方,主要是黑白兩色。

錶盤上幾乎只有幾個簡單的數字,設計倡導一種「簡單就是美的觀念」。

雷達表追求不易磨損的材質,力求使雷達表在用了很久很久以後還是跟新的一樣。

雷達還對材質硬度的追求永不止息,不斷地接近硬度最高值,打造「永不磨損」的品質。

真正能達到作品級的手錶幾乎清一色都是限量版,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所謂暢銷款式。

卡地亞設計的具有中國元素的經典表款,全球限量1隻,只能定製。

面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無論什麼牌子的手錶,要想提高它的附加值,單憑它的外觀設計已難以達到。

如今,一些國產老品牌手錶廠附近,依然能買到十年前出廠的嶄新的手錶,價錢還是120元,甚至更低。

數億國人佩戴同樣「圓臉白面三根針」,

三十年不變的外形設計,

不得不說,當時中國人的審美忍受能力是如此之強大。

那麼今天我們也能明白,為什麼三四十年前的手錶賣120元,現在還賣120元了。

路在何方

有句老話:要賣手錶,先賣表面。

手錶的外部打磨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真正高級的手錶中,但是外部打磨大概只佔到內部打磨成本的10%到15%。

內部打磨相對於外部打磨要複雜、昂貴。

手錶裡面沒有不必要的部件,每個部件都有自己的功能。

而對於大部分部件來說,打磨的質量直接影響它們的工作表現和耐久性,從主發條到條盒甚至到表面下的分輪都不例外。

打磨需要的是時間。

而中國手錶師傅卻沒有時間去琢磨日內瓦波紋、鱗紋、旭日紋之間的細微關係,沒有時間去打磨一個精細的零件。

有人說,瑞士的打磨車間算不得潔淨,但國內的打磨車間,三米之外就看到了金屬粉屑。

國內的高檔表常常是外表奢華,但打開後蓋後,大吃一驚,裡面是是讓人無法忍受的粗糙。

世界頂級富豪的標誌是擁有一塊百達翡麗表。

一隻1933年為美國一位銀行家訂製的百達翡麗手錶,以成交價高達1100萬美元,刷新古董表的世界拍賣紀錄。

這隻表有24種功能,設計3年,5年時間才製成。

一隻表共生產了8年。

哪一天,中國的手錶企業能用8年的時間來打造一隻手錶,這一天必將就是中國手錶業復興之日。

但是就今天而言,我國的手錶業的崛起依然遙遙無期。

相關焦點

  • 難道國產手錶的機芯就比瑞士的差嗎?國產手錶有什麼優點
    難道國產手錶的機芯就比瑞士的差嗎?農牧師可以肯定,不得不承認的一點,現在瑞士手錶確實比國產手錶要好。  這也沒辦法,畢竟瑞士就是以鐘錶出名,其品牌的歷史淵源留長,即便是德表都不能於之抗衡。    其實,我們中國的制表業,真正起步是在60到70年代之間,這一時期,國產手錶的發展最為迅速。到了八九十年代,國產手表達到了峰值狀態,九十年代末基本是開始走下坡路,至於為什麼,很大程度是瑞士和日本手錶的崛起。
  • 杭州商場老牌國產手錶全面撤櫃
    事實上,1993年以後,杭州手錶有限公司就不再生產「杭州」、「西湖」等貼上自己品牌的手錶了,而以生產機芯為主。  到杭州各大商場逛一逛,會發現「西湖」、「五一」、「鑽石」等曾輝煌一時、被國人視為奢侈品的國產老牌手錶已完全消失無蹤了。雖然「飛亞達」、「羅西尼」、「依波」和「天王」等新興國產手錶雖然仍佔據著電視黃金廣告時段,但2004年起,專櫃已陸續撤離解百、杭州大廈等商場。
  • 上海手錶「鳳凰涅槃」:國產手錶也有高檔貨
    楊浦區榆林路200號,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營銷部一節櫃檯前,一位中年「表友」拿起一塊老上海手錶,湊上前仔細端詳起錶盤,櫃檯後的老師傅篤悠悠地說:「打開表殼看,機芯還是新的,都走了幾十年了,一點也沒見損壞。」  安靜的錶盤上,依然轉動的時針,頑固地走了一圈又一圈,獨自述說曾經的光輝歲月。
  • 國產手錶質量排名
    手錶儘管遭遇寒冬,但並不妨礙國產手錶品牌百花齊放,國產品牌估計少說上百個品牌了吧。老三樣,海鷗,北京,上海。新四樣,飛亞達,依波,天王,羅西尼。新興手錶代表品牌勞士頓,艾樂,古尊等品牌了。先說說新四樣吧!
  • 最好的國產手錶機芯 國產手錶機芯介紹
    國產手錶的起步較晚,到目前為為止只有短短的60多年。雖然歷史較短,但也湧現出不少優秀的手錶品牌。如上海、北京、海鷗、飛亞達、羅西尼等。但能實現自產機芯的知名品牌只有上海、北京和海鷗。最好的國產手錶機芯是什麼?下面,腕錶之家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北京手錶SB18機芯
  • 中國手錶:風雨飄搖五十年
    全鋼機械「上海」表當時的價格為120元人民幣,需要一個普通工人省吃儉用1年的時間才能買得起,即使這樣卻仍然供不應求。周恩來總理在1962年購買了一塊上海牌手錶,一直佩戴在手上,直至1976年不幸逝世,工作人員才從遺體上取下,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上海牌手錶無疑是一項奢侈的消費。但如今,這種「中國品牌的奢侈」已成回憶。
  • 機械錶大師:為什麼國產手錶就沒有能夠抗衡瑞士手錶的品牌?
    關於手錶經常會有表友詢問我,以中國今天的發展難道就沒有實力做一款能夠可以和瑞士品牌手錶抗衡的手錶嗎?我發現類似的問題,也有人會問難道國產品牌汽車就不能做出一款高端豪華車型去抗衡國外的超跑嗎?其實,這兩個問題雖然物件不同,但是性質沒什麼區別!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做出來。但是,提問題的人是絕對不會買的。
  • 2018年賣得最火的10款國產手錶,飛克手錶卻排第六位
    2018年的國產腕錶市場,眾多品牌鬥得的是你死我活,雖然款式上多以傳統設計為主的老牌手錶佔據優勢,但還是有一部分以時尚,個性為主打的腕錶脫穎而出,這些腕錶雖然名聲不顯,但是品質卻還是非常有保證,下面就來一起看看今年賣得最火的國產手錶十大排行榜吧!
  • 中國手錶和瑞士手錶的差距有多大
    國產手錶和瑞士手錶的區別在哪裡?最大的區別在於技術和歷史沉澱。其次是國產腕錶缺少瑞士腕錶人那種對於鐘錶的匠人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建國至今也才接近70年,中國的鐘表行業也是建國後在國家的支持下才開始發展起來的,技術和設備最初都是來自瑞士。
  • 航空租賃路在何方
    航空租賃路在何方   ——疫情衝擊下的航空租賃產業狀況調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航空產業鏈遭受較大衝擊。全球航空業長達10年的上升周期也就此終止。  飽受衝擊的不僅是航空公司。全球在飛的2.5萬架飛機中約40%都歸航空租賃公司所有,而在國內這一比例更是達到70%。航空租賃公司本身具有金融屬性,更擁有飛機等實體資產,在本次衝擊中面臨嚴峻挑戰。  面臨著持續不斷的衝擊,航空租賃行業到底情況如何?採取了哪些方法「自救」?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對此,經濟日報記者進行了調研採訪。
  • 中國十大名表排行,國產手錶什麼品牌好
    前現有的國產手錶品牌都是中國老牌的手錶,款式多以傳統的設計為主。雖然國產手錶品牌外形不夠吸引人,但是國產手錶品牌的品質卻非常有保證。下面就和腕錶之家一起來看一下國產手錶十大排行榜吧!
  • 首獲德國天文臺認證 國產手錶有了強大「中國芯」
    4月16日,中國鐘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重慶廳正式對外宣布,山城牌手錶獲得德國天文臺認證,成為了第一家獲得國際天文臺認證機構認證的國產手錶。中國鐘錶協會召開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作為國產手錶的驕傲,山城牌手錶獲得德國天文臺認證。
  • 國產手錶中值得購買的表款購買瑞士手錶論壇
    原標題:國產手錶中值得購買的表款購買瑞士手錶論壇   這年頭,知道看看國產表的人不多,其實在5000一下的區域,如果你真的懂表,第一選擇絕對是國產表,第二選擇是精工,表最好不要選擇。我給你好好說說吧。   國產表除了行貨以外沒有別的情況,因為國產也沒有水貨,因為國產也基本沒有假貨。
  • 國產手錶首獲德國天文臺認證 堅持高品質助推行業升級
    由此,重慶鐘錶公司的「山城」牌手錶成為迄今為止首個獲得國際天文臺認證機構認證的國產品牌。近日,由中國鐘錶協會主辦, 重慶墊江縣人民政府, 重慶市鐘錶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製造躍升高端」 國產手錶首獲德國天文臺認證》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六小齡童《敢問路在何方》共三部,2019年上映第一部,會成黑馬?
    這些年,國產電影市場爛片頻出,讓很多觀眾失去了信心。去年國內電影市場總體表現不錯,基本上只要質量過得去的電影都取得了票房上的佳績,吳京自導自演的第二部電影《戰狼2》更是以56.81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問鼎中國內地總冠軍,超過了周星馳之前的《美人魚》33億票房,在這些年恐怕也難以有超越者。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寄希望於六小齡童主演的《西遊記》大電影《敢問路在何方》來超越。
  • 細說排的上號的國產手錶,有一品牌完全不輸瑞士名表!
    雖然手錶的歷史已經有數百年了,但是中國國產的手錶歷史起步較晚,目前還不如瑞士品牌手錶,但是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品牌。讓小編帶大家看看這些中國的名表! 飛亞達 Fiyta飛亞達手錶是境內唯一一家表業上市公司,已成長為中國手錶的旗艦企業,集手錶研發、設計、製造、銷售為一體,擁有「飛亞達」著名品牌和「亨吉利」商業品牌,營銷網絡覆蓋全國,並延伸至國外。
  • [話題]狂徒上軟相繼解散 仙劍路在何方
    仙劍十年 路在何方?隨著上海軟星的解散,仙劍再次徘徊在十字路口,路到底在何方?曾經帶領狂徒的姚壯憲所在的北京軟星會不會重拾舊夢?抑或大宇資訊再組團隊開發仙劍續作?或者,仙劍十年已經走到盡頭?2000年,「仙劍之父」姚壯憲離開臺北,帶著策劃張毅君和負責網絡系統的梅期皓組建起了北京軟星。2001年8月,就在第一部作品《仙劍客棧》發售後不久,軟星來了一次大分家。由張毅君帶隊共12人由北京調往上海,成立軟星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仙劍三》的誕生地也從北京挪到了上海。 隨著張毅君和張孝全的離職已成定局,上海軟星的研發團隊也瀕臨解體。姚壯憲飛抵上海為的就是留住大部分骨幹。
  • 西遊記《敢問路在何方》取景地是在四川還是貴州?
    尤其是片尾的時候,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唱的大家心有戚戚焉。其中這首片尾曲有幾個鏡頭,是唐僧師徒幾人趟過一個瀑布的場景。但對於這個瀑布,如今有兩個地方都在宣傳。第一個地方,自然是大家熟知的四川省九寨溝景區諾日朗瀑布。
  • 大俠請從新來過 國產單機遊戲路在何方
    12月8日,另一家名為「目標軟體」的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緊隨金山之後走上了國產遊戲自主研發之路。    1997年4月27日上,這一天,尚洋電子推出《血獅》。1997年下半年,國產遊戲的大環境急轉而下,大批中小公司甚至尚未有產品問世即宣告解體。這一年退出者遠遠超過了進入者。而在產業的最底層,還有更多原本就沒有資金支持的製作組在苦苦掙扎。但這一切似乎只是朝霞即將步入黑夜的前兆。
  • 能生產機芯的國產手錶品牌就辣麼幾個,一定有你不認識的
    今天萬表小編就應某位表友的邀請,給大家科普一下,能夠獨立生產機芯的國產手錶品牌有哪些?因為有很多表友都不是很清楚,國內能產機芯的手錶產商就辣麼幾個,一定有一堆你不認識的。那麼,下面就由萬表小編給各位從北到南挨個給大家介紹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