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康熙帝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在九子奪嫡中取得勝利,成功登上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寶座。登基後,雍正帝開創攤丁入畝、改土歸流、開放洋禁等一系列積極國策,成為百姓心中賢明的帝王,每日都在自己的案頭邊兢兢業業的批改奏章。
據史載,雍正帝執政十三年間,他每日睡眠時間不足四個小時,其餘時間幾乎都在處理國政,這也直接導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雍正帝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立即將弟弟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召集在自己的病榻前,在生命瀕臨之際留下遺詔,不久便溘然長逝。
在這最後且關鍵的詔書中,雍正帝不僅提及皇位繼承的旨意,還明確任命胤祿、胤禮、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治理國政。在這份遺詔中,雍正帝還提及了對自己的十七弟,果親王胤禮的善待要求。這可是十分罕見的,在瀕死之際,雍正帝竟還能想到自己的其中一個弟弟,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據遺詔中所述:「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才……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這直接將果親王抬升到十分尊榮的高度,不僅將其作為國家重臣備用,還讓其他王公大臣體恤果親王的身體,不要使他勞累過度。
關於雍正帝對於果親王的安排,身為繼承者的乾隆皇帝自然應當遵允。乾隆皇帝即位之後,立即將叔父果親王委以重任。據《清史稿》記載:「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解宗令,管刑部。尋賜親王雙俸,免宴見叩拜。」果親王允禮不僅掌管刑部,位列重臣之一,還享有「親王雙俸」等尊貴殊榮,可謂榮寵備至。縱觀雍正一朝,由於奪嫡風波,雍正皇帝的諸多兄弟或被圈禁、或被貶謫、或被殺害。果親王允禮能夠安穩度日且平步青雲,可謂十分幸運。
實際上,雍正皇帝並不是對所有兄弟都十分苛刻,當年堅定不移支持他的十三弟胤祥就被他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爵位不變。其他兄弟,如廢太子胤礽等都得善終。由於九子奪嫡時,果親王胤禮等弟弟年幼,雍正帝對他們還是十分疼惜和照顧。至於雍正皇帝之所以會在傳位遺詔中專門針對胤禮提出善待,還有為乾隆皇帝集中皇權的因素。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採取曲線治國的政策,先將政敵八弟胤禩封為親王,使其黨羽能夠稍微放鬆警惕。之後不久,他便以雷霆手段治罪胤禩一黨,徹底肅清了內部威脅。此時,雍正身邊能信得過的兄弟只有一直追隨他的十三弟胤祥,於是他將胤祥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統領戶部,胤祥也不負雍正所託,一直為清王朝殫精竭慮,無愧於一代賢王的稱號。可惜,早在康熙朝就體弱多病的胤祥,歷經數年的勤勞工作後積勞成疾,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逝世。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復存在,雍正皇帝急需另一位宗室子弟,為自己分憂解難。果親王胤禮豁達識體,頗有才能,又是自己的親弟弟,雍正皇帝自然對他另眼相看。
雍正皇帝給乾隆皇帝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既有皇室宗親和滿洲八旗的勳貴代表,也有漢族重臣代表,可謂用心備至。這也促使乾隆皇帝在繼承皇位後,能夠順利接受帝國,並成為政治經驗豐富、政治資源雄厚的帝王。然而此四人中,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位朝廷重臣,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莊親王胤祿年齡長、資歷老。只有果親王胤禮勢力較弱,因此留下遺詔善待果親王,也是為乾隆皇帝制衡眾臣所精心埋下的伏筆。因此專家表示,雍正皇帝的特意囑咐,是為了穩定鞏固兒子的皇位。
結語
在雍正皇帝的遺詔下,果親王胤禮的才能在乾隆一朝得到最大發揮。他先後總理宗人府和刑部,編撰了《侵盜錢糧罪例》等多項利國之策。可惜好景不長,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胤禮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乾隆皇帝也在胤禮等人的初期輔佐下,逐漸開創出清朝最後一個盛世。
參考資料:
《清史稿》《嘯亭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