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繼位之謎:5處疑點,或能證明雍正皇帝的「繼位不合法」

2020-12-12 清朝那些人

導讀: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清溪書屋,康熙近臣,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康熙皇帝駕崩的第七天,雍正皇帝下令將康熙傳位遺詔公布天下,宣布明年為雍正元年。隨即,關於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議論,鋪天蓋地的湧來。雍正七年,雍正皇帝趁著「曾靜案」的契機,編纂《大義覺迷錄》,用以「自證清白」

但是,在諸多清朝官方文獻記錄,和《大義覺迷錄》中,有著對於雍正皇帝繼位過程的諸多疑問,而就是這些疑問讓雍正皇帝刻意「自證」的行為,更顯欲蓋彌彰。

本文依據清朝官方記載文獻為論證藍本,從文獻縫隙中尋找蛛絲馬跡,對雍正皇帝的「繼位合法性」問題,一探究竟。

疑點一:康熙皇帝駕崩當日的時間漏洞

關於康熙皇帝臨終時的情形,我們先來看下官方記載:

1、《清史稿·本紀八·聖祖本紀三》記載:

十一月戊子,上不豫,還駐申昜春園。以貝子胤祹、輔國公吳爾佔為滿洲都統。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甲午,上大漸,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2、《清實錄》中的《康熙朝實錄》和《雍正朝實錄》記載是一致的,我們以《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記載為例:

至是月戊子。聖躬不豫。因回駐暢春園。庚寅。以冬至屆期。將大祀於南郊。命上恭代行禮。至甲午、醜刻。聖祖疾大漸。遣官馳召上於齋所。且令速至。是日、上問安、進見五次戌刻。聖祖賓天。

我們再來看下,雍正皇帝用以「自證清白」的《大義覺迷錄》中,對於康熙皇帝臨終之際的記載:

《大義覺迷錄》記載:

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予,靜攝於暢春園,朕請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應於齋所虔誠齋戒,朕遵旨於齋所至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時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

根據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康熙皇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病危。當時,皇四子胤禛正在天壇齋所,康熙皇帝以「症候日增之故」向當時在場的隆科多和諸位皇子宣布了傳位遺詔。

同時

康熙皇帝下令將於天壇齋所的皇四子胤禛召回。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在十三日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下達了召回皇四子胤禛的命令。

我們再來看下皇四子胤禛是什麼時候到達的暢春園清溪書屋?

《清實錄·聖祖實錄·卷三百》記載:

皇四子胤禎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禎三次進見問安。戌刻。上崩於寢宮。

也就是說,皇四子胤禛是在十三日上午的「巳刻」,也就是上午九點多才趕到暢春園。

從天壇到暢春園的直線距離僅有16公裡,就算是繞路也只有20公裡左右。在如此緊張的關鍵時刻,皇四子胤禛在如此短的距離中,就是用了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聞召馳至」的?

這明顯是一個巨大的漏洞,這八個小時裡面,皇四子胤禛幹嘛去了?

疑點二: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為何如此安排皇四子胤禛

按照《清史稿》、《清實錄》、《康熙朝起居注》和《大義覺迷錄》對於皇四子胤禛在康熙皇帝感到身體不適返回暢春園之後的記載是一致的,大體為:

庚寅。上因聖躬不豫。十五日南郊大祀。特命皇四子和碩雍親王胤禎恭代。皇四子胤禎以聖躬違和、懇求侍奉左右。上諭曰、郊祀上帝。朕躬不能親往。特命爾恭代。齋戒大典、必須誠敬嚴恪。爾為朕虔誠展祀可也。皇四子胤禎遵上日於齋所致齋。

也就是說,在康熙皇帝身體不適返回暢春園以後,命令皇四子胤禛代替康熙皇帝前往天壇祭天。而且,皇四子胤禛以「聖躬違和」為由,向康熙皇帝請求「侍奉左右」時,並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允許。

在康熙皇帝「聖躬違和」的關鍵時刻,如果皇四子胤禛是康熙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為什麼會讓胤禛在此關鍵時刻遠離自己?

這說明康熙皇帝或者認為自己不會很快駕崩;或者康熙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壓根就不是皇四子胤禛。

就算康熙皇帝在「病勢日臻」,感到大限將至的時候,在向諸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傳位遺詔的同時,下達了「召皇四子胤禛馳至」的命令。為何在皇四子胤禛趕到康熙皇帝身邊的時候,康熙皇帝用以一句「病勢日臻之故」,卻沒對皇位傳承安排、自己的身後之事對胤禛做出任何交代?

就算皇八子胤禩等人沒對皇四子胤禛提及皇位傳承之事,當時在場的「自己人」——皇十三子胤祥和隆科多為何也沒提及皇位傳承之事?

而且,在皇四子胤禛趕到暢春園的九點,到康熙皇帝駕崩的「戌刻」,也就是十三日晚上十九時到二十一時康熙皇帝駕崩,這中間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時間內,皇四子胤禛曾經「進見五次」

這樣一段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時間內,康熙皇帝為何不當著皇四子胤禛和諸位皇子、隆科多等人的面,直接宣布皇位傳承安排?非得等到自己駕崩以後,由隆科多代為宣布?

而且,在《康熙朝實錄》和《雍正朝實錄》中,對於皇四子胤禛於十三日當天覲見康熙皇帝的次數記載,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清實錄·聖祖實錄·卷三百》這樣記載:

是日、皇四子胤禎三次進見問安。

《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則這樣記載:

是日、上問安、進見五次。

在康熙皇帝臨終的關鍵時刻,對於已經確定了皇位繼承人身份的皇四子胤禛,進入問安的次數,也能記載出錯?

臨時杜撰,對於記載問安次數並沒有在意,或者才是真正原因。

疑點三:康熙皇帝駕崩之時,於近前服侍人員的記載漏洞

在清朝官方文獻記載中,對於康熙皇帝駕崩時身邊的服侍人員,有著明確的記載。

《清實錄》和《大義覺迷錄》的記載一致:

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俄、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

而且,在《大義覺迷錄》中,還有這樣的說明:

是時唯恆親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東陵行禮,未在京師,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禕、貝子允禧,俱在寢宮外祗候。

也就是說,自皇十三子胤祥之上的皇子,都在康熙皇帝身邊近侍;而胤祥之下的皇子都在寢宮外等候。

而且,在康熙皇帝身邊的皇子,除了當時的「老大哥」皇三子胤祉;被雍正皇帝剛以繼位就晉封爵位的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裪外;就只有一個皇四子胤禛自己的黨羽勢力——皇十三子胤祥在場。更重要的是,除了在西北帶兵的皇十四子胤禵之外,「八爺黨」所有的成員悉數在場。

用自己的政敵——「八爺黨」的全體成員,來證明自己的即位合法性,是不是有點欲蓋彌彰的感覺?而且,此時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已經被圈禁至死;皇十子胤俄也被圈禁了。

是不是有點,太過巧合?

康熙皇帝會刻意安排自胤祥以下的皇子,全部跪在寢宮外等候消息?

將皇十三子胤祥作為寢宮內外的皇子界線,是巧合,還是後世改寫文獻時的刻意為之?

除了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裪這兩個在雍正朝被雍正皇帝倍加照顧,並未參與奪嫡的皇子和皇十三子胤祥這個鐵桿兄弟外,在發布《大義覺迷錄》的雍正七年,其餘皇子不是被圈禁,就是被圈禁至死了!

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裪,以性情敦厚溫和出名,對於奪嫡之爭、權力爭奪毫無興趣。

箇中原因,自行猜測!

更重要的是,上述官方文獻中記載的康熙皇帝臨終,於康熙皇帝身邊近侍的人員是不是屬實?

《上諭內閣》中記載了雍正二年,雍正皇帝的一段話:

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隆科多)方宣旨於朕。

《乾隆朝起居注》中,也記載了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禪位時的一句話:

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

這說明,康熙皇帝駕崩之前,只有一個隆科多在近旁服侍,並沒有那麼多的皇子在現場,為皇四子胤禛的「繼位合法」提供「佐證」

疑點四:雍正皇帝繼位後,做出的一系列安排

《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記載:

戌刻。聖祖賓天。上哀痛號呼。擗踴不已。良久、乃起。趨至御榻前。撫足大慟。親為聖祖更衣。遵用孝莊文皇后制賜御服。

也就是說,康熙皇帝是在駕崩以後才更衣的。這說明什麼?

要不,就是康熙皇帝在十三日白天沒想到自己會那麼駕崩,要不就是康熙皇帝的駕崩乃係暴斃,沒來及更衣。

如果康熙皇帝的暴斃是真的,在和隆科多獨自服侍於康熙皇帝臨終,聯合起來想一想的話,恐怖至極。

另外,在康熙皇帝駕崩以後,被隆科多擁立上位的雍正皇帝,立刻下令自己的親信皇子、隆科多封鎖暢春園、皇宮禁衛和京城九門。

更重要的是,雍正皇帝在康熙皇帝駕崩的第二天,向西北帶兵的皇十四子胤禵下達的諭旨:

令大將軍王胤禵二十四日馳驛來京。收繳康熙皇帝所有的硃批諭旨,有敢私自藏匿、焚棄、存留者,斷不寬宥,定行從重治罪。

雍正皇帝還將延信晉封為貝子,命他立馬趕往西北接管大將軍印信,並:

將胤禵處雖有奏摺、硃批諭旨、加薪全部收繳封固奏送北京。不要手軟疏怠,不要讓胤禵留下部分不交。如在路上遇見胤禵已在還京,勿將此諭稍有洩露。

啥意思?

繼位以後,為了皇權穩固,將皇十四子胤禵的西北帶兵之權剝奪,還可以理解,可是將胤禵浮腫的所有書信,尤其是硃批諭旨全部收繳,是幾個意思?

唯一的解釋就是理虧,就是康熙皇帝壓根就沒想傳位於皇四子胤禛,而是屬意皇十四子胤禵。雍正皇帝唯恐那些書信和硃批諭旨中,有著康熙皇帝的明示或者暗示皇位傳承的信息。

疑點五:康熙傳位遺詔本身的漏洞太多

首先是傳位遺詔公布的時間,有著太對令人費解的地方。

《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記載:

丁酉。宣讀大行皇帝遺詔。頒行天下。上命總理事務王大臣、及禮部、酌定典禮。遺詔捧出時。上立乾清宮簷下。大學士謹捧遺詔、由中路而出。上跪、俟詔過、乃起。

也就是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康熙皇帝駕崩的第七天,雍正皇帝才下令將大行皇帝的傳位遺詔公布。也正是在這份傳位遺詔公布天下以後,關於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議論,一下陷入轟動性狀態。

「聖祖並非壽終正寢」;「聖祖傳位於四阿哥(胤禛)之遺詔,已證明為戌刻聖祖崩後始入受傳者(即胤禛)之耳,為不近情」;「在京所得傳位之末命,皆出於隆科多」等等關於雍正繼位不正的議論鋪天蓋地的湧來。

那麼,雍正皇帝為什麼不在康熙皇帝駕崩當日,就將遺詔公布天下,而只是聽從隆科多對康熙遺命的宣讀?

康熙遺詔

而且,就目前收藏於遼寧省檔案館、臺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四份遺詔來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的傳位遺詔並不是康熙皇帝的筆跡。

就算是康熙皇帝臨終已經無法親自書寫傳位詔書,找人代筆,那麼雍正皇帝會在當日找不到這份遺詔?

當然不可能!

以上五處疑點,都指向了一個幾乎可以肯定的事實,那就是雍正皇帝的皇位繼承並不是合法的!

注意筆者的措辭,「不合法」「矯詔篡位」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但是!

但是,這並不是影響雍正皇帝為一代明君的正面評價,並不影響雍正皇帝乃係一代勤政帝王的正面形象。事實證明,雍正皇帝不但是一位一心為民、一心為公的賢能君主,更是一位致力於整頓吏治、新政改革、改善民生的少見優秀君主。最起碼,對於清王朝而言,雍正皇帝的歷史功績絕對不容磨滅。

即使,雍正皇帝的「繼位不合法」才是歷史真相,也只能說明當初的皇四子胤禛做出了正確選擇,有著果敢果決的一面,於清朝後世裨益良多。

參考文獻:《清史稿·本紀八·聖祖本紀三》、《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之一》、《大義覺迷錄》、《上諭內閣》、《乾隆朝起居注》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當晚,雍正帝繼位的危機在哪裡?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精彩不斷,關於雍正帝篡位一說似乎在這部劇中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可是無論如何解釋也避不開他們兄弟之間對於皇位的爭奪,最終還是通過軟暴力手段上位,那麼作為雍親王的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駕崩的當晚,雍正帝的靈前繼位是否存在危機,這些危機又在哪裡?
  • 雍正繼位後是怎麼對待皇八子胤禩的?
    比如雍正繼位後,因為惠妃的親子胤禔已經被圈禁,惠妃就遷居到了胤禩府中(那時雍正還沒有圈禁胤禩)。胤禩從小就聰明過人,同時他自小也通曉世故,故而養成了他親切隨和待人之風。因為胤禩為人親切隨和、待人處事貼心靈活,所以在當時朝中他很有人緣。康熙皇帝對他也頗為器重,所以他的才能也得到了發揮。
  • 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為什麼首先會逼死自己的生母?其實真不能怪他...
    雍正帝45歲時,他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去世了,他每日為亡母上食品三次,哀號痛哭久久不止,群臣感動陪哭。 雍正的娘孝恭仁皇后,在升遷的大道上屬於草根逆襲,1673年剛剛14歲的她被選入宮,她由一個小宮女,努力奮鬥,逐步得到康熙的寵愛。
  • 《雍正王朝》中雍正是個憋屈的好皇帝,那歷史上雍正到底如何?
    在劇中雍正帝雖是孤臣,雖是性格急躁,但是對手下還不錯,對於與他處處作對的兄弟,因為父親康熙帝的臨終囑託,也是一忍再忍,忍無可忍了才出手,對於江山社稷,也是盡心盡力,為了實施新政,不惜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結果被很多人所不理解,甚至被說成是十惡不赦之人,可謂是相當委屈,乃至是憋屈的,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皇帝,是一個被誤解的委屈皇帝,也是一個被人誤解的好人。
  • 雍正繼位之謎,到底是康熙傳位於他,還是他篡改遺詔
    雍正繼位之謎,到底是康熙傳位於他,還是他篡改遺詔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看到這個題目,大家都可以猜出究竟是誰了。為了當皇帝而鬧得厲害的也就是康熙皇帝的九子奪嫡了,最後勝出的是雍正,當年的四阿哥。但是這個四阿哥的上位史可算是一個非常不輕鬆的,但是這個皇帝也是存在爭議很多的一個皇帝,至於他的皇位得來的是否合法,說法其實是很多的,但是很多的說法沒有一致的結論。但是在之前的那一段歷史中,存在的一點還是不少的,甚至於在後來的時候還涉及到了兩個重要的大臣,一個是滿臣,一個是漢臣張,這兩個人都是用雍正登上皇位的忠臣。
  • 安排雍正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康熙最想把皇位傳給誰?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還有這許多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的,便是所謂的「雍正繼位之謎」。那麼雍正到底是繼承的皇位,還是篡奪的皇位,他是不是康熙最為心儀的繼承人,而的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這裡為大家進行了一個的梳理和解讀。
  • 乾隆為何不敢公布雍正死因?國家曾想發掘雍正陵寢後被專家叫停?
    後來雍正繼位後,還是擔心他的兄弟覬覦皇位,所以這支特務機構依舊在為雍正帝服務,刺探各王公貴族的情報。雍正帝去世後,乾隆帝繼位,皇位在乾隆帝手中日益鞏固,因此清代這個唯一的神秘特務組織也就逐漸失去了其作用,最終逐步被乾隆帝所廢除。後世一些武俠作家就憑藉這些虛構出了血滴子這種武器,其實現實中是根本不存在血滴子這種武器的,既然不存在,那何談呂四娘用血滴子暗殺雍正。
  • 康熙之死!病死前寢宮被隔離,雍正繼位後連下數道聖旨
    關於康熙之死,雍正登基是清朝又一個未解的謎團。在康熙執政的第六十一個年頭,老皇帝突然來了打獵的興致,於是,他率眾浩浩蕩蕩前往南苑狩獵。在路上康熙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眾人只得返程,在返京途中經過暢春園暫時修整,可是,休息的過程中康熙的病情卻越發嚴重,在病榻上躺了幾日便過世了。
  • 《雍正王朝》雍正在繼位當晚為什麼還要返回潛邸,並非只為鄔思道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主要講述四爺胤禛繼位成為雍正皇帝並處理的一系列事情,四爺胤禛經歷萬難的「九子奪嫡」並從中脫穎而出,在暢春園繼位成為雍正皇帝,大家知道在胤禛繼位後並沒有待在皇宮裡,而是返回了潛邸。很多人覺得雍正回來主要是為了鄔思道,那麼真是如此嗎?
  • 雍正皇帝真的在繼位後逼死了他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嗎?
    烏雅氏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封號雍正繼位後,要尊封母親烏雅氏為「皇太后」,這本來是個高興的事,但烏雅氏卻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封號,在雍正登基的大典上,按規矩新皇帝是要給皇太后行禮的,當禮部將大典儀式稟報給烏雅氏時,烏雅氏卻給拒絕了,對此事,《永憲錄》上有這樣的記載:群臣請朝皇太后,傳懿旨:不受。
  • 雍正皇帝繼位後,為何將老八、老九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而在長達幾十年的考察和思量之中,他覺得眾皇子之中,只有四阿哥胤禛是能夠擔當重任的人,所以在最後時刻將帝位傳給了胤禛,是為雍正帝。而雍正帝在即位後,心有不甘的八皇子允禩、九皇子允禟等人依舊和雍正作對,最終遭到雍正的嚴酷打擊,被剝除皇族宗籍,還將他們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 故宮修繕時在太和殿天花板發現一物,竟意外揭開了雍正篡位之謎!
    大家都知道太和殿又稱作「金鑾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登基時的龍椅就坐落在太和殿中央的須彌式坐檯上。龍椅的正上方對著的是一個貼金的盤龍藻井,藻井上臥著一條金龍口中銜著一個巨大的寶珠。就在工作人員修繕盤龍藻井時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個牌子,上面有滿漢蒙三種文字,後來經專家鑑定才知道了此物的作用。
  • 大清最有福氣的皇太后,12歲嫁給雍正帝卻不受寵,生下英明之君
    1704年,12歲的鈕祜祿氏嫁給了當時還是貝勒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當時的四皇子胤禛已經妻妾成群,兒女雙全。由於鈕祜祿氏的父親官職不高,年僅12歲的她不受寵,只獲得了「格格」的名號,十幾年間沒有晉升過。雍正皇帝胤禛向來不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他最寵愛的妃子有兩個,一是齊妃李氏,一是敦肅皇貴妃年氏。
  • 皇帝後宮無數,為什麼雍正皇帝只選擇了這兩個女人與他合葬?
    這種現象在皇室之中也極為普遍,皇后、嬪妃能與皇帝合葬,也足矣看出這些女人生前的受寵程度。雍正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子時時分,北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享年58歲的雍正皇帝在圓明園逝世了。當天夜裡,侍衛們將皇帝的遺體運往紫禁城,由諸位親王、各部尚書負責主持喪禮,同時,入葬的還有雍正帝的兩位妃子,即: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
  • 善於隱忍的德妃,為什麼會反對雍正繼位?其實是人之常情 ?
    正是因為養母是佟佳氏皇后,胤禛才擁有了尊貴的身份(胤礽以外的皇后之子:嫡子),同時胤禛也得到了佟氏一門的支持,正是藉此胤禛才最終坐上皇帝寶座。 而雍正的生母德妃,比良妃的身份也尊貴不了多少。出身內務府包衣旗下的烏雅氏,父親是正黃旗參領威武。威武被康熙晉封一等公,還是在烏雅氏(德妃)封妃以後。內務府通過遴選秀女,讓烏雅氏走入皇宮,從此烏雅氏便成為了皇宮中一名小小的宮女。性情溫婉柔順的烏雅氏,很快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並被康熙帝所臨幸。
  • 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曾顯赫一時,幾年後身敗名裂被圈禁而死
    在清朝,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相稱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雍正在剛剛即位的那年,雍正對隆科多張口必稱舅舅,甚至在奏摺上也直書:舅舅隆科多,一點也不擔心不成體統。
  • 為什麼康熙讓雍正繼位,理由非常簡單,其他皇子知道會吐血
    康熙去世以後,其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胤禛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中,關於雍正皇帝的段子一抓一大把。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更改聖旨傳位,在民間傳說中,康熙的皇位是傳給皇十四子胤禵的。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康熙皇帝究竟把皇位傳給了誰? 當時,在宣布聖旨的時候,就有大臣站出來質疑雍正把聖旨改了,說聖旨上本來寫的是十四阿哥,被他把「十」改成了「於」。
  • 雍正皇帝活了57歲,在古代算是不錯了,可為啥只在位13年?
    在位11年清穆宗載淳(同治),在位14年清德宗載湉(光緒),在位33年遜帝溥儀(宣統),在位3年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雍正帝胤禛的在位時間確實不算長,起碼在清朝皇帝中不算差,排名倒數第四,僅僅比努爾哈赤、鹹豐和宣統強一點。
  • 真實的雍正帝菩薩心腸霹靂手段還穩準狠
    在野史上更是眾說紛紜認為雍正德不配位,皇位乃是奪立而來。許多人認為康熙帝皇八子賢明豁達,仁義無雙,深得人心,有賢王之風範。皇十四子文武雙全,又有戰功都比雍正更適合做皇帝。可是事實真是這樣嗎?清王朝康熙帝第四子世宗雍正帝雍正帝之穩江南賑災,追繳國庫欠款是康熙朝兩件最棘手(容易得罪人),也是最利國利民的事所有皇子都不願意粘上,雍正挺身而出
  • 雍正王朝:隆科多已位極人臣,為何還要背叛雍正?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臨終,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成為顧命大臣,由他宣讀繼位詔書,可見康熙帝對他的信任,雍正繼位後,隆科多這位「娘舅」可謂風光無限、位極人臣,官至一等公、太保、吏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步軍統領。